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13:46:36聖天使

利他


三大產業出現了融合後,那我所在的行業會不會被融合?會不會就徹底消失了?三大產業,到底哪一個更有前途?我應該去哪個產業發展?

[觀點:劉潤*主筆:萬青*責編:黃靜/劉潤公眾號]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這兩年,做生意越來越難了,做什麼才能快速賺錢回本?

沒資源、沒背景、沒資金,該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起點不高,項目經驗少,接不到大的項目單子,沒有機會怎麼辦?

我常說:賺錢,不是商業的起點。一切商業的起點,是消費者獲益。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是要學會利他,學會贏得信任,學會創造全局性增量。

那麼,什麼是利他?什麼又是全局性增量?

利他

什麼是利他(altruism)?

你無私的為他人福利着想,你覺得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

我舉個例子。

小李是廣東省中山市一家燈具生產商老闆。

早些年,他曾在大型的燈飾公司工作過幾年,對燈飾有着深入的了解。

但他心中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開自己的店,製作獨特的燈具。

終於有一天,他鼓足了勇氣,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在中山租了一家小門面,開始了他的創業旅程。

然而,現實並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美好。

中山的燈飾行業競爭激烈,小李的店鋪就像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客源稀少,生意更是難以為繼,瀕臨倒閉。

怎麼辦?

每天面對空曠的店鋪,小李很痛苦。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給了小李一個建議:「為何不試試小單定製呢?為客戶量身打造,或許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小李深思熟慮後,決定嘗試這個方法。

他開始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設計,用心聽取他們的需求,做出來的燈飾,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過硬,設計風格還很獨特,寄出去每一個燈時,還附上了手寫賀卡服務,字體蒼勁有力,又氣派。

收到的人覺得特別用心,客戶感覺很有面子。

遇見客戶的緊急活動單子,小李也24小時隨叫隨到,保質保量。

但是,小李接下的這些小單幾乎都不賺錢,僅僅是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不過,長此以往,卻積累了大量的人情和口碑。

慢慢地,小李的店鋪開始吸引了一些對個性化產品有需求的客戶。

他們被小李的誠信憨厚和用心所打動,紛紛推薦親友來小李的店鋪下單。

隨着時間的推移,小李的口碑越來越好,生意也逐漸紅火起來。

有一天,一個大型酒店的老闆進入小李的店鋪,他說:「我聽說你這裡的燈具很有特色,我想為我的酒店定製一批。」

這個訂單為小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是他業務的轉折點。

憑藉這一單,小李的名聲傳遍了整個中山,很多大客戶都紛紛上門。

他的店鋪也搬到了更大的位置,生意日漸興隆。

所以,機會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用戶需求中來,從用戶痛點中來,從信任中來。

如果你是一個有口皆碑的人,一個善於發現痛點需求,並且能夠創造性的低成本解決需求的人。

我想,這樣的人,是不會缺機會的。

就算公司這兩年經營不善,倒閉了,一把火被燒了,只要你人還在,你依然可以快速翻身。

我常說,信任,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

信任,是一種能力。被信任,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

越是能被信任的人,促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越低,在商業世界裡,越有成功的可能。

而想要贏得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他,不在意短期利益得失,願意被人利用,願意吃虧,願意提攜新人,廣結善緣。

所謂的利己和利他,本質上是一樣的。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幫別人賺到,你也會賺到。

我再舉個例子。

你是一個管理者,想要坐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負責更大的項目。

但是跟着公司打拼這幾年,你年紀也大了,你生怕下面的年輕人能力太強,自己被優化掉。

所以,你日常決策處處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好好培養下屬。

組織一看,下面沒有人能接替你,你一升職,活就沒人幹了,只好讓你一直在這個位置干着。

如果你站在更大的格局上看問題,以組織自身的利益為指針,培養更多的人,有人接替了,你才有升職的可能。

再比如,你是一個創業者,公司連續虧損了幾年了,今年一盤算,利潤賺了2000萬。

你很高興。

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這個時候,你會把其中的1800萬,全部分給別人嗎?

絕大部分人,聽到這個問題時,都會一驚。

在面臨誘惑時,都會猶豫。

2000萬啊。辛辛苦苦一年,圖啥呢?

有些人會說,前兩年經營很難,為了公司能夠熬過難關,車子賣了,房子抵押給了銀行,在公司天天加班。

有一次,我晚上開車回到家裡,想抱抱孩子時,孩子卻下意識的往後躲閃了一下。

她看我的眼神里,有一點陌生。

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付出了這麼多,吃了這麼多苦,絕大多數人都會想,我自己怎麼多分一點?

經銷商分得太多了,能賺錢明明是因為我產品好,我再提高點供貨價吧!

員工分得太多了,他們只是為我打工而已,憑什麼分這麼多,我砍掉點他們的獎金吧!

於是,經銷商和員工,都慢慢離他遠去了。

所有人都不會想和他長久合作。

最終,他連最初的那點利潤都賺不到。

我身邊優秀的企業家,和別人爭論的問題,常常是:

這明明是你應得的。

必須收下。必須收下。必須收下。

而不是:能不能再便宜一些啊?

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任何一次收費,如果用戶沒有獲得超預期價值,就不要賣。

任何一次合作,如果沒有給到合作夥伴長期的價值,就不要做。

因為他們心中裝着的,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未來的星辰大海。

永遠想着的是怎麼利他。

那麼,利他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創造了「價值空間」,創造了全局性增量。

全局性增量

什麼是全局性增量?

