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4 17:09:13白行
夜半, 遊蕩於「封閉式」的中環.
我是一個游手好閒的人, 特別喜歡於夜半遊蕩, 一是不想回家, 二是好像有尋幽探秘之感. 但是, 夜半的中環給我的感覺就是恐怖, 比日間的情況更甚.
中環恐怖, 就是「封閉式」的恐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碧雲在她的個人讀書小劇場後表示過她那個個人 drama 是失敗的, 原因那個 drama 是「封閉式」式的「文本(text) 」. 黃碧雲說在那個 drama 中, 跟觀眾是面對面, 但彼此並無什麼交流可言, 黃碧雲的個人讀書小劇場, 真的成為了她個人的文本, 她發覺那個個人 drama並未能給觀眾作主動詮釋的空間, 觀眾們只是被動式的聽眾. 所以, 黃碧雲認為那個個人 drama 是「封閉式」式的「文本(text) 」.
我沒有看那個 drama. 不過, 我估計黃碧雲原是作者, 「閱讀」這個本是一個很好的 form 讓讀者作主動的「閱讀」和詮釋. 當黃碧雲適應了「閱讀」這個 form然後再搬上舞台, 舞台的面對面式的 formation 讓黃碧雲不能適應過來. 正如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並不一定是一位好的教師, 當他面對面將自己淵博的知識傳予學生時, 也未必能同時使學生有自我詮釋的空間, 因他或許講了太多而學生只能單方面般接收, 俗語謂「填鴨式教育」…….
中環/香港 本身已是一個論述 (Discourse). “中環/香港是一個繁華都市”已是一個封閉式, 填鴨式的論述.
夜半的中環, 就是「封閉式」的恐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陽具” 下盤旋
在最新一期 “號外”, 游清源寫了一段“陽具發展史”. 康樂大廈, 合和中心, HSBC, 中銀, 中環廣場, IFC……. 高度越來越高, 陽具越來越長越澎漲, 澎漲得縱然你覺得IFC 阻住地球轉, 但不能否認的是, 無論在新聞片段中從直升機望下的維港全景, 或是政府記者會後的佈景版, IFC 已代了中銀的中心地位. 稱這些大廈為陽具, 不只是因為他們夠高, 而是他們像陽具一樣, 是權力的象徵. 香港給人第一個印像, 就是那些陽具. 所以不難想像為何自巴黎鐵塔建成後, 建築物越來越高, 其高度又遠超實際需要.
這些陽具為中環和香港已豎立了固有型像, 繁華都市, 車水馬龍, 旺市旺財……陽具們在建立meaning的同時, 亦排斥其他的 meanings. 所以, 當我夜半在中環的陽具下遊蕩時, 發覺自己對這個地方非常陌生, 縱然我行過相同的街道, 大廈, 隧道………..uncanny
走進太古廣場, 那是職員離開的時候, 在 Seibu門外向上望, 燈火通明, 還清楚看見Hugo Boss櫥窗的西裝, 電梯和觀光電梯都在動, 現場還播著一些近似 portishead 的 trip-hop 式音樂, 像極一個還在動的機器, 所有東西都一樣, 環顧四周, 只是沒有人罷了.
走過HSBC, 貝聿銘著名的砌積木建築, 據聞可以拆散然後再找地方砌翻, 即是大可以將整棟 HSBC 拆開然後擺在 New York World Trade Centre 原址都 OK. 其設計之特點, 日間時只要在地下走過向上望, 像能看穿整座大廈的內部.
到了晚間, HSBC的地下黑得像火車的隊道, 可以清楚望到對面巴士站的廣告牌, 中間的通道則黑得什麼也看不見, 除了隱約看見一小角提款機的燈光. 走進中間向上望, 整楝大廈更只變得一片漆黑. 不只漆黑, 還有一種難以想像的寂靜, 是那種籠罩在 80層樓下的寂靜.
可怕的是, 我像被在HSBC的地下漆黑寂靜所籠罩著的同時, 又清楚看見兩邊的街道, 聽見兩邊的車聲, 那種既近且遠的感覺非常強烈. 光與暗, 寂靜與嘈吵, 近與遠. 對比感從來未有過的強烈. 腦海突然浮現日間熙來嚷往的情境, 我已不得要離開.
再往前走, Emporio Armani 的旗覽店竟然還燈火通明. 再看看週圍, 發覺所有商店都是落地玻璃. 所有陽具都是玻璃造的. 整個中環甚或香港也如張婉婷的電影 -- 「玻璃之城」.
玻璃看似透明, 實則也是封閉式的. 透明的玻璃像將空間擴大, 在日間, 中環的玻璃將櫥窗的商品看得更清楚, 更透徹, 但在玻璃幕牆的背後, 看不到的, 被封閉的會是更加多.
白天, 人們從玻璃幕牆, 從各摩天大廈看到的, 是 phallus 塑造出來的型像. 人們就如在櫥窗前一樣, 就只能被動地看到單一化, phallus 塑造出來的型像. 在夜半再看, 都市強烈的兩面性, 堆砌感, 對比感便呈現出其另一面可怕而又封閉的型像.
