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9 08:39:40舞影

幫你瞭解敦煌舞蹈的特色

轉貼自:教育網
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在沈睡了數百年之後,於本世紀又開始被人認識和研究,同時也遭到帝國主義者的破壞和掠奪。從舞蹈藝術的角度學習它、開發它並把它搬上舞臺,開始于戲曲藝術家梅蘭芳(《天女散花》)、接著是老一輩舞蹈家戴愛蓮(《飛天》),然後是甘肅省的舞蹈家們(《絲路花雨》),於20世紀70年代末,別具一格的敦煌舞蹈,終於撣去身上的塵土,展開彩色的羽衣,飛出千佛洞,飛進北京城,飛向全世界!

古老的藝術重吐芳華,魅力何在,特色何在?舞蹈家們對敦煌舞蹈的形成及其藝術魅力進行了研究探討,學者們比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國內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國(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亞諸國)舞蹈文化交融創造的産物。 

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訓練的創始人高金榮認爲,敦煌壁畫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北涼到北周的伎樂天。2.唐代的經變畫。3.各代飛天。4.蓮花童子。5.金剛力士與天王,這是充滿陽剛之氣的男性舞蹈造型。6.世俗舞蹈,是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此外,還有彩塑菩薩。她認爲,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畫同是莫高窟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工匠們以嫺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許多造型優美、神態生動的女性的形象,手姿豐富,纖細秀麗,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動作。壁畫舞姿十分豐富精彩,有舞蹈過程的一瞬間,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動作抒情柔美,神態溫婉嫵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展現她將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徵概括爲:1.手的形狀豐富多姿、纖細秀麗,富有中國的古典美;2.手臂柔曼多變,手腕和肘部呈棱角;3.赤足,腳的基本形狀爲勾、翹、歪;4.體態基本下沈、出胯、沖身形成三道彎。出胯動作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推胯;一種是坐胯。推胯是在提胯惹出上推出,線條較硬,動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後的不同方向,動作柔和。總的構成剛柔相濟、曲線鮮明的一種柔、韌、沈、曲相結合的動作特徵。5.使用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是其鮮明特色之一。高金榮還認爲,前期的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姿態,有明顯的印度舞的影響,許多動作姿態來自印度。

另一位少數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內地和西域的聯繫以及文化交流遠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開始。早在漢代初年《于闐樂》即已傳入漢宮。西元前139年,張騫通西域後就帶回了西域的樂曲和羅馬雜技演員,在敦煌壁畫中那些“飛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雜技的力士形象,都帶有濃厚的粗獷明快的西域風味。兩晉南北朝戰亂頻繁,造成了民族輾轉遷徙,但這給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卻創造了條件,大量西域民族的樂舞傳入內地,這在敦煌壁畫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畫中,有許多高鼻深目、膚色各異的人物形象,有些樂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飾。有的兩臂高舉於頭上托掌;有的雙手搭掌,頭和腰成曲線形扭動,這些舞姿都帶有濃厚的西域特點。隋代在歷史上雖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與西域的樂舞交流融合方面,卻志著承前啓後的作用。在這個時期輸入到中原的西域樂舞形象也大大的豐富了敦煌壁畫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樂舞藝術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時期,在敦煌壁畫中,唐代的樂舞形象也最爲豐富。唐代以李世民爲代表的統治者,爲豐富本民族的文化藝術,非常重視對各民族文化和樂舞的吸收,如將隋代承襲下來的《七部樂》增刪爲《九部樂》;到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年)又加《高昌樂》成爲《十部樂》。不僅在《十部樂》中有多部來自西域,而且在內地還廣泛淬著許多著名的民間舞如《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也來自西域。當年敦煌的畫工們,正是依據這些樂舞形象,加工創作成經變畫中豐富多彩的伎樂形象的。

雖然,敦煌舞是國內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創造的産物,具有相容並包的風格特色,但是,這種風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這個變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後中原的舞蹈風格就不斷地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