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21:17:35
劉小倍
"教育應該不一樣"小書摘
作者: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自從n年前看過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之後
就一直很欣賞他
政治人物應該要苦民所苦
服務業則應該能人所不能
嚴長壽總能從顧客的需求出發
把服務從物提升到心的境界
近幾年嚴總受到身體疾病所苦
但還是不放棄經營花東教育資源整合平台
試圖給予偏遠地區兒童及少年較佳的教育環境資源
嚴總是個有使命感的人
而看完這本"教育應該不一樣"的人
讓人也跟著想成為有使命感的人
嚴總一開始點出教育的四個盲點
一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因為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二是膜拜升學主義
三是要孩子追求速利從眾的人生
四是爭相考取鐵飯碗
現在是十倍速百倍速的時代
我們要學習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
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值框限現在
裡頭提到台大教授駱明慶的研究"誰是台大生"
發現富者恆富的現象
大部分的台大生都來自享有較多教育資源的都會區
尤以臺北都會區為甚
人口三十萬人的大安區錄取台大的百分率是台東的32倍
教育本應該是讓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方式
結果現在變成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可以補習的學生
這是結構性的不公義啊
在目前考試主義的文化下
不會強記的學生也許有其他過人優勢
卻會被抹煞掉自信
而老師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環境中
考卷永遠改不完
根本沒有心力抬起頭來注意學生的需要是什麼
瞭解孩子的心聲
這點我心有戚戚焉啊
與其將全部的時間拿來改作業
不如發現孩子的天賦
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書裡提到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
"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
"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
"讓他發光發亮"
另外音樂大師李泰祥的例子也很有啟發
早年練琴時
他的老師發現他在彈奏時會加入許多自己的想法
比較適合當作曲家
有了他的慧眼
我們現在才能有橄欖樹這樣膾炙人口的歌曲
而不是亂改譜可能不得志的小提琴手
老師應該用心發掘孩子的獨特天賦
例如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音樂中學
招生時不是在找演奏技巧最棒的學生
而是找出具備不同音樂天賦的人
因為一個社會所需的不是只有演奏家
還有音樂老師.樂評.作曲家.配樂工作者.DJ等
相較澳洲選才的多元性
臺灣則很單一
僅看演奏技巧為主
嚴長壽認為年輕人應該具備五大能力
傾聽:跟自己深刻對話 分辨興趣跟能力的不同
判斷:調酒只是技藝 應該朝向品酒 讓舌頭分辨千百種味覺
主見:賈伯斯說休學是我這輩子下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實踐跟學習:深學習 探索世界去壯遊
好奇:當交換學生 培養國際觀
而且光有天賦還不夠
還得有嚴格的紀律
很多人誤以為找到天賦就好
但天賦其實蘊含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
會驅使人強烈往前追尋
舞蹈改革家瑪莎說開始跳舞之前
要先花十年學習基本功
唯有不斷訓練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嚴長壽引用麥克阿瑟的話
當你有信念就年輕 有疑慮就老了
當你有自信就年輕 有恐懼就老了
當你有希望就年輕 有絕望就老了
所以年齡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到自己的生命高度
書中116頁提到江振誠的故事
16歲讀淡江餐飲科
20歲就成為西華飯店法國餐廳主廚
接著一句法文都不會的他決定到法國闖天下
一天工作近20小時
累嗎
江說從來沒想過累
因為每個人就像一盞燈
愈專注就愈亮
分心時燈就變成霧
沒法傳達到你想要的地方
一開始去法國的打雜工作是他走向目的的一個過程而已
