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15:29:39走不動ㄉ老鴨

文字常識9

皇帝的忌諱

  中國的封建皇帝,稱為天子,居九五之尊,對於臣民的生命財產有生殺大權。其近者如左右,遠者如百姓,稍有不慎,觸犯了皇室悝種忌諱,隨時會大禍臨頭。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忌貓。原來,她曾將太子之妾蕭良娣囚禁下獄,蕭良娣對她的殘暴行為恨之入骨,發誓說:「願阿武(則天)為老鼠,吾為貓兒,生生扼其喉。」為此,武則天便開始恨貓、忌貓,把養貓看做是「不祥之兆」,並下旨宮裡一律不准養貓。

  元代第四位皇帝元仁宗,這位蒙古族天子屬雞,認為「雄雞一唱天下白」,司晨有功,登基伊始,他就在大都(北京)告示民眾:有虐待雞者,必嚴以處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當過和尚,剃過光頭。和尚又稱僧人,因此他特別忌諱「光」、「禿」、「僧」等字,連跟「僧」字諧音的「生」、「笙」等字也不許用。如果誰在文章中一不小心用到這些字,一經發現,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殺頭。

  清末的慈禧太后,屬羊,她一生忌聽「羊」字,連御膳房乒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稱「福肉」或者「壽肉」。

  慈禧酷愛聽戲,幾乎「日必觀之」,但看戲時也忌聽「羊」字,連帶有「羊」字的劇名,如「牧羊圖」、「蘇武牧羊」等戲,都不許在宮裡演出。

  同治年間,梆子名伶侯俊山被召進宮裡演「玉堂春」,慈禧聽到「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這樣一句唱詞時大怒,立即命令停演,「犒賞」劇團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棒打其臀,不准再入宮演戲。

  從那以後,宮裡再演「玉堂春」時,蘇三那句唱詞便改為「我好比入網的魚兒有去無還」了。

  慈禧還認為羊虎相克,她命人對身邊的太監和宮女逐個查問,凡虎年生者,一律嚴懲,當眾杖責,然後逐出宮門,流放北漠以圖吉利。

 

先、先生

  曾永義先生「俠士通儒文炳先」大作,內中提到「鹿港人都稱呼我的老哥為文炳先,那是閩南語對所尊敬的人的暱稱,應當就是『文炳先生』的省語。」。

  這話不錯。先,從古就是「先生」的略稱,並不專屬於閩南語地區。《史記‧鼂錯列傳》:「(鼂錯)學申、商名刑於張恢先所。」裴駰集解甲徐廣曰:「先即先生。」又《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顏師古注:「先,猶言先生也。」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三》:「古時先生,或稱先、或稱生,不必二字並稱。」

  從前教育不普及,民間極敬重讀書識字的人,對於諸如相命、卜卦、賣唱、行醫、看風水等業者,也敬稱之為「先」或「生」。例如《紅樓夢》中,便多處出現「女先兒(賣唱女子)、「天文生」(風水先生)的稱呼。到現在在華南及台灣地區,這種遵古而敬暱的稱呼,仍活生生存在著。比如已故的洪炎秋教授,人都稱「炎秋先」;周百鍊醫師,人常稱「百鍊先」,及尊稱老先生為(老先)等。又如大陸文革時,毛澤東在一首「郭老從柳(宗元)退(韓愈,字退之)詩中,有「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的句子,便是在諷刺郭沫若仍崇拜「孔二先生」(孔子)了。

  這一敬稱雖然由來古遠,但一般人多不知其源由,認為直呼人名而簡稱為「先」,是鄙俚失禮的。清末民初,台灣名詩人王松,在「台陽詩話」中說:「台屬稱師,嘗曰某先。講禮法者恆深鄙視之,謂近世輕薄子之所為,不知古人已有用之者……余記鄭伯璵孝廉(名家修,新竹人,為名舉人,精術數,稱八閩第一)乙未淪台,歸福建南安祖籍任校長,寓泉州。其徒張某訪於客邸,問主人曰:『伯與先有在否?』孝廉聞之,惡其無禮,越日答以詩,有『運蹇文章難入彀,述窮弟子亦呼名』之句。噫!孝廉通貫古今,竟亦忘此典實……」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現在先生一詞,已成為人人通用的稱呼,如果還有人被稱為「某某先」或「老先」,恐怕只有很少人才能察覺出那種古樸而親暱的敬意了。

