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帶動社區
◎藝術帶動社區
○潘文良 撰
日前(七月廿八日星期六),至「臺北市立美術館」,參加「101年藝術介入社區案——臺北藝遊社區」活動(課程),還真要感謝‥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及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因為‥阿文住在臺北市,將近五十年,之前,卻未曾進到「臺北市立美術館」,往往都是「過門而不入」——藉此活動,方才進入這個臺北市的藝術殿堂,而得以沾染藝術氣息、開展藝術胸懷。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在開幕致詞時所言‥
「有人說‥藝術介入社區,用『介入』兩個字,顯得較為強硬,
建議用『進入』或『融入』,這類柔性的字眼,比較好。」 (未記說詞,大意如此。)
想來‥不管是「介入」也罷,或者是「進入、融入」也好,其實‥
相信任何社區,都不會是藝術的「荒原、沙漠」,而需要由人將藝術「帶入」。
藝術是轉念可見、唾手可得的——
它原本就在那裡,或許只是沉睡了、或許只是塵封了而已,
只要將其喚醒,它就會活動起來;
只要將塵拭淨,它就能發光發亮。
阿文因此建議‥
來年若再舉辦此活動(課程),或可改提案為‥
藝術帶動社區
其意為‥
用藝術帶動社區,讓社區發揚藝術。
(透過藝術,帶動社區居民之參與、互動、交流、分享;
讓社區居民,得以感染藝術、享受藝術、發揚藝術。)
* * * *
何謂藝術呢?
有道‥「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
有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藝術與生活,其實密不可分——
只是‥忙碌的人、功利的人,往往看不到,藝術的存在;
或者‥貧困的人、饑餓的人,往往也管不了,藝術為何物而已!
藝術,是人生、生活之美學——
要當懷有雅性閑情、靜心誠意(淨心澄意),才能發現,或者呈現藝術之美。
生活與藝術,本是一體——
擁有雅性閑情、靜心誠意之人,才能見到生活藝術、才能過得藝術生活。
阿文喜歡種花。
母親想著,就會唸道‥「了(耗)時間種花,不如去種菜——種花也未使食。」(種花也不能吃。)
阿文道‥「蝶仔花、曇花,嘛會使食啊!」(野薑花、曇花,也能吃呀!)
母親道‥「你三頓,食那花就好!」(你三餐,吃那花就好。)
阿文道‥「種菜是生活、種花是藝術。」(種菜是為生活、種花是為藝術。
然,花農種花,往往也成了為生活。)
有次,母親與姑媽聊天。
姑媽說‥「菜賤傷農,不如種花,還較有價;一支天堂鳥花,可以賣到一百元呢!」
阿文替母親說‥「還是種菜好,花沒賣掉,也不能吃;菜沒賣掉,還可以自己吃。」
(最近,倒是聽到母親說‥
「田崁邊整理好啊!來種一寡花,做穡悿,嘛儻好欣賞。」 〔田崁邊整理好了,來種一些花,做事累了,也好欣賞。〕
這就是啦!種菜是在「養身」,種花是在「養心」呀!)
人或道‥「肚子飽了,再來談藝術吧!餓著肚子,找吃的重要,遑論啥藝術。」
說得也有道理,但想著《論語.雍也第九》‥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顏回一定懂得藝術,所以‥即使生活貧困,也能於中,自得其樂。
藝術不藝術,其實往往也只是‥念頭的轉變、態度的不同、心情的差別罷了!
富有的人,是否就能,過得更快樂呢?
有句成語,叫作「富而好禮」。
但願不只是「富而好禮」,更盼能夠「富而好藝(藝術)」。
諺云‥「飽暖思淫欲。」
但望‥「飽暖不是思淫欲,而是‥飽暖思藝術。」
有錢人,倘若「身忙、心茫、眼盲」,那即使是買了很多昂貴的「藝術品」,擺在家裡,也不見得,能過「藝術的生活」,更別說是‥見到藝術之美、享受藝術之樂。
或問‥藝術有何用處?
阿文喜歡摺紙,給摺紙下了六大功能‥
一、促進手腦協調。 眼看、耳聞;動手、動腦,手腦並用,自有助益。
二、帶動人際交流。 將作品送人,即可交朋友;同好相聚,則可互動、交流。
三、美化居家環境。 作品可以佈置教室、家裡。
四、增長藝術修養。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多親近藝術,自能感染藝術氣息。
五、傳承民族技藝。 透過教學,即可傳承技藝。
六、引發創作動力。 學習的三個階段‥習作、改作、創作。
相信‥不只是摺紙,任何藝術‥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至少都會具有,這六大功能。
或問‥藝術能當飯吃嗎?如何運用藝術,創造商機呢?
