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4 09:42:01阿文

◎以智為恃

■附錄 ■註釋 ■相關話題 ■延伸閱讀 ■雜記 ■讀者回應

   ◎以智為恃

                ⊕潘文良 撰

  伊甸基金會.彰化服務中心,一位江姓牧師,十五年前(一九九六年),在其網站「教牧與教育小站」中,張貼某學生的作品,作為教學資料。未料‥該學生之作品,有將近一半(三十七分之十四),抄自謝武彰先生之著作《大家來唱ㄅㄆㄇ》的兒歌。
  謝先生於今年二月發現後,即依《著作權法》,向法院提告。
 
  謝先生提告,雖依法有據,然而,一般而言,基於情理,總會先告知對方‥
「你網站(網誌)中,某篇文章,為本人著作,
 卻未標示註明作者、出處,顯有剽竊之嫌;
 請即補上,否則‥有請刪除該篇文章。
・你網站(網誌)中,某篇文章裡,某首詩(某段言論),乃引用本人作品,
 卻未標示註明作者、出處,顯有抄襲之嫌;
 請即補上,否則‥有請刪除該首詩(該段言論)。
・請即作處置,否則‥本人將依著作權法提告。」

  倘若對方,臉皮厚如牛,無動於衷,置之不理,方才考慮提告。
  謝先生,也不知打什麼算盤,居然直接提告,還不接受調解。
 
  由於江牧師,已將該篇文章下架,故未得知,該篇文章中,是否有標示註明‥
    這是學生某某的作品,同意本人,作為教材之用。
  (至少當在篇題下,標示「作者‥某某某」,表明非為己作。)
  如是當注意、可注意,而未注意,乃一疏失也!
倘若未加註明,則不免會被當成,是江牧師本人的作品——
則不免要背負「抄襲」之黑鍋。譬如‥
江家庭院中,停著一輛新車,因未言明‥「這輛新車,是朋友的。」
故鄰人見之,必當認為,那是江家的,而道‥「江先生!買新車嘍!」

 
  但觀江牧師之說明,可知其為「無心之過」,並非故意(更非惡意)侵權,又是為「教學材料」之用,實在「情有可原」,因而被告,真是令人感慨。
  素有俠義心腸、熱誠助人的網友小颱風,因江牧師,在公元兩千年前後,曾至其所在教會講道過,而有數面之緣;「又同為文字工作者,常常在他的台上學習;最重要的是‥他是上帝的僕人,是該被敬重的牧師」,因「無法忍受江牧師,一輩子用文字和教育,來服事這塊土地,可是卻在文化界被重傷,甚至污名化」(見《小颱的真心話》),故而挺身相助,陪同江牧師夫婦,上調解庭、幫忙寫答辯狀等事。
  小颱風說‥
「我很難過,詩人可以對自己的作品愛惜,
 但用『公開傳輸權』,來傷害學術自由,讓我走出調解事後,難過的跟詩人說‥
『我會跳入此事件,其實也是因為‥愛惜文界前輩。
 他這樣,我不想再寫台語詩了。』
 原來,說愛台灣的詩人,寫台語詩、寫童詩,是這樣的。
・這位所謂的詩人,還是得過獎的詩人,很讓我這個後輩痛心!
 所以,我跟他說‥因為你,我對詩界很灰心。
・昨天,我說著說著,哭了!
 我不是因案件而哭,我是因作家在我心裡死亡而哭泣!
・您在我心中,對於文人,執著於文字創作的純粹形象已死。
・您在我心中,是已死的作家。
 我的淚,是為你的文字和過去哀悼!
・本來開始台語詩創作的我,暫時或永遠不想寫這方面的東西了。」

  阿文看到這些話,頗為心疼,也頗為感慨,有感而發,而想對小颱風說‥
「不要因為這麼一個人、這麼一件事,就『對詩界很灰心、不想寫台語詩』。
 當知‥詩界,古今中外,有千千萬萬個詩人,不是只有一個詩人——
 何須為了一個詩人而灰心?這豈可成為,自己不想寫詩的『藉口』呢?
・再說‥想不想寫詩、要不要寫詩、能不能寫詩,其實是自己的事嘛!
 可不好將責任,推到他人頭上去呀!
 譬如‥想不想生孩子、要不要生孩子、能不能生孩子,其實是夫妻自己的事。
 若說‥『鄰居晚上太吵……讓我不想生孩子。』
 那鄰居,豈不得登門拜訪,道歉賠罪?
『對不起!害妳不想生孩子……以後晚上,我會安靜的。』

(台諺道‥「阿婆仔𣍐生,牽拖茨邊。」 𣍐‥不會。 茨邊‥鄰居。)
・小颱風家中,要是有謝武彰先生的詩集、著作,
 是不是會因為失望,而將其塵封箱底、置之高閣,乃至丟給資源回收去呢?」

(阿文知道‥小颱風說的是「情緒話」啦!
 看她卯起勁來,寫《ㄅㄆㄇ創作卅七篇》,就知道‥
 她哪是那麼容易,就放棄寫詩的?
 小颱風很善良,還擔心著謝先生,是不是被人慫恿,而執意訴訟——
 未料是這麼個結果,才會對謝先生,那麼失望、痛心,說了堆情緒話。
 阿文所言,乃為「借題發揮」,以此事件因緣,故而欲撰此文。)
 
