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覺他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論述
◎自覺覺他
⊕潘文良 撰
˙與彼宣法,難令其信‥自悟不足、所說不竟;
不能同事、不順根性;自高我慢,未得眾緣。
˙聞人說法,不能生信‥為障過深、痴迷無明;
主觀太重、仗智生矜;為邪所惑,自卑甘墮。
阿文自入佛法大海,每天無不是法喜充滿。
以前所想知道的種種問題,都在佛經中,找到了答案;以前所不知道,也在佛經中,一一的看到了。
那種快樂,不是得到黃金萬兩,所能相較的;那種快樂,會教人感動得流下淚來呢!
阿文發現‥自己碰到人,就想跟他介紹佛教;一有機會,就會嘰哩呱啦地,講了一大串,希望能夠予人分享法喜、希望人家能夠親近佛法、希望人家能夠同得法益……
一場忙碌下來,今日靜心觀之,對了那麼些人,說了那麼些法,帶給他們,看了那麼些佛教書籍;那麼些人,是否生起信心來了沒有? 阿文也不知道!
但阿文相信‥至少,自己所說的,是不會白費的;至少,能翻出他們‥深埋在心田中的「菩提種子」,今後來生,待得機緣時至,自會發芽成長的!
其實‥與人說法,是不須懷有得失之心! 而當是‥
對方生信,與我何益?對方不信,與我何損?
對方生信,我亦無喜;對方不信,我亦無惱!
與人說法,是不能「有所為」而說法的,若有所為而說法,即非是「清淨法」了。
阿文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天花亂墜、口沫橫飛的講述佛法……
有人問道‥「說了那麼多,對你有什麼好處?」
阿文道‥「我哪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他道‥「既然沒有,那說它作什麼?說多了,還會惹人厭呢!你真是‥自找麻煩!」
阿文笑道‥「我決不是在自找麻煩啊!只要人家,能從中得到好處,也就等於是我得到好處了……」
諸佛菩薩,為什麼要那麼苦口婆心、費盡唇舌的說法呢? 阿文想學佛菩薩,是故‥也努力的,對人講述佛法也!
若要說為什麼?之所以如此,那是由智與慈悲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有種力量,使得人說得口乾舌躁,還是要說;說得頭頭昏腦脹,還想要說……只要對方願意聽,就會為他講上一千零一夜……
只是‥阿文說了那麼多,為什麼人家,似乎還是沒能生起信心來呢?
靜心而思,才發現‥自己是太「操之過急」了!
諸佛菩薩說‥「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如此,說法才能無礙,阿文今天,只不過看了幾本佛書、佛經,知道不多、了解更少,就急著想去「覺人」,真是有夠好笑的,正如俗語所謂‥「半瓶響叮噹」啊!
雖然‥自己能夠體會到佛法的好,每每感動得都哭了,可是‥要說佛法到底怎樣好?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知從何說起。
阿文告訴他們說‥「佛法能讓你們『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他們一點「興趣」也沒有,因為‥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活著,有多苦。
如果告訴他們說‥「佛法能讓你‥賺大錢、娶好娒(太太)、嫁好翁(丈夫)、生好囝(孩子)……」
這麼說,想是大家,才會興趣盎然吧!
然而‥如果是為了告訴他們賺錢、娶妻、嫁夫、生子……那實在真是「白費唇脣、枉費工夫」啊!
或許‥末法時期的眾生,對於佛法,對於「究竟佛法」,是難以接受的,而當從天人等善報,「方便法門」,來吸引其進入,佛教世界、佛法大海才是。
或許當跟大家說‥「大家如果想賺大錢、娶好娒、嫁好翁、生好囝;小孩考試想第一、老人想延年益壽……這些,佛法裡,統統都有很好、很圓滿、很究竟的方法!大家若相信,那就到佛法裡看看;大家若不信,那就去『試試看』,看看佛教經典,看看我是否在說謊……」 這樣,當會比較「吸引」人家吧!
眾生的根性,是千差萬別的,能遇大善根者,一說即生信,也真是少之又少;若不順其根性,按部就班的去引導,而想「揠苗助長」,那真是操之過急,無濟於事,無利而可能生出弊害來啊!