書裡也提到大學評鑑的弔詭之處
實踐大學的設計學院在美國連續獲選世界60強
但學生得獎記錄在評鑑裡沒有加分效果
臺灣是以論文發表多寡來決定好學校的標準
但實踐大學的師資並不以博士是問
雖然因此在積分上不吃香
不過其中許多是來自業界的佼佼者
才能帶著學生贏遍海內外設計大獎
臺灣的教育應拋棄舊思維
而除了評價標準跟制度問題
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很令人感慨
愈偏遠的技職學校愈難請到好老師
政府願意花錢興建大樓
卻不願意花錢在更關鍵的軟體--師資
臺灣閒置的蚊子館已經很多
大學應該把使用率偏低的硬體設備做再利用
例如暑假將空校舍拿來辦活動
跟國際交流
例如法語系的學生接待法國學生
臺灣是考試領導教學
但思考能力才是帶得走的能力
裡頭提到實踐大學設計院長安郁茜到美國參加建築師考試時
苦記強背許多公式
結果考卷一發下來
考卷上竟然提供所有公式
考場還提供計算機
職場跟人生要考的不是記不記得公式
而是能不能活用公式
因此安帶領設計學院走向啟發式的教學
從"新娘學校"走向"創新匪類大本營"
教育是一種從匠到師再到達人的追求過程
只有剪頭洗頭的技術只是匠
能完全照著顧客的期待剪髮就達到師的境界
如果能加入美學藝術為客人設計造型
就是達人了
書裡還有很多精闢的見解
可以看到嚴長壽對教育的擔憂跟大聲疾呼
像是本土教育的近親繁殖
臺灣的大學跟研究所不斷增加
出國留學人數陸續減少
目前臺灣高教的品質一直下降
大學生連英文的聽說讀寫都有問題
這樣能跟國際競爭嗎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每一個新的統治者來到臺灣
都想把上一個統治者的痕跡抹殺掉
如大陸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
打掉日本神社拿掉圖騰
但文化不一樣
是將原本排斥的東西變成互相包容的魔法
像林懷民創作的水月舞碼
可以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跟禪.太極.肢體融合在一起
書裡提到的內容有點雜
各種層面都有
這些都是臺灣教育中嚴總看到的問題
他提出建言
希望政府能重視
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教育的責任
不要大家一起承受共錯結構
而是靠我們的力量去呼籲去改變
就能決定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自從n年前看過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之後
就一直很欣賞他
政治人物應該要苦民所苦
服務業則應該能人所不能
嚴長壽總能從顧客的需求出發
把服務從物提升到心的境界
近幾年嚴總受到身體疾病所苦
但還是不放棄經營花東教育資源整合平台
試圖給予偏遠地區兒童及少年較佳的教育環境資源
嚴總是個有使命感的人
而看完這本"教育應該不一樣"的人
讓人也跟著想成為有使命感的人
嚴總一開始點出教育的四個盲點
一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因為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二是膜拜升學主義
三是要孩子追求速利從眾的人生
四是爭相考取鐵飯碗
現在是十倍速百倍速的時代
我們要學習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
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值框限現在
裡頭提到台大教授駱明慶的研究"誰是台大生"
發現富者恆富的現象
大部分的台大生都來自享有較多教育資源的都會區
尤以臺北都會區為甚
人口三十萬人的大安區錄取台大的百分率是台東的32倍
教育本應該是讓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方式
結果現在變成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可以補習的學生
這是結構性的不公義啊
在目前考試主義的文化下
不會強記的學生也許有其他過人優勢
卻會被抹煞掉自信
而老師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環境中
考卷永遠改不完
根本沒有心力抬起頭來注意學生的需要是什麼
瞭解孩子的心聲
這點我心有戚戚焉啊
與其將全部的時間拿來改作業
不如發現孩子的天賦
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書裡提到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
"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
