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0 00:00:35阿文

◎小菩薩_08_3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小菩薩_08_3

   ◎第八章 五戒十善

   ⊕結語

  好容易地,將這「五戒十善」,給解釋完了——
若要解釋得更清楚,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呢!
  現在,大家知道「佛法」,是「救世良藥」了吧!?
  然而,知道這些道理,也是沒有用的——要照著去做,才有用!
知而不行,同於無知。
譬如‥知道吃飯,可以使肚子飽,若是不吃,也不可能「不食而飽」啊!
  大家若能明白,那就趕緊去做,不但救自己,而且還能救別人;
佛教的精神,在於‥自覺覺人、自利利人、自渡自人。
自己覺悟(明白)了這些道理,還要讓他人,也覺悟這些道理——
無論是用演說也好、著作也好,要使大家,都能覺悟這些道理。
  只要大家,都依照這些方法去實行,保證就能得到「法益」‥佛法的利益。
但是‥可別「自私」——要把這利益,同人分享,要使大家,都能享「法益」。
  且恕阿文,再囉嗦幾句‥
大家衣服髒了,就會把它洗乾淨;手髒了,就會把手洗乾淨;
口髒了,也會去刷牙漱口;身子髒了,就要洗澡,這又為什麼呢?
因為‥髒衣服穿起來難受、手髒了也難受、口髒了也難受、身體髒了也難受,
所以‥要洗乾淨,才會舒服。
  告訴你們‥這些髒,都不算是髒,我們的身、口、意,所造作的十惡業,那才是真正的骯髒——
洗澡的時候,別忘了想一想‥這「殺生、盜竊、邪淫」,要怎麼洗掉?
刷牙的時候,別忘了想一想‥這「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要怎麼洗掉?
洗衣服的時候,也要想一想‥這「貪欲、瞋恨、痴迷」,要怎麼洗掉?
要是不洗乾淨的話,不但自己難受,就是別人,看了也會難受啊!
  所以‥從今天起……從現在起,大家統統來「洗心」吧!
  古時賢君〈商湯〉,他在臉盆裡,刻了九個字‥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每天洗臉的時候,他就做反省,所以‥人家會當皇帝,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差點忘了說,佛教最偉大的精神,那就是‥「慈悲」。
大家要是不知道、沒學到、未做到,那麼‥學佛,算是「白學」了。
(阿文要沒告訴大家,那阿文講那麼多,也算是「白講」了。)
  所謂「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
這種‥「要給予眾生得到快樂、要拔除眾生痛苦」的精神(作為),就叫慈悲。
  佛這個「慈悲」,比任何宗教都還偉大的,「慈悲」 與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仁愛」、基督教所講的「博愛」一樣,只是「仁愛、博愛」,是從「感情」上形成的,所以會有「分別心」,是故‥
儒家講仁愛,是以人主、眾生為次,既有主、次之分,也就不是真正的「平等」;
基督教講博愛,更是只限於人類,始終「博」不及眾生(他們說‥眾生(動物)有魂無靈,死了沒關係,牠們是上帝,創造來給人當食物吃的)——
只有佛教,主張「不殺生」,其仁愛,遍及一切生靈。
 