  人們每為感情所影響,而失卻理智的判斷,結果就是‥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論語.顏淵》
・愛屋及烏、惜花連盆;厭烏及樹、仇父連子。
(厭烏及樹、仇父連子,阿文所造之成語也!
 厭烏及樹‥因為討厭烏鴉,見烏鴉棲於樹上,就把樹給砍了。
 仇父連子‥與他人父親有仇,連帶他的孩子,也一起恨下去。)
・情人眼裡,麻子也漂亮;情人鼻裡,狐臭也芬芳;情人嘴裡,涎涕也甜香。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
  這話,也僅說對一半,蓋有「文不如其人」者,多矣!
(文不如其人‥或文好人不好、或文不好人好。)
  譬如‥有人說話、唱歌,很好聽‥男如金鐘振晨、女似黃鶯啼春。
人多以為‥聲音好聽,人就俊帥、漂亮;不禁心生愛慕,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於是想方設法去拜訪。結果‥「相見不如不見」,奈何「有一好,無二好」,偏偏其貌不揚、見光即死——上不了台,只好擔任廣播員、幕後配音工作。
  阿文覺得‥其實可以把一個人,與其作品(不論是文學、繪畫、音樂、雕塑等創作品),分開來看待——阿文會這麼說‥
「一個人,之所以受人景仰、愛戴、敬重,(乃至於崇拜。)
 不僅在於‥見聞廣博、學識豐富、才華洋溢,能力多強……
 更在於‥品德優良、胸襟開闊、氣度恢弘、性情誠厚……(外表就甭提了。)
 我讚嘆你的才華、欣賞你的作品、頌揚你的成就、喝采你的演出——
 但你為人處事的態度與方式,我不敢恭維也!」

  這麼一來,即可免除「雙重損失」——
對人失望,也就罷了!但其作品,可是「無辜」的呀!
  多有男女朋友,分手後,便將對方,過去所送的禮物、照片等等,全都丟到垃圾堆裡去——真是浪費呀!退還給對方,不行嗎?自己不要,送人總可以吧?
(可別跟阿文說‥「啊就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呀!」)
 
  突然想起,幾個大作家,皆於「情」字上,栽了跟斗,陷入桃花劫。
  人稱「武學大師」的金庸,在其筆下的小龍女,氣質清麗,絕塵脫俗。
據說‥金庸現任妻子,綽號就叫小龍女——誠可謂「得其所愛」。
然而,在現實中,金庸與前妻,卻未如楊過與小龍女,鍾愛一生、至死不渝。
金庸的第二段婚姻,在一九七六年,因外遇而結束;
其長子,竟因受不了,父母離婚的打擊而自殺,成為金庸一生的痛。
(阿文問‥「不知金庸與現在這位小龍女,能否白頭偕老?」)
 
  名作家苦苓,在二○○一年,也踏上了外遇之路,最後不免離婚收場,於是‥把兩棟房子,和贍養費,全都給了前妻蘇玉珍。(代價可真大!)
  苦芩當紅之時,據說‥年收入上千萬元,在爆發婚外情時,又因肝炎,健康不佳,與前妻離婚後,其著作的銷售量,直線下滑,於是‥選擇放下一切俗務,與外界斷絕聯繫,返回台中,過著如隱士般的生活——如今,在雪霸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員。
 
  名作家亮軒(六十六歲),身兼世新大學教授,遭到女校友指控說‥
亮軒利用她心情低落,找老師「諮商」時,藉口「性治療」,前後與她發生七次性行為。 (阿文不禁要問‥「一次、兩次,可說是被騙,那三、四、五、六、七次,還被騙呀? 這女校友,是被騙長大的嗎?這麼好騙?」)
  教育部和世新大學,接獲檢舉後,展開調查。
  若亮軒,真有性騷擾等情事,就會被世新解聘,其形象聲譽,也必毀於一旦。
  媒體記者謂‥「亮軒與陶曉清(廣播名人,人稱民歌之母),結婚四十年,可謂藝文界的模範夫妻,卻因為和女校友,爆發桃色風波;亮軒這位心靈導師,恐怕得面臨讀者與學生,對他的信心危機。」
(阿文按‥這是二○○九年四月廿二日的新聞——後續報導呢? 找不到!
 以上作家外遇資訊,由社會新聞,重新整編;主要參閱,東森新聞記者‥
 范益華、吳智銘之報導‥《名作家的不倫戀,等於不歸路?!》)
 
  其中,最受新聞媒體、社會大眾,矚目、關注的,就是名作家林清玄的外遇事件。
  林清玄從十七歲,開始寫作,至今共出一百多本書;銷售量,約有六百萬卌,可謂台灣一多產與暢銷的散文作家。
  因其後來的散文作品,融入學佛與禪修等經驗,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在人們強烈渴望,提昇精神領域的社會轉型期中,廣受社會大眾喜愛,因而使林清玄,展開每年出五、六本書,以及二百多場的演講生涯——
無形之中,儼然成為‥心靈導師、精神領袖、人間教主。
  一九九七年六月,林清玄外遇、再婚事件,曝光之後,便成了新聞媒體,追擊的焦點,各大報紙,乃至用「整版報導、整版後續追蹤報導」;更成為電視座談與叩應節目,爭相評論的對象。
  林清玄外遇曝光後,清新形象、名望聲譽,嚴重受損。
  有人評價林清玄說‥「如果不是那場婚變,林清玄,幾乎就是個完人。」
  很多人,都對他「失望透了」。
  一位書局老闆,邱先生說‥「以前,他的書,賣得非常好,但緋聞後,感覺就差很多,賣不好之後,我就把書下架了。」
(阿文就曾在山下的垃圾堆裡,撿到幾本林清玄所著‥「萻提系列」的書呢!
 《紫色菩提、星月菩提、拈花菩提、清涼菩提》。)
  但也有些「理智」型的——
  有民眾說‥「雖然有這件事情發生,但可能下次,他寫出來的內容,就不一樣,可能經過這次事情後,他的想法,就更洗練,說不定,更好了。」
  有讀者說‥「喜歡這個作家,應該是喜歡他的文章,不會因為他私底下的生活,而受到影響。」
 
