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9 22:33:36小種子

(書摘)賽斯《個人實相的本質(下)》–當下的就是威力之點

賽斯《個人實相的本質(下)》


  當下的就是威力之點

  實際來說,上面這句話是在此書裡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是在你所了解的時間架構之內有效。如先前提及的(在十四章的六五三節),你由目前靈與肉的交接點,按照你的信念由可能性中選擇一件事而將之具體化。

  那麼,所有你身體的、精神的與心靈的能力是集中在「現在的」經驗的燦爛焦點裡。你並不在過去或先前信念的掌握裡,除非你相信你是。如果你充分理解你在「當下」的力量,你就了悟在那一點的行動也改變了過去、過去的信念及你的反應。

  換言之,我是在告訴你,你目前的信念就像是對整個人格所下的一個指令。按照你目前對實相的觀念,你同時還組織且重組過去的經驗。

  當然,將來——可能的將來——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被改變。向回看去找那些目前問題的根源,只會使你養成從你的過去只尋找負面插曲的習慣,而阻止你把它當作是愉悅、成就或成功的來源。(非常熱切的。)

  你是透過對目前的不滿而在結構你早先的生活,因而加強了你的問題。

  那就好像你正在看一本歷史書,它只講人類的失敗、殘酷與錯誤,而忽略所有人類的成就。這種作法能導致你以一個錯誤的方式去用你自己的歷史,因此它給你一個關於你是誰及你是什麼一個非常扭曲的畫面——這個畫面然後畫出你目前的狀況。

  (在九點二十一分停頓。)那些習慣於這種作法的人——經常的檢查「過去」以發現「現在」出了什麼毛病的人——常常錯失了問題的重點。反之,他們經常加強了他們想逃離的負面經驗。他們最初的問題就正是這同類想法所引起的。許許多多令人不滿的情況就歸因於,個人在他們人生不同的階段開始感到害怕,懷疑他們自己,而開始集中於負面的觀點。


  在某些方面,情形可能相當的不同。很大範圍的生活也許沒有被某種態度所觸及,而其他的卻有。一個人可能極為健康,完全無病,然而因為某種經驗而開始懷疑他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他開始看入他的過去——心裡懷著他不能與人相處的信念——而後在先前的行為裡發現各種理由去支持這個概念。

  反之,如果他旅游過自己的記憶,而試著去找另外一種證明,那麼在那同樣的過去,他會發現他跟人處得很好的例子。你目前的信念將現在在你面前「游過」的記憶組織起來——而後你所記得的將似乎使那些信念合理化。

  當你試著改變你的信念時,心裡要懷著這個新觀念去看進你的過去。如果你患了病,記住你沒病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中去找尋你健康的證明。你的生命本身就是「健康就在你內」的最佳證明!

  在幾乎所有有關目前的缺陷的案例裡,在那個特定的區域有一個重要的主題:這個人曾經教他自己去強調「負面的」觀點,不管為了什麼理由。

  (在九點四十分停頓。珍對整個段傳述是盡其所能的有力,而沒有用到很大的音量。)

  我曾常常的說,信念導致實相,沒有病症會就這樣子的消失,除非「理由」被確定了——但這種理由比你們目前關於因與果的概念要深得多。它們涉及了每一個個人切身的哲學價值判斷。在個人生命中的缺陷之明顯原因之下,還有其他影響深遠的信念,而每個人會用他個人的經驗裡的那些成分去支持它們,這對任何一種嚴重到足夠成為問題的缺陷或阻礙都適用。

  你被教以你是在先前的事件的掌握之下,因此,你對尋找個人困難的根源的概念是去檢查過去,只是去找你在那兒做錯了什麼,或在那兒發生了什麼錯誤,或在那兒做了什麼不當的詮釋!再次的,不管你被教了什麼,威力之點都是在現在:而再次的,你目前的信念將被用來組織你的回憶。

  例如,那些記憶可以被用來達到任何的結論,就如統計學可以被利用一樣。當你在檢查過去的記憶時,你可能會選定一個或兩個記得的事件,而把它們當作是你現在行為的理由。如果是如此,那你是已經準備好要去改變你的目前的信念與行為模式,而只是用那些事或過去的習性做一個刺激或者動機罷了(見第二章的六一六節)。

  在現在藉著誇張「我的毛病在那裡?」這個問題而把它們投射到將來,只會引你創造更多的限制,並且加強原有的那些。

  哪一個你?哪一個世界?這些問題應在你所了解的「現在」藉著「你行動的力量是在現在而非過去」的這個了悟來回答。改變你世界的任何一面的唯一有效點,就在藉著神經的衝擊到那個奇蹟般的心靈與自己的瞬間連接。

  你需要休息嗎?

  (「不要。」在九點五十六分停頓,然後熱切地:)那麼,我親愛的朋友,要去掉這些討厭的限制,你必須從現在去重組你的過去。不管你的近況如何,你要把過去當成一個豐富的泉源,看進它去找你的成功之處,然後去重組它。當你探索過去而去尋找錯誤的所在,那麼你對你做對的地方就變得盲目了。如果你這麼做的話,過去只會反映你現在面對的困難。

  對你而言,其他的事件真的變成不見的。既然基本上,過去,將來是同時存在的,那麼你在同時也正危險地沿著同樣的路線去構築你的將來。

  一個人可以從一個心理學家跑到另一個心理學家,從一種自我治療跑到另一種自我治療,而永遠問同樣的問題:「到底哪裡出了毛病?」這個問題本身變成了一個樣版,而你會透過它去看經驗,而它自己則代表了所有身體和心靈的限制的一個主要理由。(見第五章第六二四節。)

  而遲早一個人在某些個人的領域會停止集中於什麼是對的,而開始對特定的「缺陷」集中並放大。然後帶著所有好的企圖去找各種解答,但去全都建立在有些事是錯了的前題上。

  如果繼續這樣做的話,對負面的貫注會逐漸的滲透到其他先前未被污染的經驗範圍。

  休息一下——好好記住這一節。


  讀到這裡的當下,我立刻想到艾克哈特.托勒的《當下的力量》跟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因為這也是他們一直在重覆講述的重點。書愈讀愈多,發現其實不少書的內涵其實是相通的,甚至根本在講同樣的東西。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