  阿文有話說‥「慈是有智慧的愛、悲是沒煩惱的情。」
  世間的愛,雖有「公、私、大、小」之分,但都是「痴心妄作」,簡單的說,就是從感情而生的——「感情」,大家還記得它的意思吧!?
  世間的愛,會隨著「喜、怒、哀、樂、愛、惡、懼」的情緒變化而改變的!
用個簡單的比喻好了‥就像你的「愛犬」,就叫作〈乖乖〉好了,平常,高興的時候,你就給〈乖乖〉洗澡啦!梳毛啦!準備狗食啦!很用心的照顧牠;可是‥有一天,你生氣的時候,或許你就會,一腳把牠踢到「美國」去,讓牠變成「乖乖流浪記」呢!
  世間的愛,就是這樣子的。就說‥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是很自私的,愛自己的子女,甘為牛馬,可是對於別人的子女,就不會那麼愛了!
  有句話說‥「愛自己的子女是人,愛別人的子女是神。」
  可見得‥要愛別人的子女,是頗有困難的。
  就算是「愛國」,也只是愛自己的國家,別的國家有苦難,我們的「援手」,就不會像「幫助」自己的同胞,那樣來的「慷慨」。
  男女之間的愛,更是很容易「變質」,還會「因愛成恨」,愛(得)不到手,就起瞋恨心,去把人家給毀了,實在很可怕!
  再說‥世間的愛,不管是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姊妹之間、朋友之間……總是會產生很多「憂悲惱苦」的,因為‥這世間的愛,都是有所「求」的,偏偏世間,多的是「求而不得」——求而不得,是苦也!
  愛對方,而得不到回報、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問題產生了——
什麼「親子問題、婆媳問題、家庭問題、愛情問題、友情問題」……
真是「憂悲惱苦到死無寧日」啊……不說也罷!
  而「慈悲」,是從「智慧」中,自然流現的出來的。
一個得具大智慧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慈悲」。
這慈悲,是徹底而平等的,不但對於人類,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強弱怨親,無有分別,更是遍及一切眾生,都「一視同仁」,要使每個人、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這種「予樂拔苦」的慈悲心,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具有的——
只是有沒有,把它發揮出來、發揮多少的差別而已!
  我們考試一百分、賽跑第一名、看個笑話很好笑,就巴不得,趕快告訴爸媽、兄弟姊妹;告訴大家,讓大家也都能分享自己的快樂,這也就是「予樂」之心。
  我們看到人家有困難,就會想要去幫忙;看到人家有危險,就會去救助他;看到乞丐,我們就會起同情心;乃至於看到戰爭中,死傷痛苦的士兵、流離失所的人民,也會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 希望戰爭,早日結束……這都是「拔苦」之心。
  人人本具有慈悲之心,只是有沒有去發揮、去實現、去做出來的差別罷了!
 
  這「慈悲」,有什麼偉大的呢?
  佛家所說的「慈悲」,更是要做到「無綠大慈、同體大悲」的無上境界——
什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是說‥無論是跟自己「有關係」,還是「沒關係」的人與眾生,都要慈愛,不管是自己的父母母、子女、兄弟姊妹、自己的家屬、親戚朋友、自己的阿貓、阿狗,就是跟我們不認識的,及至不論國籍、種族、恩怨情仇,與其他一切眾生,所要予其快樂的心,都無有絲毫差別。
  「同體大悲」,是說‥視宇宙世間的一切眾生,都如同跟我一體的一樣,好比所謂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就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樣,然後,去幫助眾生,拔除痛苦。
  大家一定很驚訝‥為什麼佛家能夠這麼偉大,能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因為‥佛教是「真平等」的;因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因為‥我們想要得到快樂,眾生也同樣想要快樂,我們能得到快樂,如果不與眾生分享,那就太自私了。
  孟子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好比你放一首歌,讓一個人來聽,一個人聽得很高興;讓一百個人聽,一百個人都高興……就算是一千個人,聽了都高興,那歌所能給人的「高興」,是一點也沒減少的,而不是像「糖果」一樣,越多人分,大家分得的就越少——
快樂,就好像然起的火炬一樣,讓再多人的火炬來「分火」(點火),這把火炬的火,一點也不會減少;我們把快樂分給人家(眾生),自己的快樂,同樣的,也是一點也不會減少,大家若能明白這一點,當知佛家,為什麼能夠「無緣大慈」了。
  再說‥我們都想解脫苦惱,同樣的,眾生也想解脫苦惱,我們能夠得到解脫苦惱的方法,而解脫自身的苦惱,我們也不能自私,一樣要把這個解脫苦惱的方法,教給人家(眾生),因為‥你解脫了苦惱,所以不必「再用」這個解脫苦惱的方法,何妨教給人家,幫助人家解決苦惱……就算自己還沒徹底解決,你把解決苦惱的方法,教給人家,你一樣也不會少掉什麼的,如是‥於己無損、於彼有益,何樂而不為呢? 由此觀想,你就會明白‥佛家為什麼能夠「同體大悲」了。
  拿個比方來說‥好比你有什麼病痛,千方百計的,好不容易地,得到了一帖藥方,可以醫治自己的病痛,人家要是有同你一樣的病痛,你就要毫無考慮、毫無猶豫的,把那藥方告訴人家——你要是心想‥
〔我這藥方,得來不易哪!不能隨便給人,要的話,也得賣它個五百、一千!〕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太自私了!
所以啊!自古以來,有很多什麼「秘方」啦!「秘招」啦!都會失傳,就是因為‥太自私了,不懂得「同體大悲」涵義。
 
