2005-05-19 13:55:47白行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看不見的意大利
我想我是唯一的一個, 沒有看過莎士比亞, 又沒有去看過現場正式的 Drama Play, 又稱自已對 Drama 有興趣的人.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是意大利劇作家 Luigi Pirandello的名作. 故事大概講當 Producer, crew 和 演員(Actor) 排戲的時候, 六個該劇的角色(Character) 突然出現, 要找個作家(Author)出來, 因他們不滿自己的Family, 如稱阿爸太父權, 阿媽可能同人有路, 阿仔發覺自己在套劇裡面是Useless等. 最後Actor變成 Audience 看 Characters表現, 但 Characters們成功反抗劇本, 憤而離場.
這套劇最大的特式, 是將 Characters 和個 play 分割出來, 容許 characters們演譯自己的一套, 再突顯一個 play 當中的多面性. 哲學理論層面高之餘, 亦充份反映意大利本身的兩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覺得意大利的兩面性強, 但在看這個 play中有更深的感受. 一直認為那種對倒式的兩面性, 主要是在一些 modern 的城市, 如香港, New York, 東京等. 即是那種當你在看維港兩岸的高樓大廈時, 怎也想像不到香港也有在整個銀河系中多一個也嫌多的王家衛, 更神奇是他在香港遇上了杜可風和張叔平.
但意大利那種兩面性比香港, 或政治混亂的台灣更強. 其實意大利到處都是教堂, 名人 sculpture, 有 fountain 的廣場, 到處都是很舊的, 在米蘭或者羅馬, 一棟像樣的 Modern 建築也沒有, 意大利沒有Eiffel Tower, 沒有龐比度中心, 沒有 Frank Gehry 設計的 Guggenheim Museum, 也沒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整個意大利, 第一個感覺不是 Renaissance, 就是再回到 Caesar 的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意大利在多方面的前瞻性比歐洲甚或世界多個國家都強. 意大利在Interior
和 Fashion Design 界地位可見一班. 那種意大利的前瞻性不是從過去演化出來, 而是像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uthor般反抗過來, 所以意大利的兩面性有如 Character 和 Actor 的分裂一樣.
意大利的電影和法國電影比較下, 法國電影除阿倫雷奈的廣島之戀和 Last Year at Marienbad 外, 大部分都是時代感很強, 很 60s 的那種. Jean Luc Godard, Francois Truffaut, Eric Rohmer, Jacques Demy等電影都是那種貼近時代的那種, 除電影形式上, 在意識層面上沒有很Progressive 的能奈, 連高達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風格深受劇作家 Bertolt Brecht和 Samuel Beckett 影響.
比起French New Wave, 意大利一風面有極貼近時代的 Neo-Realism, 如單車賊, Open Rome等. 另一方面, 意大利的電影亦能提出誇時代的命提, 其中以 Federio Fellini 的 八部半和 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 Blow Up最具革命性, 而且兩套電影的前瞻性的源頭, 就是挑戰自己, 而且是Physical 的自己, 挑戰自己的眼睛, 挑戰自己的意識, 挑戰自己的電影, 挑戰 Descartes 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則, 那就如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將自己跟 Context 分割出來, 所以意大利就是有那種分割性的兩面性, 那是高達和杜魯福做不到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大利也是 Futurism 的發源地, 在 Picasso 的 Cubism, 德國的 Bauhaus School和 達利的 Surrealism 的夾擊中, Futurism最終早產. 但在二十世初的年頭, 在意識層面上 Futurism 是非常進步. 以下是 Futurist Painter Umberto Boccioni 的 Manifesto of Futurist Art:
We will fight with all our might the fanatical, senseless and snobbish religion of the past, a religion encouraged by the vicious existence of museums. We rebel against that spineless worshipping of old canvases, old statues and old bric-a-brac, against everything which is filthy and worm-ridden and corroded by time. We consider the habitual contempt for everything which is young, new and burning with life to be unjust and even criminal.
意大利就是一個在古典的外表後, 有著那種 fight the past 的前瞻性的地方. 意大利—正如作家 Italo Calvino 所說, 滿佈著看不見的城市.
