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2 15:25:00馬賊

何謂逗韻

古體詩又稱古風,近體詩鼎盛之唐代亦不少古體詩傳世。衆人之所以喜愛古風,無他,唯愛其形式自由,寫作時教少束縛,表現內容更豐富多采。新空氣裏發表的詩歌多可入此。
古風在唐之前,不談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的限制,唐之後,爲了區別近體格律詩,便刻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之法,爲微有格律之半自由體。古風句無定數,故多以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類推。四言盛於《詩經》時代,至唐已逐漸衰微,所以古體詩多以五言、七言爲代表。細說開來,七言也不是主流,因爲他起源晚,而且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影響。五言古詩自然是古體詩正統,作品流世也最多。除上述三種字數整齊的之外,另外有雜言古詩,詩中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但句中多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極少數還有一些一字句、二字句,甚至十一字句,常用者亦多爲五、七言相雜、三、七言相雜、三、五、七言相雜等幾種方式。因爲雜言詩中七字句多見,故雜言不另爲一類,仍歸入七言,甚至詩中無七字句,只要長短間雜,也可稱七古。
古體詩行長短不限,五言四句古絕句最短只有二十字,最長當爲漢樂府《爲焦仲卿妻作》,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風不但不定句數,也沒有奇數、偶數的限制,四句以上的詩體,作奇數句或偶數均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奇數句。
古風用韻有一韻到底和換韻兩種,所用韻書也是《切韻》系統的平水韻,與近體相同,但古風壓韻,平、仄韻都可以用,但一般也遵守《唐韻》或《廣韻》規定,不能出韻。韻如用仄聲,也要區分上、去、入三聲韻。聲調不同,一般不可通押,也但有一首古風用兩韻的,如通押,必須是鄰韻,古風鄰韻和近體類同,共分二十三類。換韻更是變化多端,可兩句一換,也可數句一換,既可平仄交替,也可平韻互換、仄韻互換。唐宋古風中還有兩種:其一爲,四句一換韻,每換一韻時,第一句必入韻,此爲逗韻。二爲,平仄韻間隔。古風用韻另一特點是不避重韻,原因和排律重韻大抵同出一轍。
唐前之古風不講平仄,渾然天成,唐之後爲區分近體,形成古風平仄,但過於複雜,不容易掌握,詩句中的這兩個平仄五言可組三十二種句型,七言更是高達一百二十八種句型,比近體詩繁複的多,有興趣的可以翻看清.王士禎《古詩平仄譜》和趙執信《聲調譜》,反正俺們農民覺得太複雜,沒啥興趣。一般來說,古風不講平仄的交錯粘對,並且多用拗句,尤其是在每三句末的三字尾。
古風常用三字尾是這四種:平腳句,平平平、平仄平;仄腳句,仄仄仄、仄平仄。
特點就是第一和第三字平仄相同。可參考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詩題門樓》。
古風的對仗更是沒有其他的要求,用不用,何處用一概隨意。若用,爲了表示和近體區別,一般不用工對,兩句中用同字相對,常用半句對,相連兩聯多用隔句對。
古風體裁在唐以前一樣是變化無常,唐以後形成了一些固定體式,但多用在七言上。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等大家都有嘗試,傳世之作亦不少。如歌行體杜甫的《兵車行》;柏梁體(非齊梁體啊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離騷體李白的《遠別離》。至於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則是入律古風的代表。入律的古風,一般字句整齊,詩用對仗,全詩用律句或基本用,句子的平仄組合與律詩相近,有的也注意平仄粘對的規律,但在用韻上是古風的用法,在換韻的詩歌種更是明顯,四句一韻,平仄交替,每次換韻,首句入韻,如多首七絕組合而成。
古風律詩一般只具備字數合律,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對仗合律,中間兩聯對仗的要求,很少可以作到平仄合律的,所以也有人稱古風式的律詩爲拗律,當然如果您做的連對仗都沒有,就字數符合如蠟杯的《草原懷古》就只能說是古風,不能說是古律。陸龜蒙的《夏日閒居作四聲詩寄襲美》中用平聲的“荒池菰蒲深,閑階莓苔平”。和用平去聲的“新開窗猶偏,自種蕙未遍”。被稱爲四聲詩,也是拗律體,即在五律中,遵守每句五字、全首八句、偶句押韻、其中兩聯對仗的規定,但平仄全有。一是每句都用平聲字,二是奇句用平聲、偶句用上聲,三是奇句用平聲、偶句用去聲,四自然是奇句用平聲、偶句用入聲了。符合這個還有當時皮日休的唱和之作。宋梅堯臣的《舟中夜與家人飲》,全篇都用仄聲字,也屬於此類。另外還有就是拗律體中的齊梁體“對式律”,不粘或稱爲“首尾自爲平仄格”喜歡的人可以看看岑參的《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得時字)》。律詩的變體除上面的外,還有回文詩、鑲嵌體等等,但這些都是奇淫技巧,不談也罷!
所以判斷他人作品,如果沒有標明“律”、“絕”字樣,就不能以其句數及每句字數和韻位與“律”、“絕”相同,卻因其不合平仄律而認爲“失律”,因爲這樣的作品是可以看作古風的。 ;)


逗韻—於古風中[古詩],每四句換韻, 每四句換韻,第一句必須入韻類似以絕句的方式串連,這樣的方式稱謂[[[逗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