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8 20:39:01Avon

面對「免試」和「申請」入學的心態

今年,是多元入學的倒數第二年,
升學方式有免試、申請、登記分發三種。

家長被搞得一頭霧水,人心惶惶。
其實,在第一線的我們,也是戰戰兢兢,深怕誤了學生。

免試升學是依學生的在校成績申請一間學校,
申請入學是依學生的基測分數申請一間學校,
登記分發是依學生的基測分數填多所志願學校

免試管道,名額少,屬地保護色彩重,屬地學生可以上的機率比非屬地學生的高,所以跨區的學生根本很難申請到,其實是以「發展社區高中」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舉例來說:A高中開放100個名額,其中50個給A區的3所國中生申請,剩下的50個名額,開放給A區以外的20所國中申請,這種入學方法,只是讓「明星學區」更明星,明星地區的房價,只會更閃耀而已。另一個不公平的地方是──「就學是學生的權益」,為什麼我想要讀哪一區的學校,要由政府規定我有沒有資格申請?政府怎麼可以剝奪我受教的權利,限制我可以選的學區呢?

申請入學,由各校制定入學門檻分數,讓學生提出申請。這裡面有一個很弔詭的邏輯──「每校自訂入學門檻分數」,明星學校每個可以驕傲地喊出380為入學門檻,可是其他地區的學校為了招生,紛紛也喊出380,試問,如果你是很優秀的學生,會選擇離家近的380就讀,還是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好380明星學校念?高中高職選的不只是交通,更重要的是環境,校風、學生、師資、資源才是環境的關鍵,否則為什麼有人要千里迢迢的去念明星學校呢?再來,非明星學校、及非自我感覺良好的學校該如何訂定「入學門檻分數」這就很尷尬了!訂高了,收不到學生,訂低了,擺明告訴人家「我不如人」,不論訂甚麼樣的分數,都是把好學生往外推。這樣弔詭的邏輯,也是假「發展社區高中」之名,行階級化學校之實。

我認為最後一種方式,最傳統、也最公平,可以省去家長、學生的焦慮,大家按照分數排列,選填志願,分數高的當然有優先選擇權,而不是有錢住在市區,就可以有多一點的機會上市區資源多的高中職。

不管免試和申請如何變,都只適合M型兩端的學生,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屬於中間值,既然是中間值,就有好幾種選擇。在沒有任何效標可以參考下,大家只能憑運氣選填,看誰猜中機率比較高,因此我才戲稱這種入學方式為「簽大樂透」!所以我鼓勵學生要不就很清楚自己想讀的學校、科系,要不就把他當成發夢,勇敢簽下去,而不是屈就「有學校念就好」。

即便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沒上,至少你會安慰自己「試過了!」況且,還有第三階段可憑基測實力從第一志願填到最後一個志願去分發,落到哪,你都會甘願。或許你會擔心,到了第三階段登記分發的名額變少了,但請想想,有一些自訂高分的學校,收不到學生的名額最後還是要放出來;自訂低分的學校,你也不會選,因為你覺得你值得更好,收不到學生的名額也是會放出來;即便免試、申請的名額都招收額滿,你也還有40%的登記分發機會,或許你會焦慮只剩40%,但不要忘了,你也少掉60%的競爭對手,而且真正的武林高手,早就在前面被搶走了,剩下的這些人只是跟你一樣手氣不好的人。

因此鼓勵各位同學和家長,拿到PR值的時候,思考落點前後的各兩所學校(共五所),考慮校風、交通、師資、補習等客觀因素後,決定哪一所是你最想要的,(注意,是志願,而不是有學校念就好),然後問自己上這間學校會不會後悔,如果不會,這張大樂透就勇敢的「簽下去」就對了!然後,就別去想大樂透的事,如果簽「免試大樂透」,簽完就繼續讀自己的書,準備考基測;如果是簽基測後的「申請大樂透」,簽完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是睡大頭覺、也許是打爆遊戲、也許背起行囊去環島壯遊也可以。

總之,要為自己完成人生第一場重大考試,好好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