藝術者,常是「精神、心靈」,重於「物質」。
藝術家,往往都是「苦哈哈」;時常也只能「邊吃黃連邊唱歌——苦中作樂」。
阿文從小喜歡摺紙,但母親從未「看好」過,乃至從未「認同」過。
母親總是說‥「你摺那些,能賺錢嗎?不如摺蓮花、元寶,還能賣些錢。」(用印有「往生咒」的紙錢,所摺的蓮花、元寶等,可以賣錢。)
阿文出了本摺紙書,於是說‥「妳看——我摺紙,也能賺錢。」
母親問道‥「你是賣了幾本?」(夠你生活嗎?)
有人請阿文去教摺紙——有教師費的。
阿文於是說‥「妳看——我摺紙,也能賺錢。」
母親問道‥「一年請你去教幾次?」(夠你生活嗎?)
說來,也挺令人「洩氣」的,哪裡真能靠摺紙,賺錢生活呢? 但能從摺紙、摺紙教學中,賺得歡喜,那才是「無價寶」——是故至今,就算沒錢賺,也依然能夠自得其樂、樂在其中。
阿文將摺紙,分為三類‥
一、玩具類 如‥紙飛機、紙船、動感摺紙等,可以玩的。
二、實用類 如‥紙盒子、紙袋等。
三、飾品類 擺著好看,可以當裝飾品的。
相信多數「工藝品」,都可分為此三類,譬如「竹藝品」‥
一、玩具類 如‥竹蜻蜓、竹槍、竹陀螺等等。
二、實用類 如‥竹籃、竹桌椅、竹掃帚、箬苙、耳掏、不求人、竹笛等等。
三、飾品類 如‥竹編動物、竹造建築物、竹製交通工具、竹雕等等飾品。
如何增加「竹藝」的商機呢?
阿文曾參加某社區活動,觀看老者做竹編,只做「竹籃、竹蒸墊、竹掃把」三樣東西,雖是「實用類」,但因時代不同,塑膠製品,便宜又方便,故其「銷售」,實在不佳——請長者來竹編,不過是為了「點綴」活動而已。
倘欲使其竹藝,增加商機,當可增加「玩具類」及「飾品類」的製作,而得以吸引各年齡層,使其竹藝品之「銷路」,更為廣泛。
或問‥如何使藝術,帶動社區?
多數人,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會被吸引,而願意親近、願意投入。
「投其所好」,是先決條件,譬如‥舞蹈藝術——
街舞,對青少年,較具吸引力;對於長者,恐怕也只能靠邊「欣賞」而已。
土風舞,對於長者而言,就會較有意願投入。
國標舞,或許就比較「老少咸宜」。
藝術是美的呈現,美是會教人感動的——也只有使人感動,才能帶動。
或問‥那用在地藝術好,還是外來藝術好呢?
這也沒必然的答案,總會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有很多變數。
譬如‥當地昔時有很多竹編老師傅,但因時代的變遷而凋零、沒落;那不妨就舉辦活動,使其「薪火復燃」,而令此在地藝術,得以傳承、發揚。
譬如‥當地未曾有陶藝,但發現有很好的陶土,或許在外來的陶藝老師,帶領之下,陶藝也就能成為,該社區的新興藝術。
阿文喜歡種花,就以「植物」為喻吧!
「凡是種子,都希望能落地生根;但落地要生根,必須有其因緣和合的條件——
不論是原生種,還是外來種,
適者生存,方可落地生根,發芽成長,乃至開花結果。」
(藝術者,要想「落地生根」,也必須有其因緣和合的條件——
不論是在地藝術,還是外來藝術,
適者生存,方可落地生根,發芽成長,乃至開花結果。)
不論是想用「在地藝術」,或是「外來藝術」,去帶動社區,
相信都會有其「知易行難、知難行易」之處——
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就算到最後,沒什麼成果,或者不盡理想,乃至破滅;
失敗的經驗,其實也很難得;失敗,也是一種收穫——
成則可享受、敗則可為鑑。
再說‥藉由藝術,而促使社區居民,能夠彼此接觸、聚集、互動、交流,
才是背後,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嗎?
若能懂得「享受過程」,那在過程中的收穫,也就更多了。
茲與參加,本次活動的社區伙伴們,共勉!
2012.07.30.一 08:20:37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