  在此,還須要跟大家,補充兩點,那就是‥菩薩除了「慈悲」的精神之外,還有兩種,非常偉大的精神,那就是「喜」與「捨」的精神。
  何謂「喜、捨」呢?
  「喜」,就是「隨喜」,隨喜,可不是「隨便歡喜」的意思啊!
而是‥「隨其所喜——他高興,我也高興」,就叫「隨喜」——
「一切眾生得樂,我亦隨其歡喜。
 一切眾生離苦,我亦隨其歡喜。
 一切眾生行善,我亦隨其歡喜。」

這才是「隨喜」的真諦。
  所謂‥「一切眾生得樂,我亦隨其歡喜。」比如‥
看到人家考第一名,可別起「怨妒心」,說‥「他一定是『偷作弊』,才會第一名……」 不起「怨妒心」,而要起「歡喜心」——
人家考第一名,好像我也考第一名一樣的為他歡喜。
他考第一名,要「讚嘆」道‥「他考第一名,嗯!真是不錯,他平常都很用功,所以才會考第一名……」
  再比方說‥班上跟人家舉行「拔河比賽」,從開始一直贏到最後一場「冠軍爭霸戰」,結果卻‥輸了。 這時候,大家一定很不高興、很氣餒,看到對方在做「勝利的歡呼」,大家就難過得要命。 其實‥這是很「笨」的行為,要是聰明的話,就會跟著人家一起「高興」,還要「恭禧」人家呢!
 
  在另一方面‥「一切眾生離苦,我亦隨其歡喜。」
  人啊!往往有一種‥「見不得人家好」的心理,看到平常笨笨的同學,作業不按時繳、考試也考不好……常常是挨父母、師長的罵,或是處罰。可是‥有一天,那同學變乖了,作業按時寫、按時交,而且,也很用功,考試也考得不錯,於是‥爸爸、媽媽、師長們,都稱讚他、給他獎品;可是‥有些人啊!看到他現在那麼「好」,卻不會為他高興,反而懷著一種‥「他不可能變好」的心理去看他。
  這例子,很難教人了解,再舉一個例子好了——比方說‥
  有個村莊裡,大家都很窮。
  可是呢!有一天,有一戶人家,突然「有錢」起來了。
  這時候,大家不會說‥
「他們平常,那麼辛勤的經營,又有生意頭腦,難怪可以賺到,那麼多錢……」
而是會說‥「他們不知道用了什麼(不法的)手段,一下子賺了那麼多錢……」
  沒多久,材子裡,就有謠言啦!
  「聽說‥他到哪裡去賭博,贏了很多錢……」
  「聽說‥他挖到三甕金子……」
  「聽說‥他撿到了好幾百萬塊……」
  甚至還會有‥「聽說‥他去搶了什麼什麼銀樓……」
  會有這種心理產生,是源自於人心中的「嫉妒心」作祟;「嫉妒心」就是「見不得人家好」,看到人家比自己好,不會「隨喜」,還會去「誹謗」人家呢!
 
  再比方說‥兄弟姊妹之間,其中要是弟弟,比較能得父母的歡心,父母對他較為寵愛,給他的零用錢都比較多,受到「優厚」的待遇,這時候,其他人,心裡一定很「不是味道」,難保不會起怨恨心的;也不會想想自己,又不用功、又不聽話,才會得不到父母的歡心,光會想到‥「弟弟最愛現了,隨堂考試一百分,就拿去給爸爸媽媽『請功』……又會『拍馬屁』,真是‥馬屁精……」
這就是不會「隨喜」。
  其實‥要是聰明的話,那就‥「跟著人家高興」。
  要是不會「隨喜」,那麼‥大家都在高興,就可能只有你一個人「不高興」,那真是……可憐嘔!
  所以‥阿文有句口頭禪,是這麼說的‥
「隨你高興啦……你高興,我也高興!」
 