  能稱得上「名作家、演講家」,必然「寫的好看、說的好聽」,所寫所說,當然希望能起「轉移風氣、改良習俗;勸世誡人、利世益人」之效,而對社會,有所貢獻。 (又不是黑幫老大,總得教唆兄弟們‥行兇幹壞、作惡使害。)
  奈何‥人嘛!人性嘛!
  「說得好,也未必做得好;說得到,也未必做得到」呀!
  台諺說‥「仙人拍鼓有時錯,骹步踏差啥人無?」
  神仙都會犯錯,何況是凡人呢?
  古德云‥「人非聖賢,孰人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其實‥就算是聖賢,也不免會有無心的過失呀!
  (阿文道‥「無心之錯,謂之過;有心之錯,謂之惡。」
  聖賢與凡夫,所差別者,在於能不能‥「反省、知錯、懺悔、改過、不二過」罷啦!
 
  若「欣賞」一個人,因「景仰、尊敬、愛慕」,進而「祟拜」的話,那「後果」如何,就得自己承擔了——蓋愛慕,乃至崇拜,常會使人「昏頭、盲目」也!
(看看那些歌迷、影迷,大吼大叫、爭相追逐偶像的情景,就知道‥「崇拜」是多麼瘋狂的事。)
  神棍滿口三網五常、四維八德,講得口沫紛飛、天花亂墜——婦女上當,失財失身。
  神棍固然,可惡至極,但受騙者,怨其人面獸心之餘,實當自負一半責任——
誰教自己那麼笨,識人不清呢? (這話雖然傷人,但事實如此呀!
阿文有話說‥「受騙之前,須先自騙。若不自己騙自己,別人就騙不了你。」)
 
      *      *      *      *
 
  台諺說‥「一樣米,飼百樣人。」
  有人像饅頭,內外如一;有人像包子,表裡不一,包著啥餡,打開方知。
  有人是‥油頭粉面、衣挺鞋亮;卻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有人心誠身正、行端影直;有人口是心非、面善意惡。
  有人是「真小人」、有人是「偽君子」。
  如何識人、知人,是一門學問。
  孔老夫子,教導弟子‥「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
  諺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事久見人心。)
  阿文道‥
「不但要洗耳恭聽‥人家怎麼說;更得要拭目以待‥人家怎麼做。
 不憑一時情感的喜惡,就去親近、依靠,或者排斥、擯拒一個人,
 當可受其益,而遠其害也!」

 
  佛陀更給了弟子,四大法寶,稱作「四依止」(四依、法四依),所謂‥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後三項,順序不一,阿文覺得‥這樣的順序較好。)
  所謂「依」者,依止、依憑、依循、依靠之意。
 
 ⊕何謂‥依法不依人?
  地球上的人類,種族繁多;人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美醜智愚、貧富貴賤、賢聖不肖等等,種種差別相——這些表相,總是無常、變異的‥
少者會老、老者會死;美也會變醜、醜也會變美;
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人,實在是不可靠的。
  法者,此謂「道理、範式、原則、制度」等,乃為人所規範、遵循者。
  就人與法而言,要當「依法不依人」,簡言之‥
就算是小孩、奴婢、犯罪,所說的話(法),很有道理,則當要信受;
就算是大師、教授、總統,所說的話(法),沒有道理,便不可信受。
而非‥喜歡的人,所說的話,就都是對的;討厭的人,所說的話,就都是錯的。
  (奈何‥世人常以「依人」為先,同樣一句話,由不同身分、地位、權勢者的口中說出來,便會有不同的分量。
同樣一句話,小孩說、同學說、朋友說、情侶說、大人說、父母說、老師說、同事說、老闆說、長官說、學者說、教授說、專家說、明星說、偶像說、官員說、總統說、牧師說、法師說……其「攝受力、效果」,就是會有所不同。
小孩說,沒注意聽;同學說,跟他辯到贏;父母說,不爽還嘔氣;愛人說,奉之如聖旨;討厭的人說,就叫他閉嘴;專家說,還算有分量;官員說、總統說,心想‥〔又在作秀了!〕
農民、勞工,上街頭遊行抗議,其訴求,千呼萬喚,官員們,只裝作耳邊風。
直到找民代、立委、議員出頭,同樣的話,再說一次,才會有所反應。)
  阿文釋「依法不依人」為‥
以法作判斷,不以人作判斷。

  人的論述(說法),總依其主觀的認知,而有所不同——
甲說‥「這樣才對。」 乙說‥「那樣才對。」 丙說‥「如此才對。」
你要依何人才好呢?
人也會隨其知見、觀念的不同,而改變其論述(說法),昨非今是、昨是今非——
昨天說‥「那樣不對、這樣才對。」 今天說‥「那樣才對、這樣不對。」
你要依昨天的他,還是今天的他才好呢?
是故‥不管什麼人,不管昨天的他、今天的他,還是明天的他‥
只就其說法,去判斷是非對錯即可——好的當模範、壞的當戒鑑。
(因為「依法不依人」,是故‥不管作家、演說家,為人處事,是否表裡如一,
 是好是壞、是死是活,都不必管他;只要他所寫的、所說的,有道理、有用,
 那就記下來、學起來用吧!)
 
