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00:18:08阿文

◎教育問卷

 

   ◎教育問卷

                    ⊕潘文良 撰

 ⊕一、考試的目的是什麼?

  考試的目的,當是在使一個人,知道他自己‥學習的程度,到了哪裡?
當是在使一個人,了解自己‥有哪些還不懂的?自己到底記住了多少?
透過「測驗」,知其不足,而加以補強,這當才是‥考試的目的啊!
  而自古以來的「考試目的」,卻成了「篩選人才」的手段(方式)——
考試成績,若及格的(達到其所欲之「標準」的),就予以錄取。
換句話說‥考試成績,不及格的(未達其所欲之「標準」的),就予以淘汰。
  阿文不禁要問‥
「我們可以說‥『教育,是為了要培育良才。』
 但是,我們難道可以說‥『教育,是為了要淘汰庸才。』嗎?」

  教育,彷彿是工廠在「製造產品」——
教育者,就像「品管」一樣‥
及格的、優良的產品,才能予以推出販售;
不及格的、不良的產品,便淘汰掉——棄之「垃圾堆」而不顧。
  對於不良產品,只要肯多花點工夫,就能夠加以改良,使其通過「品管」,而不必馬上淘汰;故障的東西,尚且還能把它修復,使其發揮,應有的功能。
(但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台灣〕,人們往往覺得‥
「修理不合經濟效益——做新的、買新的比較快。」)
何況‥「受教者」是「人」,而不是「東西」哪!
我們要是不喜歡,可以把東西給丟棄;然而‥我們怎能夠,放棄一個人呢?
 
  若是「教育者」,那麼喜歡「考試」的話,那麼阿文,倒是有個好點子‥
何以人們,想要追求「更高的學問」(如‥國中要升高中、高中要升大學),
卻要經過「考試的篩選」呢?
為什麼‥不能讓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的去唸中學、唸大學呢?
(過去,沒錢的人,想升學,也難以升學;
 現在,即使有錢,想花錢「上學讀書」,還要被「挑」呢!
 其實,人們所謂的‥「追求更高的學問」,也不過只是為了‥
「追求更高的『學歷證明』」罷了!
 有了「更高的學歷證明」,就真的能代表,有了「更高的學問、知識」了嗎?
 人們打不破、不打破這樣的迷思,只好一個個,擠破頭的,去「上學讀書」,
 而不知、不肯「在家讀書」。)

  再者‥讀書的目的,若只是為了要「文憑」(畢業證書、學歷證明)的話——而文憑的取得,不過是「通過考試——成績及格」罷了!
那麼‥就讓要得到「畢業證書」,就像要得到「駕駛執照」那樣吧!
  「科舉」時代的「學子」,不論年紀大小,只要通過鄉試(府、州、縣的考試),便具有「秀才」的身分;然後,就可以入京去參加「殿試」,考取「狀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的身分——
要是「榜上有名」,也就可以為官啦!
  現在,「電腦」是又普遍、又方便,只要將「各級學校、各科、各系」的「試題」,全都輸入電腦——應考的人,就從「千百萬題的題庫」中,「隨機取題」,直接在電腦上作答,每科考個「二百題」,能答對「一百六十題」以上者,就算是通過測驗——每科都通過測驗者,即可頒予「畢業證書」——
要是有一科不及格,就要他「十天、半個月」之後,再來補考該科,直到全都通過了,就代表他‥「學有所成、學已有成」(至少‥有一定的水準、程度),可以「畢業」,而給予「畢業證書(文憑)」了。
  如是‥不論他是在什麼學校就讀,乃至沒上學,而只是「自修」,隨時都可以前去應試;是故‥國中也不一定要讀三年、高中也不一定要讀三年、大學也不一定要讀四年;只要他「發憤圖強」,用功的讀、努力的背、死命的記,即使只讀了三個月,能夠通過測試,也就算是「畢業」啦!
  所以‥要得到「文憑」——
不在於‥要什麼樣的資格(成績),才能「入學」(讀高中、讀大學),
而在於‥要什麼樣的資格(成績),才能「畢業」。
如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讀「高中」;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去讀「大學」,取得「大學畢業證書」,就可以去讀研究所,修碩士、博士……
  反正「讀書為考試~考試為成績;成績及格,才能畢業,領到畢業證書」嘛!
讀書,若只是為了文憑、為了畢業證書,那麼‥何妨像「考駕駛執照,筆試」那樣的方式,來「考畢業證書」呢?如是,每個人,也就可以「一試再試」——一
一試不成,回去再唸,然後再試;再試不成,就三試……直到「測試通過」為止。
  或許有人會問‥
「要是這樣,那還需要『讀課本』嗎?大家只要『背題庫』就好啦!」
  是的!到時候,就像考「駕照」那樣,有所謂的「筆試講義、筆試題庫」——要考就背一背題庫,也就行啦!
  反正‥不管是「段考」,還是「聯考」,乃至「高考、普考」,到最後,大家不都全是在「背題庫」(考前猜題)嗎?
而無論是「讀課本」,或是「背題庫」,不都全是為了要「考試」嗎?
 
