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15:16:21Bonnie
2018法鼓山在家菩薩戒~之三
總本山大殿外
起居
如往常參加禪修般,攜著行李和一顆天真歡娛的心,由老公親自開車護持上山。
早到了,便在園區大樓隨意走逛:行願館、輕食區、大殿、祈願觀音殿;山上微寒、雨霧迷濛,想起最初的禪修,也在這裡,彼時帶著難言的苦惱與困惑而來,轉瞬都七年了,儘管修行功夫尚粗淺,然我確知,自己和從前不太一樣了……。
拾起感慨,回接待處報到,正式進入菩薩戒期。
戒期作息看似與禪七類似:結界、禁語、禁手機、四點起板、茹素,但因人數眾多(五百多人,是禪修三倍),如廁、盥洗、用齋等皆需等候,總護法師一開始即諄諄告誡:「衛浴設備十分不足,若能不洗澡就不要洗。」「洗澡可以天天洗,但受戒一生只有一次。」她希望我們不要費時排隊,把省下的時間用來準備受戒儀軌;原本想乖乖聽話,不過渴望洗澡的念頭一直在心中盤旋,天人交戰之後,還是趁午休去排長長的隊,沖完澡心情旋即輕鬆許多,頓時覺得自己好傻,對身體的執著這麼重,卻兀自琢磨那麼久(但若不准洗澡是戒律之一,我應該會遵守吧?而我又能撐多久呢?)。
此外,這次住宿處在副殿,幾百床上下舖,場面壯觀,像軍營寢室;參加法鼓山活動多回,睡過地板、通舖、套房、帳篷,上下舖還是頭一遭,我被分在上舖,整頓好床墊被褥,就是個人舒適的小天地,躺著歇息時常想著,災區收容所亦是好幾百人、甚至千人擠在一起,但其生活條件之克難,恐非我能忍受,不禁要感恩自己能於此時此地精進修行,並默默為一個月前花蓮震災的人們祈福。
照片取自網路
過堂
「過堂」是佛門名相,為什麼吃飯叫「過堂」呢?星雲大師說:「因為,這裡不是讓人流連、駐足的地方;這裡只是讓人吃個飯,經過一下,用過餐之後就要離開的齋堂。在佛門過堂,可以了解世間的物質享受,只是一個過程,不可執著留戀的教育意涵。」
當菩薩,除了智慧慈悲,還得舉止端莊有威儀,寺院生活是最佳訓練場,用餐細節尤為繁瑣︰先持聖號進齋堂、念供養偈、前三口飯默念三聚淨戒:斷惡修善度眾生、托碗若龍吐珠、以菜就口是鳳點頭,且要遵守「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餐具皆是不銹鋼製,動作得輕巧,稍鬆懈就可能發生筷子落地,發出「巨響」的慘劇(因禁語四周好安靜);著海青吃飯,要留心湯汁染污衣袖;食畢用熱水涮碗,把殘餘菜渣喝掉,碗筷排放在規定的位置;結齋後再集體列隊、合掌念佛出齋堂。
較特別的是,菩薩戒期用齋是由上行堂義工為大眾添補飯菜,而非自助餐式;當義工揹著菜桶湯鍋在面前來來去去,我的內心就開始上演澎湃的小劇場:「這披薩好好吃喔,飯菜要吃少點,下輪再吃一片,嘻。」誰知望穿秋水,心愛披薩一去不回頭,過堂像一面照妖鏡,屢屢反射出心裡的貪瞋癡,經過幾餐考驗,發現自己吃飯時老用餘光追蹤食物動向,很分心,於是想:「這餐不要挑食,乾脆什麼都來一點好了。」大器地把碗向前遞,義工也豪邁地回我一大匙–超辣蘿蔔干,我只能和著淚水往肚裡吞︰「您不知道這有多辣嗎?」齋飯其實樣樣都美味,但義工給的分量難以預測,湯裡面過多的料總給我致命一擊,最後的下場就是吃太撐,要不舒服好一陣子。
上山前,師姐跟我說,每次過堂時她都感動到不行,何德何能讓這麼多人為她服務,我惦著她的話,邊觀察自己的感受,直至有一餐,忽然想起聖嚴師父說過:「我常常回到我的原點,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我常常想到我是怎麼開始的?但求冬天凍不死,平常餓不死,這就夠了。」師父在美弘法期間曾流浪街頭,卻將這麼好的道場和資源給我們……那一餐,我紛亂喧雜的心念完全平靜下來。
後來我謹慎拿捏、避免過量,索性連湯都不喝了,「過堂」的體驗讓我更瞭解自己,也從其中學習看待、接受因緣的來去,並試著戒除對物質與情感貪執的習慣。
上一篇:2018法鼓山在家菩薩戒~之二
下一篇:2018法鼓山在家菩薩戒~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