中環恐怖, 就是「封閉式」的恐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碧雲在她的個人讀書小劇場後表示過她那個個人 drama 是失敗的, 原因那個 drama 是「封閉式」式的「文本(text) 」. 黃碧雲說在那個 drama 中, 跟觀眾是面對面, 但彼此並無什麼交流可言, 黃碧雲的個人讀書小劇場, 真的成為了她個人的文本, 她發覺那個個人 drama並未能給觀眾作主動詮釋的空間, 觀眾們只是被動式的聽眾. 所以, 黃碧雲認為那個個人 drama 是「封閉式」式的「文本(text) 」.
我沒有看那個 drama. 不過, 我估計黃碧雲原是作者, 「閱讀」這個本是一個很好的 form 讓讀者作主動的「閱讀」和詮釋. 當黃碧雲適應了「閱讀」這個 form然後再搬上舞台, 舞台的面對面式的 formation 讓黃碧雲不能適應過來. 正如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並不一定是一位好的教師, 當他面對面將自己淵博的知識傳予學生時, 也未必能同時使學生有自我詮釋的空間, 因他或許講了太多而學生只能單方面般接收, 俗語謂「填鴨式教育」…….
中環/香港 本身已是一個論述 (Discourse). “中環/香港是一個繁華都市”已是一個封閉式, 填鴨式的論述.
夜半的中環, 就是「封閉式」的恐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陽具” 下盤旋
在最新一期 “號外”, 游清源寫了一段“陽具發展史”. 康樂大廈, 合和中心, HSBC, 中銀, 中環廣場, IFC……. 高度越來越高, 陽具越來越長越澎漲, 澎漲得縱然你覺得IFC 阻住地球轉, 但不能否認的是, 無論在新聞片段中從直升機望下的維港全景, 或是政府記者會後的佈景版, IFC 已代了中銀的中心地位. 稱這些大廈為陽具, 不只是因為他們夠高, 而是他們像陽具一樣, 是權力的象徵. 香港給人第一個印像, 就是那些陽具. 所以不難想像為何自巴黎鐵塔建成後, 建築物越來越高, 其高度又遠超實際需要.
這些陽具為中環和香港已豎立了固有型像, 繁華都市, 車水馬龍, 旺市旺財……陽具們在建立meaning的同時, 亦排斥其他的 meanings. 所以, 當我夜半在中環的陽具下遊蕩時, 發覺自己對這個地方非常陌生, 縱然我行過相同的街道, 大廈, 隧道………..uncanny
走進太古廣場, 那是職員離開的時候, 在 Seibu門外向上望, 燈火通明, 還清楚看見Hugo Boss櫥窗的西裝, 電梯和觀光電梯都在動, 現場還播著一些近似 portishead 的 trip-hop 式音樂, 像極一個還在動的機器, 所有東西都一樣, 環顧四周, 只是沒有人罷了.
走過HSBC, 貝聿銘著名的砌積木建築, 據聞可以拆散然後再找地方砌翻, 即是大可以將整棟 HSBC 拆開然後擺在 New York World Trade Centre 原址都 OK. 其設計之特點, 日間時只要在地下走過向上望, 像能看穿整座大廈的內部.
到了晚間, HSBC的地下黑得像火車的隊道, 可以清楚望到對面巴士站的廣告牌, 中間的通道則黑得什麼也看不見, 除了隱約看見一小角提款機的燈光. 走進中間向上望, 整楝大廈更只變得一片漆黑. 不只漆黑, 還有一種難以想像的寂靜, 是那種籠罩在 80層樓下的寂靜.
可怕的是, 我像被在HSBC的地下漆黑寂靜所籠罩著的同時, 又清楚看見兩邊的街道, 聽見兩邊的車聲, 那種既近且遠的感覺非常強烈. 光與暗, 寂靜與嘈吵, 近與遠. 對比感從來未有過的強烈. 腦海突然浮現日間熙來嚷往的情境, 我已不得要離開.
再往前走, Emporio Armani 的旗覽店竟然還燈火通明. 再看看週圍, 發覺所有商店都是落地玻璃. 所有陽具都是玻璃造的. 整個中環甚或香港也如張婉婷的電影 -- 「玻璃之城」.
玻璃看似透明, 實則也是封閉式的. 透明的玻璃像將空間擴大, 在日間, 中環的玻璃將櫥窗的商品看得更清楚, 更透徹, 但在玻璃幕牆的背後, 看不到的, 被封閉的會是更加多.
白天, 人們從玻璃幕牆, 從各摩天大廈看到的, 是 phallus 塑造出來的型像. 人們就如在櫥窗前一樣, 就只能被動地看到單一化, phallus 塑造出來的型像. 在夜半再看, 都市強烈的兩面性, 堆砌感, 對比感便呈現出其另一面可怕而又封閉的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