眾生之所以聞人說法,不能生起信心,是因其有「四障」為礙‥
一、惑障 即心中所具之「貪、瞋、痴、慢、疑」等思惑。
二、業障 即由「身、口、意」所造成的惡業。
三、報障 即淪為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所受的苦報。
四、見障 即種種顛倒、執著和邪見。
這些障礙,有如一張苦惱大網,緊緊的困住眾生,令其難解難脫,以至於痴迷無明,不信佛法。
再者,一般人的主觀很重,所謂「先入為主」,整個腦袋、整個思想,已被先前所見所聞的知見,緊緊盤踞,根深蒂固,所以‥難能拔除;其頑固不化,卻自以為是,因此,常錯失學佛求道的機緣。
還有一類人,總以為自己聰明,什麼都不信,就信自己,管它有神沒神、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天下地上,唯我最大,鬼神仙佛,還不是我們人『造』出來的,沒有我們人,哪有『祂們』的存在?」 這些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能虛下心來,便是學佛求道的阻力。
更有為邪所惑的,以為自己得著了燈塔,哪知‥那竟是毒蛇頭上的眼睛,所發出的青光?人家告訴他,他也不信,偏要朝著那光走去,終要投蛇口,身葬蛇腹。(故事中,有大蟒毒蛇,於夜裡,眼放青光,迷誘人畜接近,再予吞食。)
此等人,為邪所惑,報迷不悟,即使聞得佛法,也是難能生信的。
另有一類人,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也沒什麼了不起,也不知道‥人活著,到底有什麼目的、什麼意義,成天就是這樣過日子‥「今朝有酒今朝酒,此時能樂儘量樂……」跟他說佛法,還給你吟唱〈李白〉大師(大詩仙)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讙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自以為是自在灑脫,哪知是消極墮落?明知一生苦短(在他們的觀念中,以為‥人無過去世、未來世,只有今生一世),卻不精進求道,反以此「逍遙」一世。此人聞得佛法,自是難以生信了。
還有一類人,是瞧不起自己,總覺自己沒有用,對自己沒信心,還說‥活著不如死…… 告訴他‥「自性即是佛,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他也搖頭說‥「你在騙我!這哪有可能?」 想再多說兩句,他就跑去躲了。
而現代人,更是一心追求物質的享受,用盡心機,乃至不擇手段,到處弄錢,然後‥紙醉金迷、聲色犬馬…… 這些人,搞得自己是「麻木不仁」,墜在五里雲霧中,前途茫茫,縱使聞得佛法,也如「過耳東風」,還覺得「噪耳」呢!
眾生,真的是很難渡啊!
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佛陀告訴我們‥「要『恆順眾生』(永遠順著眾生的根性與機緣),以『四攝法』,引導眾生,令諸安樂;更重要的,要以『四無量心』,去對待眾生,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只要照著佛陀的指示去做,也就不會像阿文‥說了半天,口乾舌燥,結果是白忙一場。
所謂的「四攝法」是‥
一、布施攝 在眾生物質短缺、經濟拮据時,以「財施」(金錢、物品)拯濟;對於求知心重的人,就以「法施」;在眾眾生驚嚇、恐懼時,則以「無畏施」(種種方法,使其不再驚嚇、恐懼,而得以安樂),如此,便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遠到渡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 在眾生有危難、愁苦、消沉、沮喪、病痛之時,就說「慰藉語」,令其舒解開懷;逢人有喜慶、吉祥之事,就說「慶悅語」,隨喜讚嘆、道賀祝福,令其心生歡樂。再者,平常要說「勝益語」,以佛法道理,去勸勉他人,令人離迷得悟、去惡行善;更要說「清淨語‥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如此,都是屬於「愛語攝」。 「愛語」,可不是叫人「談情說愛」,講「甜言蜜語」,而是隨著眾生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心生歡喜、愉悅得益,感到我和靄可親,而願意與我接近,如此,方能達到渡化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攝 此為修習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行諸有利於眾生的事,乃至於損己利人、捨命救人,亦無所辭;還到橫逆,雖是辛苦,也無怨尤,不生退轉、不起厭倦之心,如此感化眾生,共修佛道,而達到渡化對方的目的。
四、同事攝 修習菩薩道者,要能深入社會各各階層,接近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是濁淨善惡,皆能與其同事,為其朋友,和他一同分享快樂、分擔痛苦,待得機緣成熟,則感化他、陶冶他,而遠到渡化對方的目的。 (不過‥要行同事攝,須自己有定力,入惡境,能潔身自愛,雖與同流,而不合污,否則‥想要渡人,反被人渡,那可就害人害己了!若定力未深固,還是先「從善而行」的好!)