  考試,當是要把人給「考會」的(知其不足,而予補強),但阿文發現‥
考試,往往是想把人給「考倒」的——
就像「謎語」一樣,讓別人猜不著,就覺得很樂。
  我們希望‥每個駕駛人,都有駕駛執照,而不是「無照駕駛」——
所以‥別人能考過,我們就該為他感到高興才對呀!
  所以‥人人要是都能高中畢業、大學畢業,那該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啊!
  所以說‥即使應考之前,已經知道「考題」,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他不是靠「作弊」,而是靠「記憶」,通過考試,那也就行啦!
 

 ⊕二、考試及格(領到畢業證書),

    就代表「學有所成」,具有「真才實學」了嗎?

  這可就「不一定」了!也只能說‥他「或已達到一個程度、水平」而已!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除非真的太惡劣了,或是「休學」了,要不然,人人都可以「國中畢業」——即使是「高中、大學」的學生,有多少人,也只是在「混」一張文憑而已呢?
(只要考試「及格」,也就能「安全」畢業啦!
 六十分的,也是一樣畢業;八十分、一百分的,也是一樣畢業——
「畢業證書」上頭,也不會註明‥他是考幾分畢業的!
 而幾年之後,誰又記得‥哪一次的考試、哪一科的成績,是幾分呢?)

  考試成績好,就能代表‥他真的讀進腦袋裡、讀懂了嗎?
  這就要看他的「學習態度」為何了,看他是否真的有志趣、真的想學——
若他只是想「混文憑」的話,「學而不習之」,畢了業,恐怕就將所學,全都還給老師了。
  不過‥「考試」成績的好壞,至少能證明,其「記憶力」的好壞、強弱哪!
  而人的「記憶力」,其實也是很奇怪的!
有時候,往往「想記的記不住、想忘的忘不了」。試問‥
「通過駕照筆試之後,對於講義、試題裡的『交通規則』,又記得多少呢?」
往往時間越久,也就忘得越多啦!
學校的考試,不也是如此嗎?
若不信的話,就請大學生,乃至大學教授,去考考國小的考卷,
看看他們,是否每科,都能考一百分吧!
  而有了「駕駛執照」,並不代表,他就一定會遵守交通規則、不會發生車禍啊!
  而一個人,即使有了「高學歷」,但要是,讀書,讀成了「兩腳書櫃」(書呆子)的話,那又有什麼用呢?
 

 ⊕三、文憑、證書,真的重要嗎?

  人們真是很喜歡用「考試」,來「證明」一個人的「學習程度」‥
只要他通過考試,領了畢業證書,也就代表,他具有該學習程度——
至於,他是否真的懂、是否會運用,那似乎就成了「他的事」了!
  文憑、證書,真的重要嗎?
要是一個人,「在乎」它的話,那它就真的重要啦!
要是一個人,「不在乎」它的話,那它可說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呢!
  學習的程度,當是「自知自證」的!
怎須要他人頒予「證書」、怎須要他人的「肯定」呢?
譬如‥自己飽不飽、渴不渴,自己當知道——
自己飽不飽、渴不渴,豈要他人證明呢?
  人們把文憑、證書的價值,「炒作」得太「重要」了,以至於人們,擠破頭的,要「上學讀書」,去追求文憑、證書——至於,是否具有「真才實學」,那似乎就成了「次要」的問題了。(乃至為「不重要」的問題,蓋‥有的人,還會「花錢買學歷證明」呢! 這「學歷證明」,又能「證明」什麼呢?)
  其實,人只要能夠「專精一藝」,那麼,除非真的是「白痴」,要不然‥
三年不成,五年必有所成;五年不成,十年就會有所成——
也就可以「成名、成為專家」了!
給予「證書」,對他來說,那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人當學會「充實自我、肯定自我」,才能對自己有「自信」,而不是努力的,追求外在的肯定(虛名)哪!
  阿文道‥
「自信,可不是『自負、自大』——
 自信是『自知之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要是自負、自大,那可就是『自欺欺人」了。」

