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5 10:56:40走不動ㄉ老鴨

【窗下思潮】天下功夫出少林(轉文)

  中國武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林功夫,有所謂「中國功夫驚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清人褚人獲的《堅瓠集》,記載了「今人談武藝,輒曰 :『從少林寺出來。』」這便是「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語的由來。如今人們一提中國功夫,言必稱少林,少林功夫可說是集中國南北派武術大成。

  關於少林功夫的起源,確鑿的史料欠奉,一向眾說紛紜。據北宋《景德傳燈錄》所載,南北朝時佛祖第二十八代弟子達摩祖師自印度渡海東來,開創中國禪宗,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蚩尤洞(現稱達摩洞)內面壁九年,不免筋骨困倦,加上深山時有野獸侵襲,因而效法鳥獸蟲魚等的姿勢,揣摩防身術,創立少林功夫。然而,現代不少學者均指這不過是傳說 。

  另一說法謂當日達摩祖師見眾僧坐禪,萎靡不振,有礙佛法,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而創立少林功夫。不過經現代學者考證,也認為很可能僅是傳說而已 。

  今日的嵩山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而建。相傳跋陀在此收了兩個中國的佛教弟子,二人均武功高強,後來跋陀提議他們共同研究武術,形成少林功夫的雛形。少林功夫,多半不是一人所創,而是少林寺眾僧和俗家弟子在習武過程中逐漸自發形成。

  本來佛門清淨,僧人慈悲為懷,何故習武?僧人習武,原因不外有三。其一,僧人長期坐禪,或會頭昏腦脹,藉習武以調理身體,活動筋骨;其二,當年少林寺在偏僻山野,常有野獸、強盜出沒,需要習武防身;其三,少林寺位處嵩山,是九朝古都洛陽通向東南平原的咽喉,自古乃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僧人習武,可以護法、護寺以至護國。

  南北朝後,因形勢需要,少林功夫向技擊方面發展,並進行有組織的僧兵訓練,每日黎明即起床練功,四季不斷。隋唐之時,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眾僧奮起抗敵,山賊放火燒毀寺院,當時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相傳「十三棍僧救唐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正是以這歷史故事為原型,而李世民即位後,少林寺再度興旺,令少林功夫更享盛名。

  少林功夫從宋到元,又有突破。宋太祖趙匡胤,據說是少林俗家弟子,喜愛拳術,某些少林拳法,是他所創,曾將其拳書藏於少林寺。到金末元初,少林派大師便有白玉峰和覺遠和尚等人,傳授少林拳法。明代更形成少林拳「以搏名天下」的威望。

  少林寺僧,通過博採百家精華,發展少林功夫。明代以來,少林寺演武之風極盛。

  明嘉靖年間,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據說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曾到少林寺傳授棍法,當年俞氏奉命南下,曾造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僧「願受指教」,並推宗擎、普從二人入俞氏軍營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少林寺傳授,少林棍法因而馳名。如今少林棍法,在少林功夫占重要地位,素有「棍為少林功夫之魁」之說。

  除了少林棍法,少林功夫的另一典型代表是少林拳。少林拳原屬外家拳,其特點是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拳式不強調外觀之美,只求技擊實用,步法靈活,進退都在一條線上,稱為「拳打一條線」,且動作迅速,有所謂「拳打臥牛之地」,在極狹小地方,也能發揮威力,攻防兼備。而由明末至清初,少林拳由外家拳參合內家,內外技法融會,向「內外交修」演進。

  今日的少林功夫,內功通過吐納調息來活絡血脈,其中以坐禪為代表;而外功通過運用內氣將其集中到身體某一部位,使其具有超常威力。

  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內外功相互融合,運用自如。以拳術而論,有羅漢拳、洪拳、鷹爪拳等;槍有楊家槍、羅家槍、六合槍等;刀有梅花刀、開山刀、五虎斷門刀等;劍有達摩劍、乾坤劍、青萍劍等;棍有猿猴棍、齊眉棍、三節棍等。

  少林功夫博大精深,少林派也成為武俠小說一大門派,經常充當「道義」的維護者。佛門慈悲,而化怨解孽,在於少林。少林弟子曾有過抗倭事跡,到清代據說又從事「反清復明」的祕密活動。傳聞中的火燒少林寺,指乾隆年間位於福建莆田縣九蓮山的南少林寺,因朝廷認為藏匿反清義士而將其燒毀,有五名寺僧逃出,創立洪門,從事反清復明之舉,人稱「少林五祖」。

  另外,江湖傳聞清代有「少林十虎」,但有幾個版本,而十虎之中最膾炙人口的,是方世玉和洪熙官,電影和電視都以這兩人為題材拍攝作品,而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卻莫衷一是。

  無論如何,綜觀中國武術各流派,多逐步歸附少林,並吸取其精華或以少林某一功法加以轉化,形成新的門派,各放異彩,故云「天下功夫出少林」,也非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