以此四攝法,濟渡眾生,才能廣結善緣,但使眾生能「隨我、愛我、敬我、信我」之後,方能使其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我們既已發心,要行「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當知‥眾生是無邊無量的,所以‥我們所發的「慈、悲、喜、捨」四種心,也要是「無有限量」的,這就叫作「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 慈是「予樂」之意。不但要帶予眾生快樂,就是眾生欺我、辱我,我也不瞋不恨,心懷宏量,寬恕對方,永不對其,起一絲惱害的念頭。
二、悲無量心 悲是「拔苦」之意。看見眾生有苦惱危難,要盡己之能力去幫助,不可懷絲毫求報、圖利之心,更不可因勞累,而對其產生厭煩之心。
三、喜無量心 喜是「歡喜」之意。見人行善,不可起輕視心,而去阻礙人家;見人吉慶,不可起嫉妒心,而去破壞人家;見眾生離苦得樂,要心生歡喜。
四、捨無量心 捨是「無執」之意。以前三心,行之利眾,而不執著於心;或是「平等」之意,無論怨親,皆要一視同仁,無有愛憎,能捨一切差別妄相,而知佛性平等;再者‥雖處逆境,不生怨憎;雖處順境,亦無貪愛,心似明鏡,隨形應物,能捨外境誘惑,終不動搖心性。
如此四無量心,是諸佛菩薩,之所必行之道,若能照著去做,也就離佛菩薩不遠了。
言說至此,還真是令自己,心生慚愧呢!以前知道了,竟也沒照著去做,難怪‥自己說得天花亂墜、口沫橫飛……也不能讓人生信……(他們,就像是在聽笑話一般。)
這段日子以來,更是體會到‥要渡眾生,決不能懷有「能渡、所渡」之心,若有‥「己為能渡、彼為所渡」之念,則是執著了「我相、人相」,一執「我相、人相」,即生矜高驕慢之心,自以為了不起,如此,又何以教人信服呢?
譬如‥大家在睡覺,夜裡發生火災——當知‥我們不過是「醒」得比人家早一點而已!醒得早了些,叫醒別人,是理所當然之事,有什麼值得好高興、好驕傲的呢? 之前,我們還不是一樣‥沉睡在夢中,不知覺醒,而等著人家叫。
《金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眾生本具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說是「非眾生」,只是‥眾生尚未解脫妄心,故說是「非不眾生」。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是尚未了悟,若能了悟,立地即佛,便非眾生;現在,只不過是先假借‥一個「眾生」為名稱罷!
佛陀更告訴我們‥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眾生既是「自性即佛」,現在滅其妄心,而渡歸清淨,不過是還其本來,也就是‥他們「自性自渡」,並不是我所渡的。如此應說‥
「渡眾生者,非渡眾生,是名‥渡眾生。」
當知‥我們所能做的,也不迥是「助緣」而已,就好比路旁的指標,口能指示人家一修正道,人家不走,我們也沒辦法讓他「到目的地」。譬如‥媽媽也只能夠煮出一桌飯菜,孩子要是不吃,媽媽也辦法,讓他「飽」啊!
學佛終究是自己的事,正如佛家道‥「各人吃飽各人飽、各人穿衣各人暖。」
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各人。」
如是思來,還有什麼「人相、我相」可執? 還有什麼「能渡、所渡」可念?
還有什麼‥能讓自己矜高驕慢的呢?
眾生難渡!何難渡?
要知‥眾生未能生信,只其「機緣」未熟。
面對芸芸眾生,今後,當不再感嘆;也不再有什麼,能讓自己‥苦惱、失意、灰心、氣餒的!
■註解
【天乘、人乘】
所謂「天乘、人乘」者——
天乘是指‥凡人欲作神仙等「天人」,好比‥道教之修道練丹,希望能不死、不老、長生、作神仙;基督教「信主得救——往生天堂」(此天堂,非為「極樂世界」),求得永生,這些,都是屬於天乘。
人乘,則是指凡人,想在人間,為聖為賢、為王為官……求福壽、求富貴、求康寧、求喜樂、求平安、求好德、求善終……及至於‥求賺大錢、娶好妻、嫁好夫、生好子……皆屬於人乘。
欲求得天乘、人乘,很簡單,只要遵守、奉行「五戒十善」,做得夠了,福德充足,即可得生天人;不必練丹、不須信主,也能夠往生天道、人道,享受福報。
雖此非「究竟」之路,但總也是「善道」。
學佛當發大乘心,行菩薩道才是!也唯有「成佛」,才是畢竟之道!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19.一 00:00:29
◎潘文良《學佛心語論述。自覺覺他》。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304498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宣法 #根性 #痴迷 #主觀 #法喜 #感動 #法益 #靜心 #機緣 #興趣 #善根 #逍遙 #享受 #眾生 #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