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6 16:22:49山綠色

當我的姨丈們都開始說中文了

記得曾經在財經雜誌的旗下文章看到褚士瑩對語言的一段見解「多學會一種語言,就多了一種不同的生活。」當初我僅認為這只是他個人對語言浪漫的想法,但最近開始大量閱讀CNN文章及埋首歐美影集後,我終於能體會他所說的意境。

 其實,我從來沒有排斥學習語言,也很樂意嘗試各種學習教材,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抓到竅門,我對此認真地思考許久,我想,可能問題的關鍵在於我認為學語言只是一個應該,而不是希望,所以沒有一個強烈的動機促使我在語言學習上有破格的發展。

也許應該先來談談我媽的兄弟姊妹們。我有一個舅舅,四個阿姨,他們國、台、客、英語全都通。舅舅沒有結婚,但其他阿姨,除了一個配偶是臺灣人外,其他全都是外國人。

可能是從小就被消毒過了,覺得外國人跟本國人沒有什麼兩樣,在台灣的時候一樣要用筷子跟大家擠在飯桌上吃飯、被灌台啤,身材也因為人種不同的關係,並非每個都很高大、英俊、挺拔,而混血兒長相也是要看混的比例,如果都抓到雙方的缺點,混得不好看的也是有......再加上現在網路資訊流通以及交通發達,異國文化可隨心浸溽,所以出國打工度假對我來說,似乎少了那麼一點吸引力。我不排斥出國,只是打工究竟能度多少假?或能學到多少東西或文化?不諱言,我抱持著很大的疑問。

以上是題外話,轉回正題。

忘了是哪一天,我爸他以我阿姨和外公為例(外公更強大,雖然不會英語,但他除了國、台、客、日語外,還會布農語),(自己為是又不對勁)認真地跟我說人最少要學會四種語言(意指我只會說國語是件很差勁的事情),既然我除了中文其他都不會說(或說的哩哩辣辣),那至少要把英語學好。我時際幼小、懵懂無知,當下完全認同他所說的話,決定在學語言這方面要努力學習。因為我是如此的差勁,就連個基本標準都沒有達到啊!但其實,我忘記我爸也只會說國、台、客語三種,且僅達日常溝通的程度而已。

然而,在實際的情形是,意志會被時間消磨殆盡。除了學校念書必要的單字,根本不會想要去主動接觸不熟悉的語言,但幸運的是,我受到了第二波的刺激,又讓我痛下決心長期抗戰,那就是,我發現姨丈們也開始說中文了。

記得有一陣子,很流行買雜誌練聽音,當時書店架上的英文學習雜誌一堆,各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如今,剩下能繼續出語言學習雜誌的沒幾間(唉~)。在我的印象中,我看過的雜誌有EZ TALK(這是我第一本接觸到的語言學習雜誌,我還訂閱過一兩年)、Lanmark(以前念高中時學校的指定用書,這牌好像沒多久就倒了)、空中英語學習教室(做的很認真的無聊雜誌)、還有地球村(我報名了地球村的課程,不得不買)......

就我自己評比,若以真正論練聽力作為標準的話,EZ TALK的教材比較佳,它的課程內容貼近日常的生活素材跟八卦,而且課程中的外語(講解有分用中文講解和英文講解)講解內容比較無厘頭。它常常是兩人一組講解,一搭一唱(說到離題是常有的事,甚至到興頭上時,還會不小心離麥克風越來越遠),對於學習者來說,它具有額外的娛樂效果(如果要拿比喻,它講解的對話節奏很像ICRT,但是用到的單字比ICRT簡單,不過內容比它好笑),所以學習的印象會比較深(哈)。

不過,後來我發現,練聽力更好的方式是「追影集」(拜強大的網路分享所賜)。

追影集有個好處,除了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劇情來看以外,那就是可以得知什麼樣的情景可能會需要什麼樣的對話,甚至有些影集會特意塑造讓觀眾印象深刻的金句或名言,根本不用特別去背誦,只要隨著劇情一直發展下去,有些重複率特別高的字彙自然而然就進到腦海中了(就跟看鄉土劇學台語是一樣的道理)。

