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00:56:09阿文

◎信仰論

 

   ◎信仰論

                     ⊕潘文良 撰

  友人與阿文道‥
「看你最近的幾篇文章,你怎麼好像對基督教,很有意見,
 老是在找碴的樣子?」
  呵呵呵!「信仰」是人的自由之一,人要信仰什麼,他人總是無庸置喙的。
  人們說‥「宗教是心靈的枴杖。」
  阿文道‥
「一個腿腳健全的人,自然就不需要枴杖的幫助。
 但是,枴杖對於一個肢障,或腳受傷、患腳病的人,有其用處!
 又如何能教其,捨棄枴杖呢?那是多麼不仁啊!」

  人家要信仰基督教,總也輪不到阿文,去贊成或反對啦!
  基督教,或者回教,或者世間一些「非邪教」的存在,總也能帶給人間社會,一些溫暖與安定,有其正面的意義。
  只是‥若談到「真理」的話,阿文不免就會對基督教的許多「教義」,很有「異見」啦!
  蓋‥基督教的許多教義,不通道理、不切實際、不合邏輯、不符經驗法則,
你也只能「信以為真」,而不容置疑——
這教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如何能「心服口服」呢?
 
  所謂「信仰」者,乃是對「某物‥人、神、天、自然等」,或某種「主張、主義、理論、學說、宗教」的極度信服、欽仰、敬慕、尊崇,進而奉為個人學習之榜樣、行為之準則,或人生之指南也!
  阿文道‥
「一般而言‥
 人的『信仰』,常是建立在『感情』上的,而非建立在『理智』上的。
 也就是說‥
 一個人的,之所信仰,往往是『主觀的感情用事』,因而『不可理喻』。
 感情上,既已認同,則教人『有理說不清、有理說不通』——
 打死他,他也要信,教人拿他沒轍也!」

  基督教徒,或者回教徒,那些「一神教、創造論」者,在佛教徒的眼裡,實在是很「痴著迷執」、很「不可理喻」的。
  就說‥「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神」吧!
  阿文過去,曾問一牧師道‥
「上帝創造宇宙萬物,那個魔鬼〈傻蛋〉(撒旦),是不是上帝創造的?」
  牧師道‥「魔鬼撒旦,是上帝所造的一個天使,變壞而成的。」
  阿文道‥
「那……請問‥那個天使,為何會變壞?」

(註‥上帝之所以創造天使,是為了榮耀自己、娛樂自己——
 造一些天使,來對自己歌功頌德、唱歌跳舞也!
 後來,有個天使,羨慕、嫉妒上帝,想跟上帝一樣,於是就墮落、變壞了。)
  牧師不語。
  阿文道‥
「是不是上帝,在造那個天使的時候,加入了一點『不好』的成分,
 所以‥使那個天使變壞了?」
  牧師猶不語。
  阿文道‥
「好就是『好』,只有在加上一個『不』字時,才會變成『不好』——
 『不好』就是『孬』。(『孬』破音字,音義同「壞」字。)
 試問‥這個『不』字,是上帝所加? 抑或是自己生成?
・若『不』,能自己生成,那麼‥『好』,亦當能自己生成——
 無須上帝創造,你說是嗎?
・如果‥『不』,是上帝所加,也就是說‥
 上帝當初在創造那個天使時,加了一些『孬』的成分(罪惡的因子),
 所以‥那個天使,才會變壞。
・如果‥『不』(指「壞的成分」),非為上帝所加,而是『本來就有』,
 因此‥才會影響到上帝所造的『好的天使』,使其變成『孬的天使』——
 若是這樣的話,那上帝還『情有可原』,蓋天使會變壞,責任不全在上帝。
・如果‥『不』,為上帝所加的話,那這個上帝,真是『該打屁股』啊!
 沒事找事的,造一個『會變壞的天使』,來與自己『做對』——
 因之引發出無窮的罪惡苦惱,上帝何苦來哉?
・那請問‥
 上帝是『不小心』,加入了壞的成分,還是『故意』,加入了壞的成分呢?
・上帝要是會『不小心』的話,
 那這個上帝的『能力』,實在是有待懷疑、商榷——
 祂不是『全知、全能』的嗎?
・若上帝會『不小心』的話,
 那麼,這個上帝,又怎配稱為『全知、全能』的呢?
・祂不知道‥那個天使,會變壞嗎?
 如果知道,幹嘛還要造呢?
 如果上帝是『明知猶造,故意加入‥孬的成分』,
 而使那個天使變壞的話,那其心態,
 真是『居心叵測』(居心不良)啊!
 上帝唯恐天下不亂耶!?」
  牧師沒能為阿文「解惑」,只得說要替阿文禱告,願上帝「親自」來向阿文解釋。