 ⊕何謂‥依義不依語?
  義者,此謂「意思、宗旨」也。
  世上的語言,有幾千百種,語言雖異,但義理則同,譬如‥
國語說‥「謝謝!」
台語說‥「感謝!多謝!」
客語說‥「安仔謝!」
英語說‥「3Q!」(thank you! 0r thanks.)
日語說‥「阿里阿多!」(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無論語言如何差異,其感謝之意,都是相同的。
  再者,說話也有很多種方式‥
有人會說話,會說好聽話,即使要罵人,也可不帶髒字。
有人不會說話,即使是好意,說出來的話,卻會得罪人。
有的人,話不中聽,粗言惡口,但其罵人,是為了人家好。
有的人,話很中聽,甜言蜜語,但其目的,卻是想騙財騙色。
  阿文釋「依義不依語」為‥
以其義理、意旨,來作判斷;
而不以其語言、不以其怎麼說、說什麼,來 作判斷。

  那些批評我的話、責罵我的話,其用意是好的(就算是不好,也不妨「善解」之),有助於我改過止錯、進德修業;所謂「忠言逆耳」,聽了逆耳難聽的話,就別生氣、傷心啦!聽完了,還得向對方,說聲「感謝指教」呢!
  那些讚美我的話、歌頌我的話,或許是為了討好我、巴結我、奉承我,其用意(目的),是想從我這兒,得到好處——這可就得當心,不要聽了順耳好聽的話,就眼迷心醉,身瓢瓢然,什麼都答應人家,被人牽著鼻子走,等到上當受騙吃虧了,那就後悔莫及啦!
  如是‥不管別人,用啥語言說,或怎麼說‥妄言、惡口、兩舌、綺語、笑話、戲論也罷,但直觀其所言之義理、宗旨、用意、目的,以此來作判斷‥
是義饒益者,則受之;非義無益者,則略之。
 
 ⊕何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有三藏‥經、律、論;十二部‥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等類別。
佛陀對眾生說法,因應各種根器不同、程度不同的眾生,而觀機設教,故深淺不同,而有各種,方便解說。
  所謂「了義」者,直接說明究竟法義者,稱為了義。反之,則為不了義。
佛生世間,一大因緣‥為盡世間惱苦、了脫生死、進趣涅槃。
若所說法,明白清楚,能令行者,成就正覺、進趣涅槃、究竟苦邊、漏盡解脫、
不受後有者,即是了義。如‥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皆為了義經。
若所說法,為世間法,如‥做人處事、人天福報、理財治生、交友人際等法,
有益於在家居士生活者,則為不了義。
  阿文道‥「只是治標之論,即不了義;能夠治本之論,即為了義。」
  阿文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為‥
以了解之義理作判斷、不以未了解之義理作判斷。

  簡言之‥以自己能懂的道理,來作判斷;要是不懂的道理,就先別下定論。
  譬如‥走自己所知的路,總比走未知的路,要來得安全、可靠、保險——
若走未知的路,便有迷路、走錯路之虞也!
 
 ⊕何謂‥依智不依識?
  智者,智慧也!乃能決斷者,即對一切事理,能夠斷定‥是非、正邪、善惡、好壞、黑白、圓偏、大小等,而能有所取捨者,謂之智。
  識者,此為「有情意識」之識,乃「分別、認知」之作用。
  識者,也只是認知;智者,方才能決斷。
  識者,雖然認知‥是非、正邪、善惡、好壞……但未能決斷,無法取捨,於是任意而為,彷彿抽籤,結果如何,不得而知;猶如賭博,是輸是贏,難以預定。
智者則能決斷,而作取捨,至於‥擇善揀惡,後果如何,自知之明,自當承擔。
選擇善行,得獲善報;選擇惡行,得獲惡報‥自作則自受,敢作要敢當也!
 ・擇善而行,謂之正智;擇惡而行,謂之邪智。成佛作魔,悉自擇之。
 
  人謂‥「知識就是力量。」
  這話說得簡略了。
  阿文道‥「能善用知識,才是力量。」
(「善用」有二義‥一、善於運用。二、從善而用。)
  所謂「學富五車」者,不過是擁有豐富的知識而己,不知或未能運用者,便如「有腳書廚」也! 若能運用知識,方才是真正的智慧。
  阿文釋「依智不依識」為‥以智慧去判斷、不以情識去判斷。
  識有六識,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時,
因「受、想、行」(感受、思惟、造作),而起的分別、認知作用。
  人的「意識」(分別、認知),往往受到「情欲」(情緒、欲望)的影響,而「分別錯誤、認知不清」。譬如‥
心情若好,看到貓狗就歡喜,抱抱又親親;
心情若糟,看到貓狗就討厭,罵罵又踢踢。
心裡想要,石頭是寶貝;心裡不要,黃金如狗屎。
  說來,意識認知,是挺不可靠的;缺乏智慧觀照,便如身處暗冥。譬如‥
愚昧似暗,在黑暗中,現前物件,皆不能見,如何選擇,只能任意抓取。
智慧如日,光明破暗,現前物件,皆能得見,選擇何物,那就悉聽尊便。
 