  如是‥「一切眾生行善,我亦隨其歡喜。」
  再者‥阿文給「喜」的定義是‥「心甘情願、意誠志堅。」
  語謂‥「助人為快樂之本。」
  可是‥這「助人」,要不是出自於‥你自己的「意願」的話,那你就不會是‥「助人為快樂之本」了,而是‥「助人為痛苦之本」。
  比方說‥大家提議要去幫助孤兒院「義賣」。
可是‥你不想去,又不好意思說不要去,雖然心裡不願意,但還是跟著去——
義賣好辛苦啊……搬東搬西的,那麼重……
天還下著毛毛雨呢!淋得衣服濕濕的,真難過……
你雖然也跟著做,可是‥卻滿心牢騷、一肚子氣……
如是「助人」,哪有一點快樂可言呢?
  就「佈施」而言,也要「心甘情願」的去「奉獻」,比方說‥人家來募捐,大家都掏錢出來佈施,可是你心想‥〔等一下要去買零食吃,給了就沒錢買零食吃了……〕 可是大家都給,你又不好意思不給,於是‥就很「勉強」地,把錢給捐了,雖然這是「善行」,可是‥你一點也不高興,很抱怨那些募捐的人‥「早不來、晚不來,人家想買零食吃,你才來……」
  如是「不高興」的佈施,你就不會覺得‥人家是在「樂捐」,而是覺得‥人家在「勒捐」(勒索的「勒」);而「不高興的佈施」,那接受佈施的人,會很難過的——古有「不食嗟來之食」,就是因為‥人家給得「不高興」,而且還輕視他,所以‥他寧可餓肚子,也不願意接受人家,那種「不高興」的佈施。
  所以‥行善佈施,都要‥「心甘情願——歡喜做」,而且要‥「意誠志堅」的去做;「心甘情願」的做,才會「無怨」;「意誠志堅」的做,才會「無悔」。
  有的人,佈施時,就會「考慮」(猶豫)再三,比方說‥身上有一百塊在‥
〔我要捐一百塊呢? 還是捐五十塊呢?
 人家都捐一百,我要是捐五十的話……多沒面子啊……
 可是‥我想去買「乖乖」來吃……還是捐五十就好了……
 可是要是捐五十的話,那個……一定會笑我小器鬼的……還是捐一百好了……〕 於是‥就把一百給捐了,捐了之後,心裡又後悔了‥
〔早知道也不要捐一百塊,害我沒錢買「乖乖」……〕
  這樣的佈施,就是‥「意不誠、志不堅」,如是啊!
一點快樂也沒有,反而徒增苦惱罷了!
  有的人啊!自己不願意行善,看到別人「行善」,他也會「不高興」呢!
而且,還會去破壞,譬如說‥看到人家在用功,「用功」是好事啊!考試會一百分的。 可是‥那些不用功的同學,看了就很不爽,心想‥
〔那麼用功幹什麼? 每次都你考第一名……真是可惡!〕
於是‥就故意去找他玩,他要是不想去玩,就故意鬧他,讓他不能專心讀書,考試就考不到一百分,那些不用功的同學,看了就很爽,
這也是「見不得別人好——見人行善,不能隨喜」。
  「喜」的精神,總而言之,就是‥看到別人成功、興盛、得樂、離苦,或是行善時,自己亦感到歡喜,而沒有絲毫的「嫉妒、怨悔」之心。
 