"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
"讓他發光發亮"
另外音樂大師李泰祥的例子也很有啟發
早年練琴時
他的老師發現他在彈奏時會加入許多自己的想法
比較適合當作曲家
有了他的慧眼
我們現在才能有橄欖樹這樣膾炙人口的歌曲
而不是亂改譜可能不得志的小提琴手
老師應該用心發掘孩子的獨特天賦
例如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音樂中學
招生時不是在找演奏技巧最棒的學生
而是找出具備不同音樂天賦的人
因為一個社會所需的不是只有演奏家
還有音樂老師.樂評.作曲家.配樂工作者.DJ等
相較澳洲選才的多元性
臺灣則很單一
僅看演奏技巧為主
嚴長壽認為年輕人應該具備五大能力
傾聽:跟自己深刻對話 分辨興趣跟能力的不同
判斷:調酒只是技藝 應該朝向品酒 讓舌頭分辨千百種味覺
主見:賈伯斯說休學是我這輩子下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實踐跟學習:深學習 探索世界去壯遊
好奇:當交換學生 培養國際觀
而且光有天賦還不夠
還得有嚴格的紀律
很多人誤以為找到天賦就好
但天賦其實蘊含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
會驅使人強烈往前追尋
舞蹈改革家瑪莎說開始跳舞之前
要先花十年學習基本功
唯有不斷訓練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嚴長壽引用麥克阿瑟的話
當你有信念就年輕 有疑慮就老了
當你有自信就年輕 有恐懼就老了
當你有希望就年輕 有絕望就老了
所以年齡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到自己的生命高度
書中116頁提到江振誠的故事
16歲讀淡江餐飲科
20歲就成為西華飯店法國餐廳主廚
接著一句法文都不會的他決定到法國闖天下
一天工作近20小時
累嗎
江說從來沒想過累
因為每個人就像一盞燈
愈專注就愈亮
分心時燈就變成霧
沒法傳達到你想要的地方
一開始去法國的打雜工作是他走向目的的一個過程而已
書裡也提到大學評鑑的弔詭之處
實踐大學的設計學院在美國連續獲選世界60強
但學生得獎記錄在評鑑裡沒有加分效果
臺灣是以論文發表多寡來決定好學校的標準
但實踐大學的師資並不以博士是問
雖然因此在積分上不吃香
不過其中許多是來自業界的佼佼者
才能帶著學生贏遍海內外設計大獎
臺灣的教育應拋棄舊思維
而除了評價標準跟制度問題
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很令人感慨
愈偏遠的技職學校愈難請到好老師
政府願意花錢興建大樓
卻不願意花錢在更關鍵的軟體--師資
臺灣閒置的蚊子館已經很多
大學應該把使用率偏低的硬體設備做再利用
例如暑假將空校舍拿來辦活動
跟國際交流
例如法語系的學生接待法國學生
臺灣是考試領導教學
但思考能力才是帶得走的能力
裡頭提到實踐大學設計院長安郁茜到美國參加建築師考試時
苦記強背許多公式
結果考卷一發下來
考卷上竟然提供所有公式
考場還提供計算機
職場跟人生要考的不是記不記得公式
而是能不能活用公式
因此安帶領設計學院走向啟發式的教學
從"新娘學校"走向"創新匪類大本營"
教育是一種從匠到師再到達人的追求過程
只有剪頭洗頭的技術只是匠
能完全照著顧客的期待剪髮就達到師的境界
如果能加入美學藝術為客人設計造型
就是達人了
書裡還有很多精闢的見解
可以看到嚴長壽對教育的擔憂跟大聲疾呼
像是本土教育的近親繁殖
臺灣的大學跟研究所不斷增加
出國留學人數陸續減少
目前臺灣高教的品質一直下降
大學生連英文的聽說讀寫都有問題
這樣能跟國際競爭嗎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每一個新的統治者來到臺灣
都想把上一個統治者的痕跡抹殺掉
如大陸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
打掉日本神社拿掉圖騰
但文化不一樣
是將原本排斥的東西變成互相包容的魔法
像林懷民創作的水月舞碼
可以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跟禪.太極.肢體融合在一起
書裡提到的內容有點雜
各種層面都有
這些都是臺灣教育中嚴總看到的問題
他提出建言
希望政府能重視
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教育的責任
不要大家一起承受共錯結構
而是靠我們的力量去呼籲去改變
就能決定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上一篇:"媽媽不必當超人"書摘
下一篇:賞識你的孩子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