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島 Mini Tour (二) ~ Neka Art Museum
峇里島被稱為「神仙之島」或「千廟之島」,因為據說島上的廟宇比以家庭為單位的家院還多。峇里島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離不開他們所信奉的阿加瑪印度教(Agama Hindu),做不完的祭品,拜不完的祭典儀式……,因著信仰的虔誠,讓藝術創作有了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此似乎應驗了美學鼻祖鮑姆嘉登(Alexander G. Baumgarten)對藝術所下的定義:“藝術的萬神廟並不是一個向純粹審美意識呈現出來的永恆的現下,而是某個歷史地累積和會聚著的精神活動”。
早上,一婦人到住家附近的廟裡拜拜,
然後頂著盛放供品的大盤子回家。
在所住的 Villa中,每一棟門前天天有專人更換供品,行禮如儀。
遊逛街頭時常可看到地上放置著嫩椰葉子編的小盤子,
盛滿鮮花瓣、小葉片的祭品,像辦家家酒一樣。
從供品的擺置是否可看出這家主人的個性?
參加廟會慶典是莊重神聖之事峇里島人會先沐浴再穿上全套的禮服。婦女的下半身裹著蠟染沙龍(Wastra),上身是各種花型的蕾絲布料長袖上衣,上衣外再綁上腰帶。峇里島的女性習慣留長髮,但參加祭典時已婚的會盤起來,待字閨中的則用絲巾或花卉等飾物紮住上端,馬尾任其下垂。男士的下半身亦是裹著蠟染沙龍,上身則是畢挺的長袖或短袖襯衫,繫上頭巾,頭巾大多是白色,但有的也會依下身沙龍的顏色來作配色。
當有祭典時,
沿街都會插上垂著椰葉飾物長達三、四公尺的竹竿(Penjor)。
烏布皇宮內工作人員正在排椅子,稍晚會有傳統舞蹈與音樂表演。
以及濃濃民族風的布飾、銀雕、皮革滿足了形形色色觀光客的需求。
烏布是峇里島最鮮活的藝術村,附近小鎮各有特色,馬斯(Mas)木雕村,也有許多木製或竹製家具。切魯克(Celuk)以銀飾吸引觀光客的注目,巴土布蘭(Batubulan)是石雕中心,貝里阿丹(Peliatan)的音樂舞蹈最有名,而吉安雅(Gianyar)是手染織布中心。
很喜歡峇里島的 Hotel或 Villa中的椅子,
自然的材質看起來悠閒,坐起來也舒適。
繪畫在峇里島的各項藝術中最受讚譽。1930年代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傳統的為宗教目的而衍生出的皮影戲似的神話故事風格--瓦揚風格(Wayang)融入了西方繪畫立體觀念及作畫材料,進而引爆了繽紛的展新的創作手法,久之便形成了現代特有的峇里繪畫風格。如今純藝術和商業作品參差並存,有數不清的觀光畫廊,也有堅持理想的美術館。如內卡美術館(Neka Art Museum)、魯基桑美術館(Puri Lukisan Museum)、阿爾瑪美術館(Arma Museum-Agung Rai Museum of Art)等。
來到烏布當天,我們選擇了因地利之便,就在中餐吃豬肋排 (在"峇里島 Mini Tour ~ 觀光客食記"中所介紹的 Nuri’s餐廳) 的對面即是 Neka Art Museum,門票是 50000盧布(台幣與盧布之比約 1:337),入內可拍照。
在 1999年的旅遊書上看到的入門費是 20000盧布,隨著物價指數,門票亦水漲船高,但這約 150元台幣的入內參觀費用是相當值得的。
雖然對異國的藝術文化史並不熟悉,應該說是相當陌生的,但藝術所要表現、傳達的人類情感其實是相通的。藝術作品是人類在時間的流逝中所留下的“精神痕跡”。當我們踩著這些痕跡,欣賞藝術創作時,總希望藉以踏過時空的隔限,而與作者的心靈交會於作品之中。
開幕於 1976年的內卡美術館主人蘇堤內卡(Suteja Neka)原本是學校教師也是個收藏家,專門蒐集峇里島當地作品,1982年便與前印尼文化部長催生了這所全烏布館藏最豐富,也是最具規模的藝術博物館。風格從傳統到現代,收集從峇里島、印尼國內到全世界愛上峇里島的藝術家們的作品。
當代畫家Hardi所繪的美術館創辦人內卡畫像,
畫中題詞的意思是「堅如石,韌如竹」,
應該是形容這位藝術愛好者的個性特質吧!