就是,你不應該只關注你自己的利益。

你還應該關注你的供應商、你的渠道、你的門店,你必須讓所有的這些利益相關者,加在一起都能獲得更多價值,在原有的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空間。

我舉個例子。

假設在過去,100斤花生能榨25斤油。你說,我通過某種創新,改進了壓榨工藝,在品質不變的前提下,100斤花生我能榨出40斤油。

別人的25斤和你的40斤之間,多出來的這15斤油,就是你的「價值空間」。有了「價值空間」之後,你就可以考慮如何分掉這些「價值空間」。

你可以拿出5斤油分給用戶。用戶用同樣的價格,以前只能買25斤油,現在在你這裡可以買到30斤油了。

你幫用戶省了錢。他們會非常高興地從競爭對手那裡,投奔你的懷抱。

然後,你可以拿出5斤油分給合作夥伴。合作夥伴也非常高興,用同樣的進貨價,可以進到更多的油了。

你也幫合作夥伴省了錢。這樣就有更多人願意幫你賣油了。

還剩下5斤呢?留給自己。

這是你應得的部分,是你真正的利潤。

有了價值空間,每個人都會幫你,盼望你成功。

而如果你說,今天不管誰榨,都只能榨出25斤,但我還是想做這個生意。

因為這是我的情懷。

我的商業模式沒有全局性增量,也沒有更大的價值空間。

但我有情懷,我可以利他,不就是讓利嗎?

但沒有全局性增量,利他是不成立的。

啊,這是為什麼呢?

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做一件東西的成本是5元,賣6元。

消費者說:不不不,我只買得起4元的。

你咬着牙利他,吐血讓利賣4元,每賣一個,你都會虧錢,賣越多,虧越多。

最後,店虧損倒閉了。

那如果賣8元呢?

你這次想利己了,想多賺點,於是壓縮成本,用劣質原材料,成本變成2元,賣8元。

結果別人卻研發出了更好的材料,質量更優,成本更低,價格還便宜,賣6元,大家紛紛去買6元的產品。

最後,你也會死掉。

你看,利他和利己,並不是核心。

重要的是創造全局性增量,有沒有讓整個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都因為你,獲得更大的利益。

沒有全局性增量的事情,難有大成。

消費者不會幫你。在誰那買都一樣,我為什麼要換人?

合作夥伴不會幫你。進貨價都一樣,我為什麼要跟你合作?

你可能會很辛苦,也許能勉強活下來。

但是,這不是創業。

這只是在以創業的名義,為社會打工。

創造全局性增量,實現共贏。

這才是利他的本質。

那,為什麼又說最大的利己是利他呢?

所有的合作,都要創造全局性增量

這還是要回到利他說起。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個著名的論述:

麵包師清早起來做麵包,不是為了憐憫那些早晨上班的人沒有早餐吃,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

麵包師主觀上的利己之心,創造了客觀上的利他之果。

這個論述真的非常著名。

但是,早起多難啊。

一個有利己之心的麵包師,最應該會做的,難道不是睡到自然醒,然後把昨晚(甚至三天前)做的麵包回爐一下,當作新鮮的賣給你嗎?

啊?這樣可不行啊。

煮雞蛋沒柴火,也不能就把別人家的房子燒了啊。

怎麼辦?制定約束性的交易機制?不能賣過期的麵包!不能燒別人家房子!

但是,要有多少約束性制度,才能約束住一顆聰明絕倫、才華橫溢的利己之心呢?

最終,這個約束制度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貴,直到成為整個社會難以承受的交易成本。

那怎麼辦?

把利己之心,換為利他之心。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而只要雙方不是傻子,交易能發生,一定是既利己,也利他的。

你賣早餐受益了,他買早餐其實也受益了。

因為讓他自己做早餐,不但沒你做的好吃,還比你更貴。

既然雙贏是交易的必然終點,那從利己出發,還是從利他出發,路徑更短呢?

當然是利他。

因為當大家都懷有善意時,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更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

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

所有的合作,都要創造全局性增量。

對利己主義者來說,他人的需求都是沉重的負擔。

對利他主義者來說,他人的需求都是機會和財富。

創業者,就是要做利他主義者。

最後的話

小結一下。

什麼是利他?

利他的本質,是創造全局性增量,實現共贏。

在這個過程中,你無私的為他人福利着想,你覺得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

想要贏得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他,不在意短期利益得失,願意被人利用,願意吃虧,願意提攜新人,廣結善緣。

所謂的利己和利他,本質上是一樣的。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幫別人賺到,你也會賺到。

如果想要長遠打造一個偉大企業,就必須在根本的價值觀上牢牢守住底線,善待顧客、員工、股東和社會。

優秀的企業家,都懂得利他。

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因為他們堅信:一切商業的起點,首先來自於讓別人獲益。

他們懂得:想要長期利益,首先要放棄眼前利益。

想要收穫價值,首先要學會創造價值。

想要找到捷徑,首先要放棄尋找捷徑。

想要獲得財富,首先要做到捨得分錢。

心中永遠裝着利他,裝着客戶,以客戶為中心。

任何一次收費,如果用戶沒有獲得超預期的價值,就不要賣。

任何一次合作,如果合作夥伴沒有獲得超預期的收益,就不要做。

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