 
  基督教只有「二世論‥今生與來生」,待「世界末日」的來臨,死人都要從墳墓裡爬起來,接受「審判」後,然後‥上天國,或者下地獄。
  阿文要問‥
「那麼‥人一出生,即有『富貧、貴賤、美醜、智愚、健病、強弱、壽夭』等,
 種種『差別相』,其來何自?其因何在?
 若是全為『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安排』,那貧賤、愚醜、病弱、夭折之人,
 豈不倒楣?豈能心服?他們豈能不抗議呢?
 上帝又憑什麼‥要安排人家,一出生就『貧賤、愚醜、病弱、夭折』呢?」

 
  若言‥「信主得永生。」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在他三十歲左右(公元一世紀,三〇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阿文要問‥
「那麼,那些生於〈基督〉之前的人,或生於他教之地的人,
 終其一生,不聞基督之名、不逢基督之教——
 無法『信主』,那他死將何去何從?
 豈都不能上天國、不能得永生?
・而那些‥出生即夭折,或一歲、或二歲、三歲……或五歲、七歲,
 即夭折的孩子們,
 終其一生,不聞基督之名、不逢基督之教——
 無法『信主』,那他死將何去何從?
 豈都不能上天國、不能得永生?」

 
  這些問題,基督徒們,是答不出來的,即使有所答,也是不周全、不圓滿、不究竟——愈回答,只會教人產生愈多的疑問——
最後,也只能為你禱告,或教你禱告,但願上帝,能親自來為你解惑。
 
  佛教徒的「信仰」,必須是「正信、智信」的——
所以「信」,必須建立在「解、行、證」(了解、修行、驗證)之上,才能去信;
有所「聞」,必須進而去「思、修、成」(思考、修習,觀其成效如何)。
苟只「信」,而不加以「解、行、證」的話,也只是「迷信」罷啦!
苟有「聞」,而不加以「思、修、成」的話,其見聞,也只是「知識」罷啦!
迷信者,便不能驗證其成果,終不得法義、不得法利、不得法益、不得法喜。
  正信,必須建立在「正見」之上——
何為「正見」? 即‥正確的知見,或正確的見解、觀念也!
  《中阿含。卷四十九。一八九經》‥
「彼中,正見最在其前,
 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
 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
・云何邪見? 謂此見‥
 無施、無齋、無有咒說;
 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
 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
 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邪見。
・云何正見? 謂此見‥
 有施、有齋、亦有咒說;
 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
 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
 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正見。
 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
・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
 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
 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
 此三支,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佛陀教示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人類的任何文明活動,我們每天醒來後,皆在「知見、心意、言語、身行、生活、勤奮、憶念、專注」等八事之中——
「知見」若邪,以邪見為前導,則‥想的是邪志、說的是邪語、行的是邪業、生活於邪命、勤奮於邪方便、憶想於邪念、專注於邪定——
不以「正見」為前提的信仰,即為「迷信、愚信」。
 
  何為正見?
 ⊕一者‥有施、有齋、有咒說。
  《雜阿含七八四經》‥「謂‥有施、有說、有齋。」
  有施者,即有布施之善行。
  有齌者,即有齋戒律儀。
  有咒說者,即有說。此「咒」字,為「誓願」之意,即有「菩提願」是也!
  此「咒」字,非「咒語」之咒。外道以「秘密語」為咒——
  以為持咒,可以消災得福、可以滅罪、可以所求如願,這是錯謬的見解。
 ˙人欲所求如願(有說),必須要以「有施、有齋」為前提,
  能布施、持戒,行善除惡,有此福德,才能所求如願——
  必須耕耘,才有收穫,甭想「不勞而獲」也!
  譬如‥春天播種、夏天耕耘,才有秋天的收穫;
  苟春天不播種,豈有秋天的收穫?
  既無播種,那麼‥持咒唸經、拜神祭鬼、求佛菩薩,終也甭想在秋天收穫啊!
  有播種耕耘,即使不持咒唸經、不拜神祭鬼、不求佛菩薩,秋天自有收穫啊!
 ˙是故‥人若想要遠禍得福,不必持咒唸經、不必諂神媚鬼、不必求佛菩薩——
  要求,當「反求諸己——好自為之」,求自己行善除惡,自得善報福果也!
 