  再說「捨」的精神。
  阿文給「捨」下的定義是‥
「不執不迷、無求無取」——
「抓著不放」是謂執、「沉醉不醒」是謂迷、
「希名望報」是謂求、「貪功圖利」是謂取。
  人有語道‥「捨得捨得‥能捨則得。」
  要是有「執迷心」在,那就會「捨不得」——執迷則不捨,「不捨」那就甭論了;而有的人,雖然「能捨」,卻是「有目的」的,有絲毫「求取心」在,也就不是真正「捨」的精神。
  再者‥「捨」是一種「付出」——無願無悔、無求無取的付出。
  有些人,做善事,是「希名——希望能博得好的名聲」,有些壞人,就是利用「大善人」的名銜,來掩飾自己的惡行。
有的更是從中「求利、取利」——募捐.都募到自己的口袋裡去了。
  有的人,做善事,是「望報‥希望得到人家的報答」。有一種人,實在很……可惡,平常就「故意」很好心的幫助人家,即使人家不需要幫助,他也會想盡辦法、不擇手段的去幫助人家,讓人家覺得他很「熱心」……
  有天啊!他就去找他「幫助」的那些人了,對那些人說‥
「我現在遇到困難啦……你們能不能借個一百萬給我?」
  人家看他平時那麼「熱心」,也就東拼西湊的,弄了一百萬借他,可是呢?
他一夜之間,就人去樓空了……
  有些人,做善事,是為了「貪功圖利」——比方說‥
  小強在學校撿到五百塊,就把它交給老師。
  老師就給它記「嘉獎」、給他表揚一番;爸爸聽了很高興,也給了他一點獎賞。 於是‥小強啊!高興極了,從此走路都在看地上,看看能不能再撿到東西,好去交給老師,再記個嘉獎、表揚一番,還可以得到爸爸的獎品呢!
  可是‥過了三、五天,還是沒有撿到東西,於是呢!他就靈機一動——把同學的東西,「拿去」交給去給老師,說是「撿到的」,於是‥又讓老師給記了支「嘉獎」,表揚了一番,又得到父親的獎賞;後來,小強看到有個人掉了東西,被他撿到了,一念心起呢!他就不「當埸」,還給那個掉了的人,又把東西,拿去交給老師,讓老師再給他記嘉獎、表揚,又回去跟爸爸要獎賞……
  像這樣子的善行啊!就是「貪功圖利」。
 
  還有一種行善「圖利」的人,是這樣子的‥捐了些錢給寺廟呢!他就在神啦!佛菩薩面前,開始「討價還價」了‥
「弟子〈希得多〉啊……今日捐了五百塊啊……
 希望神明你就保庇嘔……保庇我賺大錢嘔……
 我若賺大錢,則(才)來給你(給)『裝金身』嘔……」
這種人啊!行善好像在「做生意」一樣。
 
  佛陀開示弟子‥「佈施要‥三輪體空。」
  「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謂之「三輪」——
在佈施之後,此「三輪相」‥施、受、物,皆要了知得清清楚楚。
然後「趣空」‥無執、無著、無迷、無惑,就叫「三輪體空」。
 要能「三輪體空」,就是「捨」,捨得乾乾淨淨、清潔溜溜的,無希名、無望報、無貪功、無圖利,方是「真捨」。
 
  「慈、悲、喜、捨」,佛教謂之為‥「四無量心」——
予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
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
如上三心,雖行作為,於心不執,怨親平等、不起愛憎,是名‥「捨無量心」。

  何謂「無量心」呢?
因為‥「眾生無量」,故‥「菩薩發心——亦當無量」;
因此四心,普及無量眾生,引發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佛菩薩是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為論的,其心不止於‥一家、一村、一國、一洲、一方而已!
  阿文有話說‥「宇宙是我的家鄉、眾生是我的親人。」
  世人,時常僅以‥一國、一縣、一市、一材,乃至一家、一己而論——
這就是因為‥「太自私」了!
所以‥搞得自己苦惱,別人(眾生)也苦惱,如此相互影響,弄得大家都苦惱,
而把這世間,搞成了「苦海」。
 