  四依止,阿文總結而言‥
一、依法不依人。不論人的種族、性別、年齡、長相、地位、權勢、品行;
  而以其所寫、所說之「法」,來作判斷‥好則受之、孬則略之。
  法有正邪、圓偏、真偽等別,則進而‥
二、依義不依語。不論其所寫、所說之「法」,是正是邪、是圓是偏、是真是偽;
  而以其所寫、所說之「法」的義理、宗旨、目的,來作判斷‥
  好則受之、孬則略之。
  義有了義、有不了義等別,則進而‥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不了義者,是世間法;了義者,是出世間法。
  若只想享受人天福報,所謂「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者,
  那麼‥不了義法,能利世益人者,儘管拿來用——也無可厚非。
  要是想遠離過患、除眾結縛、滅盡煩惱、了脫生死、究竟涅槃,
  則自當要依了義者。
四、依智不依識。
  情識認知,多為妄相,顛倒夢想,令人眼迷心惑;
  有時,即使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也還未必是真相呢!
  如‥眼翳而見天花、陽炎如水蒸騰、雲駛而覺月移等等。
  如‥鏡中影像,明明見得;夢中景象,歷歷在前‥卻盡是虛幻。
  故知‥唯智慧,是可靠的依怙——
  以智慧,去判斷法非法、判斷義非義、判斷了義不了義——
  抉擇何者,則悉聽尊便。
  但能以此「四依、四不依」,作為學習的準則、憑據,
  則不為世態、表相,所迷惑、怖畏,而能安穩自在。

 
  智慧,真是太重要了!
  《心經》所謂‥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意為‥智慧到彼岸。
  此岸喻為苦、彼岸喻為樂。
  依智慧者,能除一切苦,而無罣礙、無恐怖,不為世間,顛倒夢想的妄相所迷惑,而能安然,渡此苦海,到達彼岸‥成就正覺、究竟涅槃。
 
  為佛弟子,每於課誦時,則唸「三歸依」‥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
 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佛教弟子‥「戒、定、慧‥三無漏學。」
  阿文故覺得,最好也能加上‥
「歸依戒、歸依定、歸依智‥以戒為師、以定為適、以智為恃。」
  何以故?
  如今,釋迦牟尼佛,早已入滅——
  所謂佛,有自稱或人捧而成之「活佛」;有假藉活佛名號(如濟公活佛),騙吃騙喝、騙財騙色的神棍。
  所謂法,已多的是「假佛說法、相似佛法」。
  所謂僧,比丘謂之僧,比丘者,有‥名字比丘、自稱比丘、賊住比丘、善來比丘、受具足戒比丘、為乞比丘、破煩惱比丘,等等類別之比丘。
一、名字比丘‥姓名為比丘,或綽號叫比丘,這種比丘,非佛法中之比丘。
二、自稱比丘‥自剃頭髮、自穿法衣、自扮比丘模樣、模仿比丘行為,
  如戲劇中,扮演比丘;如羨慕比丘行儀,未經受戒,自詡比丘。
  此類比丘,皆非佛法中之比丘。
三、賊住比丘‥實非比丘,卻混跡僧團中,如為混飯吃、為逃罪避難,偽裝比丘;
  如已犯不可悔罪,卻猶不還俗之比丘。
  此類比丘,死後必墮地獄,非佛法中之比丘。
四、善來比丘‥此是世尊所許,稱呼求出家者‥「善來比丘!」
  此人霎時,鬚髮自落,身著袈裟衣、手持瓦缽,而成為具足戒比丘。
  世尊最初所渡‥憍陳如比丘,及最後所渡須拔陀羅比丘,皆為善來比丘;
  世尊入滅後,不再有新出家之善來比丘。
五、受具足戒比丘‥依世尊所制授戒要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而受具足戒之比丘。
六、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為得比丘利養,故稱比丘。
  如婆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名‥為乞比丘。
七、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縛煩惱、拔盡生死根本;
  慧解脫、心解脫,究竟苦邊之比丘——這是真有成就之比丘。
  (以上一至五類比丘,參引從信法師《阿含經止觀.比丘就是菩薩行者》。)
 
  如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須以「四依、四不依」,來作判斷,才可免除「受騙之風險」也!
  要當「歸依戒、歸依定、歸依智‥以戒為師、以定為適、以智為恃」,才是最「保險」的歸依。
  戒者,戒律、戒護也!人能守戒‥「自律、自制、自愛、自重、自治、自理‥好自為之、孬自除之」,是自饒益行,亦不害他;守戒律儀,得至無漏、遠離煩惱,清涼自在。 (孬,有二音,其一音義同「壞」。)
  定者,禪定也!若依字義解釋,則為「安和、平靜、穩固」之意。
適者,調適、舒適也!謂行者以禪定自調適,使身心能夠寂滅、清涼——
於繁亂中,得以安和;於噪鬧中,得以平靜;於動盪中,得以穩固——
身定無惡行、口定無惡語、意定無惡念。
  若能「以智為恃」,則不論是‥
活佛、死佛、真佛、假佛;正法、邪法、真法、假法;高僧、名僧、真僧、假僧。
悉皆明了,不受迷惑,而能決斷、選擇——不會錯歸依。
 
  或問‥智慧很重要,那缺乏智慧,怎麼辦呢?
  答曰‥廣學多聞、歷練經驗、觀察探索、研究分析、思考靜慮,成就智慧也!
  《長阿含經.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舍利弗言‥
「復有七法,謂七勤法‥
 一者,勤於戒行。二者,勤滅貪欲。三者,勤破邪見。四者,勤於多聞。
 五者,勤於精進。六者,勤於正念。七者,勤於禪定。 (中略。)
・諸比丘!
 如來說十正法,所謂十無學法‥
 無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脫。
 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這些,都是「增長智慧、成就智慧」的好方法——
  欲得智慧者,但自勉勵,修習多修習吧!
 