 ⊕二者‥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
  善者,好也、有利也!惡者,孬也、有害也!
  人的行為(業),有好有孬、有利有害,故其行為的結果(報),
  自是有好有孬、有利有害。
  這是經過觀察,可以得見、驗證的現象,故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倘是‥「種瓜不得瓜,或得毒薯;種豆不得豆,或得酸果。」
  那麼‥欲得瓜者,當植何苗?欲得豆者,當播何籽?
  有人不明、不信「因果報應」,才會、才敢於諸惡業,為所欲為。
 
 ⊕三者‥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
 ・有此世、有彼世,是說‥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
  過去世,已生生死死,不許其數,
  倘又順著宿命流而去,未來世,一樣生生死死,沒完沒了,永不出離苦邊。
 ・有父有母,是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皆有父有母,
  乃至‥有兄弟姊妹、有愛人朋友、有夫妻子女……
  於是‥一直就都會在「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之中打轉;
  在「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種種苦之中,飽嘗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佛家有偈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有過去宿世業行之因緣,故有今世‥
  「富貧、貴賤、美醜、智愚、健病、強弱、壽夭」等,種種差別之善惡果報。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受福樂善報,感恩老天、感恩他人之時,更當銘謝自己‥宿世能行善植福德;
  受禍苦惡報,怨尤老天、怨尤他人之時,實當懺悔自己‥宿世多行惡培禍厄。
 ・正因「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有彼世」故‥
  若今世多享福樂,當知是過去世,善業所致,當知感恩、當知惜福,
  當虛心承受,切莫恃福而驕,小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
  譬如存款,乃辛勤所積,當量入為出,苟好吃懶做,則坐吃山空。
  若今世多受禍苦,當知是過去世,惡業所致,當知慚愧、當知懺悔,
  當勇於承受,但以吃苦了苦,期待苦盡甘來。
  譬如欠債,別想賴債、別想逃債,有債當還,債盡一身輕。
 ・若欲來世,能得善果,今世故當‥勤植善因也!
  若欲來世,能離惡果,今世故當‥勤除惡因也!
 
 ⊕四者‥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
     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真人,是「阿羅漢」的異譯。
  這是說‥世間有阿羅漢、有佛,已永斷煩惱,證入涅槃善處。
  凡是學佛者,也都能跟隨、踏著真人的足跡,善去善向,
  或於今世、或於來世,也終將獲得真人的成就——
  自知、自覺、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倘若我們,厭惡於世世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種種諸苦的折磨,
  那麼‥當尋真人去處、當循佛道,於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佛所教示‥「苦、集、滅、道‥四聖諦」,可解釋此四正見——
 ⊕苦聖諦‥說明世間苦的現象。
  蓋‥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有生,而有老病死等,種種諸苦。
 ⊕集聖諦‥說明世間苦的來由。
  蓋‥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善報受樂、惡報受苦,
  然「苦是苦苦」,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而「樂是壞苦」,不長久故,還會樂極生悲——苦樂無常,無常故苦。
 ⊕滅聖諦‥說明解脫苦後的境界。
  如是‥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
  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佛為覺者、解脫者,是「過來人」,故能言其所證境界。
 ⊕道聖諦‥說明解脫苦的方法。
  如是‥有施、有齋、有咒說。
  要想離苦得樂、要想了生脫死,必當「有施、有齋、有說」,
  努力耕耘,才有收穫,別想貪小便宜、別想不勞而獲。
 ・佛家有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語雖簡,其意甚深,信之、解之、行之,終可證其‥真實不虛!
 