Photo: A shot of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是意大利劇作家 Luigi Pirandello的名作. 故事大概講當 Producer, crew 和 演員(Actor) 排戲的時候, 六個該劇的角色(Character) 突然出現, 要找個作家(Author)出來, 因他們不滿自己的Family, 如稱阿爸太父權, 阿媽可能同人有路, 阿仔發覺自己在套劇裡面是Useless等. 最後Actor變成 Audience 看 Characters表現, 但 Characters們成功反抗劇本, 憤而離場.
這套劇最大的特式, 是將 Characters 和個 play 分割出來, 容許 characters們演譯自己的一套, 再突顯一個 play 當中的多面性. 哲學理論層面高之餘, 亦充份反映意大利本身的兩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覺得意大利的兩面性強, 但在看這個 play中有更深的感受. 一直認為那種對倒式的兩面性, 主要是在一些 modern 的城市, 如香港, New York, 東京等. 即是那種當你在看維港兩岸的高樓大廈時, 怎也想像不到香港也有在整個銀河系中多一個也嫌多的王家衛, 更神奇是他在香港遇上了杜可風和張叔平.
但意大利那種兩面性比香港, 或政治混亂的台灣更強. 其實意大利到處都是教堂, 名人 sculpture, 有 fountain 的廣場, 到處都是很舊的, 在米蘭或者羅馬, 一棟像樣的 Modern 建築也沒有, 意大利沒有Eiffel Tower, 沒有龐比度中心, 沒有 Frank Gehry 設計的 Guggenheim Museum, 也沒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整個意大利, 第一個感覺不是 Renaissance, 就是再回到 Caesar 的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意大利在多方面的前瞻性比歐洲甚或世界多個國家都強. 意大利在Interior
和 Fashion Design 界地位可見一班. 那種意大利的前瞻性不是從過去演化出來, 而是像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uthor般反抗過來, 所以意大利的兩面性有如 Character 和 Actor 的分裂一樣.
意大利的電影和法國電影比較下, 法國電影除阿倫雷奈的廣島之戀和 Last Year at Marienbad 外, 大部分都是時代感很強, 很 60s 的那種. Jean Luc Godard, Francois Truffaut, Eric Rohmer, Jacques Demy等電影都是那種貼近時代的那種, 除電影形式上, 在意識層面上沒有很Progressive 的能奈, 連高達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風格深受劇作家 Bertolt Brecht和 Samuel Beckett 影響.
比起French New Wave, 意大利一風面有極貼近時代的 Neo-Realism, 如單車賊, Open Rome等. 另一方面, 意大利的電影亦能提出誇時代的命提, 其中以 Federio Fellini 的 八部半和 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 Blow Up最具革命性, 而且兩套電影的前瞻性的源頭, 就是挑戰自己, 而且是Physical 的自己, 挑戰自己的眼睛, 挑戰自己的意識, 挑戰自己的電影, 挑戰 Descartes 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則, 那就如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將自己跟 Context 分割出來, 所以意大利就是有那種分割性的兩面性, 那是高達和杜魯福做不到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大利也是 Futurism 的發源地, 在 Picasso 的 Cubism, 德國的 Bauhaus School和 達利的 Surrealism 的夾擊中, Futurism最終早產. 但在二十世初的年頭, 在意識層面上 Futurism 是非常進步. 以下是 Futurist Painter Umberto Boccioni 的 Manifesto of Futurist Art:
We will fight with all our might the fanatical, senseless and snobbish religion of the past, a religion encouraged by the vicious existence of museums. We rebel against that spineless worshipping of old canvases, old statues and old bric-a-brac, against everything which is filthy and worm-ridden and corroded by time. We consider the habitual contempt for everything which is young, new and burning with life to be unjust and even criminal.
意大利就是一個在古典的外表後, 有著那種 fight the past 的前瞻性的地方. 意大利—正如作家 Italo Calvino 所說, 滿佈著看不見的城市.
Photo: A shot of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