                 2011.09.03.六 11:40:35 初稿
                 2020.04.26.日 23:50:02 修校
 
■附錄
  江牧師道‥
「三、將我自己的著作及教材,編輯成網頁上網。
   在這方面,我將自己數年來,撰寫的文章、教材編輯上網,
   也成為好多教會的幫助。
   沒有想到的是,
   在第三部分的資料中,有一頁當年學生繳來的作業,
   就成為這次被控訴的證據。」

 
~~~~~~~~~~~~~~~~~~~~~~~~~~~~~~
■註釋
  ⊕法四依
【法四依】(名數)。
  一、依法不依人。
    人為情有之假者,法為法性自爾之軌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關於實行?
    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說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
    假令現佛身之相好,而所說不契於法,則亦捨而不可依,況餘人乎?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三藏中,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
    明示中道實相之義,為了義經;非然者,為不了義經。
    入道之人,當先使曉之,則壅無不通,有疑皆決矣!
    (了義不了義,詳見「二義、二教」及「了義」諸條。)
  三、依義不依語。
    語乃言說,但是張筌蹄;若依言語,從增疑惑諍訟而已。
    義乃中道第一義,非言語所及。
    學人宜去筌蹄,思惟實義。
  四、依智不依識。
    識為妄想之心,對於六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何異?
    恣識,則增長妄惑而已!
    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
    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
    (見《智度論九、釋門歸敬儀中》。)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法四依】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
 又稱‥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與四不依,即‥
  一、依法不依人。又作‥隨法不隨人、歸於法而不取人。
    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
    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
    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
    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歸於要經不迷惑。
    謂‥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
    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三、依義不依語。又作‥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
    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四、依智不依識。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
    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佛光大辭典》
 
【二義】(名數)
 一、了義,諸大乘經中,明了說究竟真實之理者。
   如‥煩惱即菩提、悉有佛性是也。
 二、不了義,諸經中,隱蔽實義,而為方便之說者。
   如‥為我空記法,有為遣法,有說皆空是也。 見《圓覺經略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二義】了義和不了義。
  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說真實義理的大乘經是。
  不了義是‥說理不透徹、不究竟的意思。如‥只為方便而說的經典是。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了義】(術語)對於不了義而言。
 顯了分明,說示究竟之實義,謂之了義;未了未盡之說,謂之不了義。
 了義、不了義者,方便(不了義)、真實(了義)之異名也。
  《圓覺經》曰‥
 「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又‥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 同略疏一曰‥
 「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譚。」
  《寶積經.五十二》曰‥
 「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
  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
  《大集經.二十九》曰‥「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
  《涅槃經》曰‥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了義】梵語 nītārtha。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了義,合稱二義。
 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為了義教。
 如諸大乘經說生死、涅槃無異者。宣說此道理之經典,即稱了義經,為佛所說。
 而若順應眾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法義,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
 則稱不了義教(未了義教)。
 如諸經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者。
 而說此不了義教之經典,即稱不了義經(未了義經),乃菩薩因人之所說。
 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合稱二了。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即為四依之一。
  但所謂不了義,乃大乘教所言,謂小乘教較大乘教為劣,故謂不了義。
  然依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外道之說,即屬不了義。
  依成實論之說‥無法見經典之意,而拘泥於文字之解釋者,即為不了義。
  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稱‥契經、應誦、記別等,
  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故為不了義教;與此相違者,稱為了義教。
 〔觀無量壽佛經疏散善義、圓覺經略疏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參閱「三時教」596)《佛光大辭典》
 
【筌蹄】〔ㄑㄩㄢˊ ㄊㄧˊ〕。
 ①比喻為達某種目的,所使用的工具。見「荃蹄」條。
  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序》‥
 「莊列寓言,風騷比興,多假蟲鳥以為筌蹄。」
 ②南朝時,貴族與士大夫,講經說法時,所執拂麈之類的東西。
  《南史.卷八十.賊臣傳.侯景傳》‥
 「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命景離席,使其唱經。」
【荃蹄】〕ㄑㄩㄢˊ ㄊㄧˊ〕。
 荃,捕魚器。蹄,捕兔器。 語本《莊子.外物》‥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歸。」
 比喻‥為達某種目的,所使用的工具。 亦作「筌蹄」。
【比丘的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捨論.卷十五》,謂比丘有四種‥
 一、名字(名想)比丘‥僅有其名,而行為不如其實者。
 二、自言(自稱)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鬚髮,披著袈裟,
   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
 三、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故名,如婆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
   是名為乞比丘。
 四、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縛煩惱、拔盡根本的比丘。
  《四分律.卷一》則舉出七種比丘‥
 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
  《大寶積經.卷一一四》,列有‥
 阿蘭若、乞食、畜糞掃衣、樹下、塚間、露處等,六種比丘。
~~~~~~~~~~~~~~~~~~~~~~~~~~~~~~
■相關話題連結
☆追著火球跑的小颱風: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
◇教師部落格上,1996年的一篇文章(學生作業),
 2011年,被著作人提告侵權,老師無辜挨告。 2011-08-12 18:32:06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72247
◇2011.08.12所發之文,當事人的回應文轉貼成主文。2011.08.14 22:13:27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76352
◇《ㄅㄆㄇ創作37篇》原創/小颱風(20110817ㄋ~ㄏ) 2011-08-16 17:09:47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80990
◇萬元尋書,以文追書~找民國65~85年出版的幼教書 2011-08-18 20:08:31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86802
◇小颱風的真心話 2011-08-20 16:57:58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91362
◇《另一種聲音》回想剪報 2011-08-21 08:21:47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92502
◇《颱風眼》「公開傳輸權」立法不完備之隱憂與建議 2011-08-19 17:17:51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89443
◇《令人感動的審判長》 2011-08-31 19:26:37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421240
◇《如果有人告我,我會怎麼做(不是詩)》 2011-09-02 09:16:42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425176
 