 

【同音字大不同】-片段 片斷

  名偵探大都有一種超人的智慧,能將片斷的事件串聯起來,併湊出事實的真相,而大破奇案。

  【錯得離譜】

  如果你是位想串聯「片斷」事件,以了解真相的大偵探,這回可要栽跟頭了,因為這樣是很難破案的。

  癥結在於「片斷」的「片」是指扁薄東西的一部分,例如「一片片」;「斷」則有截開、阻絕的意思,例如「斷絕」、割斷」。「片斷」的意思是把一片片的東西再斷截成小段,這樣一來,對於大偵探而言當然不妙,因為要把細小破碎的東西串聯起來,不但耗時費工,也非常人腦力所及呢!

  「段」是指事物截分的部分,例如「段落」。「片段」兩字合起來就是指東西成片、成段的不連貫。若是遇上有經驗的偵探,將這些凌斷的片片段段連接起來,也許就可以藉由輪廓,推測出原先的面貌。所以,要想皽案的偵探,應該串聯的是有用的「片段」事件,而不是「片片斷斷」的東西。

  【用得漂亮】

  阿炎叔的妻子過世後,他常常回憶夫妻倆生活甜蜜的片段,以撫慰自己悲傷寂寞的心靈。

 

海市蜃樓

  在平靜無風的海面上,向遠方望去,有時能看到山峰、船舶、樓台、亭閣等景象,古人認為是海中較龍(即蜃)吐出的氣結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樓」,也叫「蜃景」。

  而事實上,海市蜃樓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生全反射而形成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層空氣,其溫度比上層低,密度比上層大,折射率也比上層大。

  我們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氣,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許多水平氣層組成的,遠處的山峰、船舶、樓房、人等發出的光線,在射向空中時,由於不斷被折射,愈來愈偏離光線方向,進入上層空氣的入射角不斷增大,以致發生全反射,光線反射回地面,人們逆著光線看去,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在沙漠裡也會看到蜃景。太陽照到沙地上,接近沙面的熱空氣層比上層空氣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小。

  從遠處物體射向地面的光線,進入折射率小的熱空氣層時被折射,入射角逐漸增大,也可能發生全反射,人們逆著反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遠處物體的倒景,彷彿是從水面反射出來的一樣。

  在炎熱的柏油馬路上,也能看到上述現象。貼近熱路面附近的空氣層,如同熱沙面附近的空氣層一樣,比上層空氣的折射率小,從遠處物體射向路面的光線,也可能發生全反射,從遠處看去,路面顯得格外明亮光滑,就像用水淋過一樣。

 

中國歷代年號之最

  「年號」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的名稱。在漢武帝以前,以皇帝即位年次來紀年,有年數而無年號;而最早的年號,則是由西漢武帝定立的「建元」。

  封建統治者定立年號多取祥瑞之意,通常為二字,但也有三字、四字及至六字的。字數最多的年號,要數七夏景宗的「天攏禮法延祚「,和西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

  明朝以前諸帝,常假借各種事故濫改年號,通常是一帝多號,尤以女皇武則天為最-她曾改元十七次之多。

  年號通常是數年一改,但也有一年數改的。晉惠帝在公元三○四年改元最多-這年正月用「永安」,十二月又改「永興」,一年中共用了四個年號。

  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短的年號,為西元一二三四年,金朝末帝完顏承麟的「盛昌」年號,使用還不到一天,金朝就告滅亡。

  明清兩朝基本上是一帝一號。清聖祖在位六十一年,其年號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在封建社會中,按帝王年號紀年是「奉正朔」、「順天道」的一種表示,但許多農民起義軍不承認帝王的所謂「正朔」,發令紀事都以自立年號紀年。第一個農民政權定立的年號,是西漢末綠林軍使用的「更使」。

  由於歷史上一些地方割據和少數民族政權也自定年號,所以常常會出現一年號重複使字的情況。其中「建興」這個年號,曾先後被使用了十一次,次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