追了幾部影集後,我發現美國跟台灣差不多,翻拍別國的影集都會灌水衝集數,所以如果美國版有翻拍的影集的話,建議直接看原版。我覺得有幾部影集還不錯看,推薦「梅林傳奇Merlin」(總共有五季,第一季有鋪陳的意味在,到後面就越來越好看,劇情內容精緻不拖戲)、「嫌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好看不囉嗦)、「格林Grimm」(前面好看,但越到後頭,怪物愈越變不出新把戲)、「基本演繹法Elementary」(前面好看,但當福爾摩斯越來越像正常人之後,劇情就越來越空虛了)、「廢材舅舅uncle」(感覺像是熊麻吉和最後大丈夫的mix版本,每集都很賤又很好笑)......

不小心又離題了,再轉回正題。

也有一陣子,我很熱衷於提升自己的文法及閱讀能力,買了一堆文法書和如何背英文單字的書。當然,其中也是有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書籍,比如說「英文文法全書」、「外國人天天在用的單字地圖」,不過,再怎麼有趣,我還是沒有恆心將他們看完並複誦到腦海中,因為,這些東西跟生活的連結實在太少了,就算瘋狂背誦,過沒多久就船過水無痕了。

後來我發現,其實文法沒有必要去特意學習,只要廣泛的接觸,自然就能活用,而單字也是一樣,找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去閱讀,直接從文章學習語句和字彙的排列,長久累積下來,就能建立自己的語言資料庫。所以我開始上CNN的網站download新聞(因為我很喜歡看新聞,而且列印下來每篇的文章最多不會超過8頁,每天一篇新聞來說,對我自己不是很大的負擔,此外,新聞報導有時候就跟影集一樣,每天都會有最新的發展)。

因為web2.0,每個網站都會要強調與使用者的互動,所以各個新聞網站也不例外,所以,再閱讀新聞時還有個附加的價值,那就是可以從讀者的留言看到它們的想法,當然,他們的單字的運用也就隨著個人立場及情緒表達而更加廣泛且不設限(你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只是比較緩轉說明這樣的狀況而已,哈!),也可從中獲得一些樂趣(什麼樣奇奇怪怪的人都有)。此外,當你看的文章種類越多的時候,就能更體會我一開頭所引用褚士瑩所說的話:「多學會一種語言,就多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因為你開始在用他們的觀點再吸收它們所陳述的事實。

語言真的很有樂趣,以我自己學習的過程而言(我從國語做開端,先用國語的思考邏輯去理解方言,隨著聽方言後開始慢慢學習如何說方言後,再用方言的思考邏輯去理解方言),我發現學習一種語言會是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竅門所在。例如,當我大學開始學日語(促音)後,我才抓到台語的發音方法;而在英文發音方面,我發現客語對英文的發音的準確度有所幫助(客語有許多鼻音的發音)。此外,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特性所在,比如說台語的狀聲詞會和形容詞做結合(冷吱吱、耽勾勾、紅吱吱),而英語方面的形容詞比較多是用具象但與描述情境相似的不同單字去駔合而成(長青春痘用break out),客語方面則偏近文言的修辭,用少量的詞彙去表達多重繁複的敘述。

等到我英文的無障礙環境建的差不多之後,再來奮戰囉嗦煩死人不償命的日語吧~

=======================================================================

以下是我做的布錢包。我曾在某篇文章宣示說我要做手工藝,我做了許多花色,但一直都沒有分享,現在終於有可以發表於blog的文章內容了(我對blog的內容和主題還挺龜毛的,會想很多,也因為想很多,所以blog容易荒廢,哈!),所以就順便打個廣告。

我將錢包放在我的露天拍賣賣場販售(點進去放在blog露天賣場的連結,可以看到布錢包詳細的內裡及版型),不過因為和有機農同學合作上架販售的關係(他在台東誠品書店後方申請了攤位,我跟他的米擺在一起賣,想說可以增加面對面販售的通路),2月每個周末都要在誠品擺攤(其他月份則是一個月只擺三天),所以網路方面暫時不能出貨。


布錢包的大小可以塞進三星的NOTE系列手機,此款的內裡顏色是紫色。



口金包支架大小是10.5公分,實測可以很整齊的放入摺兩折的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