◇教牧與教育小站:http://ce.fhl.net/
 
 ※阿文因關心著「後續發展」,為了自己開啟方便,
  故將小颱風所撰,相關文章連結,全擺了上來。
~~~~~~~~~~~~~~~~~~~~~~~~~~~~~~~~~~~~~~~~~~~~~~~~~~~~~~~~~~~~
※來源:蘋果即時新聞。2011.07.27.六 15:08:00
 網址: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2/art_id/55208/IssueID/20110727
 標題:網貼兒歌,伊甸主任侵權起訴。
  伊甸基金會,彰化服務中心,一名江姓主任〈58歲〉,十五年前,將謝武彰所創作的《大家來唱ㄅㄆㄇ》的部分兒歌,張貼在他教牧與教育小站網頁的「教育資訊」裡,供不特定人士瀏覽,涉嫌公開侵害謝武彰著作財產權。
  原作者謝武彰,今年二月發現後提告。
  江男被依違反《著作權法》起訴,求刑三月。

~~~~~~~~~~~~~~~~~~~~~~~~~~~~~~
■延伸閱讀
 
   ◎學佛四依止
                  ⊕淨慧講堂佛學教材
  學佛者遵循的四個準則‥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一、依法不依人‥在佛教裡,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法制為中心,以真理為中心。世間人事會有變化、有主觀、有生死,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會平等。
  佛教裡,佛陀雖為教主,但是佛陀並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離開法,那裡有佛?所以經典中處處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我們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
 
  二、 依智不依識‥「識」是認識、了別、明白的意思,因為「識」有主觀的成分,難免會有錯誤。例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各有所見,深淺各有不同。
  佛陀要我們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別意識」為標準,因為‥般若智慧如「大圓鏡智」,任何東西,擺在鏡子之前,他會依原來的樣子,如實呈現。
  關於「依智不依識」,淺顯一點說‥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對人對事,依所愛、不愛來分別,如此,必然有錯誤,所以‥要理智一點,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還原出來。「依智不依識」,才能認識,宇宙萬有,至為重要。
  依智不依識‥以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
 
  三、依義不依語‥世間上,最不統一的,就是語言,一個國家,若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兩百個國家,你說‥會有多少不同的語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語言中,闡揚一個道理,怎麼會不因為語言不同,而走樣呢?
  所以‥佛法強調要「依義不依語」,語言儘管不同,但意義不能改變,所以‥佛法翻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儘管腔調、語彙,可以改變,但法的意義,不能改變。
  依義不依語‥從義理本身,把握真理的內涵;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
 
  四、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對眾生說法,因應各種根器不同的眾生而觀機設教,故有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等類別,而且深淺不同;因應眾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種的方便解說,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陀縱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緣起、真如、自性、苦空、無常、無我等真理,則是不容許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義不依語」的原則。
  所謂‥「以四依止,入佛智慧。」
  我們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應該時時謹記,以「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才能把握佛法要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
 
※本文來源:淨慧講堂佛教中心/學佛四依止(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http://jinghuibuddhistcentre.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06.html
 