 

 ⊕四、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米千斗。」
  古人讀書,是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作了官,就成了「人上人」,而得以「錦衣玉食、光宗耀祖」——讀書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名」、為了「利」。
  若說‥「讀書是為了名。」
  那麼‥資訊爆炸、媒體發達的今天,要想「出名」,還不容易嗎?
  只要學有專精、學有所成、發揮才智,無不能夠,展露頭角啊!
(要不然,「故意自殺未遂」一百次,想必也就,能上媒體「出名」了。)
只是‥人的「名氣」,往往也有其「時空」的「限制」——
就算當了「皇帝」、當了「總統」,天底下、世界上,也會有人不認識他呀!
想想‥你認識多少國家的總統呢?
又認識多少個、記得多少個‥過去的「皇帝」呢?
就算你當了皇帝、當了總統,也是一樣的。
  就算在某個「圈」(或某個「界」),可說是「赫赫有名」,然而,離開那個圈子,那個圈子以外的大眾,又會有幾個,認識自己呢?
(圈者,如‥演藝圈;界者‥如‥學術界。)
  先人所謂‥「求名當求萬世名。」
  然而‥古來能夠「名留史記——流傳千古」的人,又有何條件呢?
  若不是「大奸大惡」之徒,便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眾生,有所「非凡貢獻」之人,或是所謂的「立功、立德、立言」之人者。
  試問‥自己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眾生,有何「非凡貢獻」呢?
自己又「立了什麼功、立了什麼德、立了什麼言」呢?
 
  若說‥「讀書是為了利。」
  那麼‥從事什麼行業,「無利可圖」呢?
  今人讀書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考試~考試為了文憑——
有高學歷證明之後,就可以找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睡到自己高興才上班;錢多、事少、位高、責任輕」的工作。
簡而言之‥讀書是為了賺錢。
  試問‥要「賺錢」的話,什麼行業,不能賺錢呢?
  人們花了「十六年」的時間,讀到大學畢業,要花多少錢呢?
若他早點立下志向,努力去發展,那麼,真的是‥「行行出狀元」啊!
 
  阿文常說‥
「讀書的目的,當是在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與方法。
 使自己能夠‥做人如意、處事順利啊!」

  有多少人,畢了業,就不再「讀書」了呢?
  阿文不禁笑道‥
「只因為‥他在學校讀書(讀教科書),讀倦了、讀厭了、讀怕了,
 所以‥一畢業,就像是『鳥仔放出籠』似的,一去不回頭了。」

  「讀書、學習」,當是「一輩子」的事,人們當是「活到老、學到老」,發覺自己,有所不足,就讀書學習,以充實自己。
 

 ⊕五、五育真的要並重嗎?

  阿文覺得‥「五育並重」,當改之為‥「五育各重」才好!
蓋人生而不等!
論相貌,有「美醜、高矮、胖瘦」之別;
論才能,有「智愚、優劣、強弱」之分;
論德業,有「聖賢、平庸、壞惡」之等……
要論「志趣」,那更是千差萬別啊!
  人們所謂‥「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者,是說‥
「五育都很重要、五育都要重視」。
於是,要求每個人的「五育」,都得達到「一定的標準」,才算「及格、合格」。
於是,要求「操性、學分、體育、人際、美術」等,都要得「甲」以上。
  結果‥我們的教育,就像是在「製造產品」一樣,每個產品,都要經過「嚴格品管」,使其「合格」,才能「上市」——於是‥每個都差不多。
  人是活的、人不是東西,若像要求「物品」一般的要求,那就真的是「太沒人性」了。
  「五育並重」,不能只是「要求一個人」,而當是「重視每個人」啊!
  阿文覺得‥我們都把「五育並重」的對象,給搞錯了!
  「五育並重」,是「教育者」,所當並重的,而非「受教者」,所當並重的。因為‥人各有其心、各有其志、各有其趣、各有其才,我們「不能要求」,往往也「無法要求」一個人,要「樣樣都會、樣樣皆通」,乃至於「十全十美」啊!
  「教育者」,當重視「每一個人的個別差異」——
有的人,智育好;有的人,體育好;有的人,群育好;有的人,美育好……
就算他只有「德育」好,就當給予肯定、給予讚賞了啊!
  孔子所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者也!
  要求一個人,「五育並重‥樣樣都要會、都要通」,乃至「十全十美」,那是很「殘酷」的事情——受教者的「壓力」,是何其的重啊!?
  我們可以了知,其實‥「德育」才是最重要的,也當是諸育之首、諸育之根。蓋‥一個人的「修養不好、品德不良」的話——
若為官,則貪贓枉法;若為工,則偷工減料;若為商,則偷斤減兩;
若為民,則偷雞摸狗……
高的學歷、學識,或者高地位、權勢,反而成為,他「作奸犯科」的利器啊!
  俗語所謂‥「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故知‥德育重於它育——使一個人,能夠「做好人」,比什麼都重要啊!
  教育的目的,當是在使人「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所在」,以便選擇其「志向」。
然後,給予輔助、給予指教、給予鼓勵,讓他去走,他想走的路;
發展、開創屬於他的一片天地啊!
 