館內共有9個展覽室,陳列的藝術品其創作內容大多為紀錄著Bali的人文風情,且按照年代及繪畫風格分門別類展示,規畫條理且收藏完整。對有心研究峇里島繪畫史的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值得拜訪的地方。
主建築為展示經政府核定長久典藏品,而其他館藏則會不定期更換。其中兩間展覽室分別是第一位被介紹到國際間的峇里畫家I Gusti Nyoman Lempad和有「青年藝術家之父」美譽的德國畫家Arie Smit其四十餘年峇里生涯的呈現。
Arie Smit的兩幅畫作
他善於運用“broken colors”之技法,
來展現出峇里島這塊土地的田園之美與大自然之韻律感。
《Memory of The Past》
創作者以簡單的線條和大地色調,描繪一家三口乘騎在動物身上。
近似天真的表現手法,代表著對過去美好的簡單務農生活的懷舊情懷。
《Dencers》
在畫面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節奏,
舞者身著色彩繽紛的服飾,
在慶典儀式中以特定的隊形隨著律動踩踏著舞步,
你或許也可以發現舞者的膚色有著不同的變化呢!
這是東峇里的廟會迎神儀式一景,
彼此拉著黃色腰帶圍成一個大圈的少女,
雖然外裙是一樣的,仔細看每人的內裙其顏色與款式卻有不同呢!
《Morning In Bali》,當代新加坡畫家 Ong Kim Seng的創作。
清晨的陽光把農夫的身影拉得老長,
傳統茅草屋頂與隱約的樹影和廟宇正門,
畫面中呈現出一股恬淡寧靜的田園詩意。
田園畫作中經常出現的半裸男人與女人,
在今日的峇里島已極難目睹了。
繁複而細緻的表現手法,呈現的仍是峇里島的宗教神話與祭典儀式。
《Mutual Attraction》,由印尼畫家 Abdul Aziz所繪。
這原是兩張分別繪出的畫,
卻被美術館主人把他合成一幅「互相吸引」的畫,
男孩倚著門邊,一圈深色框框讓整個畫面立體了起來,
而素樸的背景也讓觀者更能聚焦在這一對互相吸引的主角人物身上。
在 Budesa餐廳看到這兩幅畫被做為男、女廁所之標示呢!
對比烏布街上觀光客充斥的熱鬧與喧嘩,在這座充滿綠意與Bali風情的建築物內漫步,有一份令人自在的安靜與悠閒。沿著陳列的藝術品順向走去,依不同的年代、時空背景,從Bali傳統的取材與創作手法、烏布畫派…變遷時期的畫風…到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浸淫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峇里島藝術家的畫作風格與內心世界。
藝術就如同一道門,為我們開啟了美感經驗,眼睛遊走在異國的創作間,心底卻湧著似曾相似的理解,也許人類的情感鼓動著的都是相似的節奏吧!
美術館這一扇窗,讓觀光客看到了峇里島迷人的內在風景。
每個人旅遊的定調差好多
我到芭里島除了奔波打球外
就只懶洋洋在飯店庭院裡喝咖啡
看些休閒讀物
老師則是探索民情 風俗 文化 藝術
還能和酷樂師來段合奏
難怪閒遊能當老師 我只能當學生
我不忌妒你的球場揮桿 喝咖啡品閒書時光
你也不用羨慕咱的親近藝術之旅啦~^^ 2012-10-22 11:40:58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