◇林清玄學佛散文的教主形象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鄭志明(1998.11)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88969.htm
◇盧勝彥評林清玄
 http://www.tblibrary.org/?act=article&id=3129
 
~~~~~~~~~~~~~~~~~~~~~~~~~~~~~~
■雜記
 
  俗話說‥「癢了就撓撓、倒楣就笑笑。」
  阿文道‥「爽了就叫叫、走運就跳跳。」
 
  阿文道‥
「走路要小心,別讓自己跌倒。
 只是誰走路,能保證‥永遠不跌倒的?
 如果跌倒了,就自己爬起來吧!
 如果跌得太慘,若你正好經過,就請扶他一把——千萬別再踹上一腳!
・貓兒不吃魚,只因腹未饑。
 把貓和魚,關在一起——你看貓餓了,吃不吃魚?
・男人不搞外遇,原因很多,但基本上,便有三點‥
 一、沒條件。譬如‥長得不帥,又沒錢財、口才又差。
 二、沒膽量。譬如‥老婆太厲害,不想惹麻煩。
 三、沒機會。當然,機會可以自己製造,但因沒條件、沒膽量,
       故而不給自己機會,也不給別人機會。
・女人不搞外遇,原因很多,但基本上,也有三點‥
 一、沒慾望。女人較被動,火柴不點不燃也。
 二、沒膽子。社會傳統禮教,對於女人的束縛,還是挺有效的。
 三、沒機會。既然欲望低、膽子小,還是別製造機會的好。」
                   ——潘文良《外遇論》

 
  若照基督教,「原罪」遺傳的說法‥「每個人身上,都有罪惡的基因存在。」
  所以‥為非作歹、行凶幹壞,豈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之事?
  好人做好事,才是不正常的呀!
  譬如‥某甲家族中,罹患癌症的比例甚高,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因癌症而過世,那表示某甲身上,有癌症基因存在,若其得癌,可謂是正常的,若未得癌,那就只能算是「幸運」了。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鄭志明先生說‥
「這個事件,就不單是外遇與再婚的問題而已,
 牽涉到語言與文字教主的「誠信」問題,
 其精神教養的文字與語言,是真實的心靈體會昵?
 還是利用這些工具,來獲得個人的利益?」

 
  盧勝彥評林清玄說‥
「原本一位作家,離婚、再婚,這都是小事一件。
 如同作家三毛一樣,三毛的文章,要人人有朝氣,如同旭日東昇,
 但她卻自殺了。
 但是‥林清玄不同,林清玄自己塑造了清淨偶像,教導讀者『心靈改革』,
 是一位『品性優等』的佛學道德家。
 林清玄到處演講,要人學佛,守五戒、行十善、要慈濟佈施,要了無罣礙。
 問題就是在這裡,他怎麼可以有『外遇』?他怎麼可以棄『糟糠』?
 怎麼可以只聽新人笑,不理舊人哭?
 很多作家,及他的知己,也同樣責難他,認為‥林清玄,要對普羅大眾負責。
・林清玄的才華,不容置疑,他的感情世界,我們也管不著。
 但是‥他是『心靈』的老師,是『品學兼優』的道德專家,
 讀者不能原諒他的是‥這樣的人,怎麼也這樣?」

 
■讀者回應=================================================
├小颱風。2011.09.04.日 18:08:17
阿文老師:
  平安!
  嗯嗯嗯~真希望阿文老師金口成真喔~
  還有,您偷偷修理我…… ((((((哇))))))
  哭給老師聽。 TOT
  說實在的,真氣不過嘛!不過,您還真是了解我的懶惰就是了。
  ㄎㄎㄎ……難怪是老師、老朋友! ^_~
~~~~~~~~~~~~~~~~~~~~~~~~~~~~~~
├小颱風。2011.09.04.日 18:08:17
阿文老師:
  平安!
  說實在,我一生氣,會把它們做資源回收滴!~~~
~~~~~~~~~~~~~~~~~~~~~~~~~~~~~~
├小颱風。2011.09.04.日 18:12:46
  還有……下次可不可以,讓我睡在聖經裡,不是佛經裡。 ^^"
~~~~~~~~~~~~~~~~~~~~~~~~~~~~~~
├小颱風。2011.09.06.二 15:17:24
  我很乖,又來讀一次。
  有沒有記嘉獎一次啊?
 
  我的壞習慣,就是一生氣就說:我不寫了!
  阿文老師是聽太多次,所以知道小颱風在當氣包子中。##@$#$$@@
  是啦!學生遵命!!
      *      *      *      *
  阿文老師,我跟你說您說喔!這文章不是「抄襲」,因為根本還搞不清楚,當年事件發生的始末,或許,學生真的連他那本ㄅㄆㄇ,都沒見過,參考的是另一本書,也說不定。
  
  我只是真的還滿傷心的。 ~TOT~
  沒事,他幹嘛是台語師的作家?這讓我好難過說……
~~~~~~~~~~~~~~~~~~~~~~~~~~~~~~
├kbfsg。2013.05.16.四 22:56:54。64.120.123.192
  又悶又熱的天,真煩!
~~~~~~~~~~~~~~~~~~~~~~~~~~~~~~~~~~~~~~~~~~~~~~~~~~~~~~~~~~
△阿文。2020.04.27.一 00:03:46
小颱風:
  今天,整修幾篇,因妳而撰的文章,也就晃過來看看。
  見妳回來,很開心呢!
  祝:
平安喜樂!
 
  其實,「新聞台」,摸熟了,也挺好用的啦!
  若是「廣告」的話,電腦瀏覽器,可以安裝“adblockplus”,
即可「享受清淨的網路世界!」
 https://adblockplus.org/zh_TW/internet-explorer
 
※阿文於小颱風的文章下留言。
◎小颱風《我面對武漢肺炎疫情的態度與方法》。2020.03.21.六 20:08:53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80248558
==========================================================
■因小颱風所撰的文章
◎潘文良《開放思惟》。2011.09.07.三 13:33:18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22438779
◎潘文良《別光只是信》。2011.09.16.五 10:46:20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22458940
~~~~~~~~~~~~~~~~~~~~~~~~~~~~~~~~~~~~~~~~~~~~~~~~~~~~~~~~~~
※本文首發於新聞台。2011.09.04.日 09:42:01
◎潘文良《以智為恃》。2011.09.03.六 11:40:35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22429760
※本文佈告於臉書「觀照思惟錄」。2020.04.27.一 00:10: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0244542125363/permalink/448695239280291/
■標籤:著作權、侵權、江牧師、小颱風、俠義、法四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戒、歸依定、歸依慧、智慧、謝武彰、ㄅㄆㄇ
 

下一篇:◎開放思惟

kbfsg 2013-05-16 22:56:54

又悶又熱的天 真煩!!

小颱風 2011-09-06 15:17:24

  我很乖~又來讀一次
  有沒有記嘉獎一次啊︿_~

  我的壞習慣就是一生氣就說~~~我不寫了!!
  阿文老師是聽太多次,所以知道小颱風在當氣包子中##@$#$$@@@
  是啦~~~學生遵命!!

=================
  阿文老師,我跟你說您說喔~~這文章不是「抄襲」,因為根本還搞不清楚當年事件發生的始末,或許學生真的連他那本ㄅㄆㄇ都沒見過,參考的是另一本書也說不定~
  
  我只是真的還滿傷心的~TOT~
  沒事他幹嘛是台語師的作家~這讓我好難過說~~~

  

小颱風 2011-09-04 18:12:46

還有~~~下次可不可以讓我睡在聖經裡,不是佛經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