 ⊕六、破除「學歷、文憑」的迷思!

  要想破除「學歷、文憑」的迷思,首先,要請工商業界——
   ⊙1、當重經歷,不重學歷。
  在「徵才」時,當免去「學歷」的限制,不要老是寫什麼‥
    限專科畢業、限大學畢業。
如此一來,將限制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就業的機會——
若其有真才實學,即使是國小畢業、即使是沒讀書,也當任用才對啊!
  說來,「要求學歷」,也是「多餘」的!
他若「不是這塊料」,他也不會去應徵,(譬如‥沒功夫的人,豈敢「不自量力」的,上去跟人「打擂台」呢?俗語所謂‥「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
就算他‥「爛竽充數、魚目混珠、混水摸魚」,也會因為「不能勝任」,而很快就被「炒魷魚」的啦!
  譬如‥要徵會計小姐,那些不懂會計、不會會計的,她就不會去應徵,會計的工作;若去應徵,也不會被選上;若是被選上的話,必定工作沒三天,也就會被「看破手腳」的——
除非‥老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愛色不愛才」,要不然,她勢必就會被開除的。
  而像一些小企業、小工廠,常是夫妻一起經營——
先生是老闆兼業務、太太是管帳兼小妹——
太太即使不是「商科畢業」的,在經過「實習」(實際工作學習)之後,
她也就能勝任「會計」的工作啊!
  又譬如‥一個從小,就很喜歡畫畫、很會畫畫的人,卻去讀了「中文系」,畢業之後,想從事「美工」,要是徵求美工,限定要「專科畢業」,那他豈不就沒機會,一展長才了呢?
 
   ⊙2、職業培訓,學以致用。
  「職業」往往須要「專門的技術」,而且,技術往往也日新月異——
是故‥在職人員,須要「在職進修」,以便「自我充實」。
而對真有興趣,從事該職業者,則提供「職業培訓」,使其具備該職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投入該職業後,便能很快的進入狀況,而從實際經驗中,使其技術增強、純熟。
  譬如‥美容美髮,真要從事這職業的,就提供她職業培訓。只要她認真、肯學,經過三個月的「特訓」,想必也就能夠「上場」了;她要是有心,能夠「自我充實」,吸收新的資訊(如閱讀相關雜誌),運用所學、發揮創意,久而久之,自當能成為「大師」。
 
  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花了「十六年」的工夫,辛辛苦苦地,學了、記了一大堆的「備用知識」(而且,忘了的,往往比記得的多),結果‥時常是「備而不用」,學了也等於白學,於是‥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所謂「備用」者,就像車子的「備用胎」那樣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用」到,也許一輩子,也用不到,但總是「有備無患」——
只是‥「備用胎」,一個就夠了,要是帶三、四個的話,那就變成「累贅」啦!)
 
                     2000.06.26.一 初稿
                     2002.02.03.日 一校
==========================================================
※舊文整修,重舖於「新聞台」。2020.05.27.三 00:18:08
◎潘文良《教育問卷》。2000.06.26.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315088
※本文佈告於臉書。2020.05.27.三 00:20:00
 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2720361248075447
■標籤:讀書、考試、測驗、篩選、培育良才、淘汰庸才、品管、修理、文憑、駕駛執照、秀才、狀元、有所成、學已有成、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