  大家考試,都想第一名,希望自己第一名,就等於是在希望別人,都在自己之下……
  以前,阿文就在想‥
〔能得第一名,一定很快樂,為什麼‥第一名,只有一個?
 為什麼‥所有的兢賽,都要分出高低,只有一個冠軍呢?
 因為‥人太自私了——只要自己好就行——
 為什麼‥不讓大家,都能考第一名;讓大家,都能拿冠軍?〕
  大家會說‥「如果大家都第一名、大家都冠軍,那這第一名、這冠軍,又有什麼意思呢?」
  阿文告訴你們‥
那真是太意思了!
你沒看到那些沒得第一名、沒拿冠軍的,在那裡「『搥』頭喪氣」嗎?
我們快樂,卻要使別人痛苦,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於心何忍?
得第一、拿冠軍,很快樂,要和人家「分享」,這是在「蹧蹋」(挖苦)人家啊!
異是在說‥「你看——我得第一、我拿冠軍,怎樣? 你有沒有?」
  爸媽要是拿你跟隔壁那個〈曾聰明〉比‥
「你看人家〈曾聰明〉,月考都第一名、畫畫還得特優獎、游泳也拿冠軍……
 你怎麼這麼笨?
 以後不準給我把打電動、看電視……給我好好用功……不准出去玩……」
如是,包準你會恨死那個〈曾聰明〉的‥「沒事,生得那麼聰明幹嘛?」
  所以說‥如果能讓大家,也同你一樣,得第一名、拿冠軍,那才真的是與人共享得第一、拿冠軍的快樂呢!
  再用個比喻好了‥好比舉行「拔河比賽」,是以「班」為單位,哪班贏了,那麼‥那班的學生,都會很高興;若是以「校」為單位,來舉行「排球比賽」,那麼‥哪校贏了,那校的學生,都會很高興;以「市」來作「籃球比賽」,那麼‥哪市贏了,那市的人,就都會很高興……要是以「國」,來作「棒球比賽」的話,那麼‥哪國贏了,那國的人,就會「舉國歡騰」。
  不過‥這樣的「贏家」,是建立在「輸家」的土地上的;「高興」,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
  佛家是以「宇宙眾生」為單位的,一切眾生,如同一體——
我快樂,也要教眾生都快樂,不教眾生苦惱;
眾生苦惱,就如同我的苦惱;
只有讓眾生都快樂,那我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畢竟的、徹底的、圓滿的快樂。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體會這意思?
今天,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只是自己好就行了,一定要讓大家都好;
若有一個不好,那這個不好的,他就要抱怨、就要嫉妒、就要破壞、就要影響其他好的。
  一簍橘子,若有一個爛掉了,就要趕緊把它拿掉,否則‥就會使一簍橘子,都爛掉——我們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一個壞人存在,那麼‥這個世界,就別想太平,我們要趕緊把這個壞人除掉了,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壞人不像橘子,壞橘子,永遠變不回好橘子!
而壞人不同,壞人還可以變回好人。
我們要「除掉」壞人,是要使壞人變成好人,而不是把壞人殺死;
殺死壞人,不過是「暫時」解決罷了!
要把壞人變成好人,才是根本之道。
(不過,阿文有話說‥
 「能把壞人變成死人,也是功德;能把壞人變成好人,無上功德。」
 有些壞人,罪業深重,被叛「死刑」,那也無可厚非、無可奈何的。)
 
  如何把壞人,變成好人呢?
  那就是‥去除他的「惡心」、發揚他的「善心」。
  而我們,都有可能,會是那個壞人,所以‥必須先把自己變成好人,才能夠影響別人,讓別人也成為好人——
不要以為‥自己渺小!
一粒「方糖」,就能叫一杯水變甜;一顆「老鼠屎」,都會「壞了一鍋粥」呢!
  如是‥
「只要肯做,世界就有和平的一天!
 別想等世界好了,才要當好人,那麼‥世界將永遠也不會變好。
 這個世界,再怎麼壞,有再多的壞人,們千萬不要受他們影響,也跟著做壞。
 你壞我也壞~要壞大家壞~你壞我比你更壞……
 要是這樣,那快樂將永遠與我無緣。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先好起來,
 然後‥才有力量去影響壞人,使壞人變成好人。
・如果‥連自己都好不了,那就甭想讓人家好得了——
 一個醫生,要是自己也病倒了,躺在床上,
 他自己都欠人家救了,還能夠去救人家嗎?
・做壞事的人,就好像「鐵生鏽」一樣,
 鐵生鏽了,沒有用處,鏽到後來,連鐵本身也毀滅了。
 做惡的人,就是個沒用的人,終了,亦將自我毀滅!」

  縱使世界再壞、有再多的壞人,我們也要學習「蓮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
  阿文言說至此,有所感觸,但作一偈‥
「蓮花不污染,紅塵自馨香;菩薩常為善,苦海獨悠然。」
  只要大家,都能「持守五戒、實踐十善;智慧為業、慈悲為懷、喜捨以行」,那麼,大家就是‥菩薩。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2.11.10.四 00:00:35
◎潘文良《小菩薩 第八章 五戒十善》之三。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279029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解釋 #無知 #覺悟 #乾淨 #洗心 #慈悲 #仁愛 #博愛 #智慧 #煩惱 #解脫 #觀想 #隨喜 #無量 #菩薩

上一篇:◎小菩薩_08_2

下一篇:◎小菩薩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