  頗有自謂「信佛」之「佛教徒」,也只是在研究「佛學」,而非「學佛」——
未思、未解、未行、未證故,結果‥「學佛十年,佛在天邊」,不得法義、不得法利、不得法益、不得法喜,於是‥也就改信基督教去啦!
  因為‥去到基督教會,大家是「兄弟姊妹」,個個熱情得很;唱歌跳舞,熱鬧得很——身入其境,一時教人覺得‥如沐春風,溫馨無比,不被吸引,那也很難得哪!
 
 ・若所信者,不堪檢討、不堪驗證,還要去信,即是「迷信、愚信」也!
  阿文曾寫了這麼個寓言故事‥
  有隻猴子,不時望著天空發呆——看著麻雀,飛得那麼快樂;看著鷺鷥,飛得那麼悠閑;看著燕子,飛得那麼漂亮;看著老鷹,飛得那麼勇敢……牠實在羨慕極了,心裡時常幻想著‥自己也能夠在天上——飛來飛去……
  有一天,牠竟然「以為」自己,能夠飛了,於是‥牠爬上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樹上去,仰望著白雲朵朵、俯視著綠浪波波……牠張開了手臂——蹤身一跳……
  結果‥摔了個半死,腳都扭到了,連爬樹都成問題呢!

 
  阿文道‥
「何為妄想? 小貓道‥『我將來長大,要變成一隻老虎!』
 何為理想? 小貓道‥『我將來長大,要成為一隻‥偉大的貓!』」

  信歸信,不堪檢討、不堪驗證,便是「不切實際」的信,終究無所成就。
  小貓要是相信‥「自己長大,會變成老虎」,那是在「自欺欺人」呀!
  你信的是什麼? 不妨檢驗一下吧!
                 2007.04.28.六 16:00:00 初稿
 

■註解
【信仰】《維基百科》信仰‥
 信仰,是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理論、學說、宗教或神的信服
 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榜樣或指南。
 概括地說‥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
 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
 信仰與所信仰的對象,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
 信仰可以是外在的,其形成往往是社會的、宗教的傳統影響所至。
 如果一個伊斯蘭教家庭,從一個基督教家庭,收養一個剛出生的小孩,
 那小孩長大,就會變成一個伊斯蘭教徒;反之也是如此。
 但信仰,亦可以是內在的,透過個人的經歷,和對靈性的追尋,
 而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宗教信仰。
 信仰可以獲得,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拋棄。
 雖然‥有不少宗教對教徒的離開,有嚴格限制,
 但根據聯合國的《人權公約》,
 人是有選擇宗教,或選擇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阿羅漢】梵語 arhat,巴利語 arahant。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
 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
 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
 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
 亦即如來十號之一。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
 為小乘之極果。可分為二種,即‥
 (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者。
 (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
  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
  十種無漏法,則稱為十無學支。
・關於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
 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
 最常見之說。即‥
 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
 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
 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
・梵語 arhan,為梵語 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
 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三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為適切。
 此外,慧遠於《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眾生、斷盡諸惑等四義,
 解釋阿羅漢。
・又,《善見律毘婆沙卷四》,則舉出‥
 打壞三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
 可分為六種。據《雜阿毘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舉,即‥
 一、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於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於果位者。
 五、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於不動法者。
 六、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為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
 而後者,係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
 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為時解脫;
 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為不時解脫。
・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並解脫煩惱者,稱為時愛心解脫;
 不再由於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為不動心解脫。
˙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為兩種,即‥
 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
 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為不動法阿羅漢。
・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為七種阿羅漢。
 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為‥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三十、成實論卷一》等所舉,以慧解脫、俱解脫,
 取代緣覺、佛,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
 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若得滅盡定,而於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
 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
 ,則成三種阿羅漢。
==========================================================
※舊文整修,重舖於「新聞台」。2020.04.18.六 00:56:09
◎潘文良《信仰論》。2007.04.28.六 16:00:00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275287
※本文佈告於臉書「觀照思惟錄」。2020.04.18.六 00:58: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0244542125363/permalink/443962449753570/
■標籤:基督教、回教、宗教是心靈的枴杖、真理、教義、感情、理智、上帝、魔鬼、傻蛋、撒旦、情有可原、居心叵測、唯恐天下不亂、禱告、解惑、信主得永生

上一篇:◎論貪

下一篇:◎誰能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