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一點真的沒關係嗎?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最新聲明
最近的數據強調,從腰圍確認的腹部肥胖是一個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
胖一點真的沒關係嗎?
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最新聲明
【健康新生活‧生活要健康】
一個禮拜前(2021-4-23)接到WebMD寄來的電郵,裡面是一篇它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Even a Little Belly Fat Ups Heart Disease Risk(縱然一點腹部脂肪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這就讓我想起我在兩個多月前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
在這篇文章裡我抨擊一些標榜「健康」或「良醫」的媒體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他們竟然在鼓勵民眾選擇不健康的生活。例如,《元氣網》在2015-12-23發表的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粗茶淡飯加速老化,《健康雲》在2017-1-30發表的別再老是減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處有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發表的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良醫健康》在2018-5-16發表的「微胖」的人最長壽,以及《健康2.0》在2020-7-16發表的「微胖」更長壽!。
這些媒體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錯誤的健康指引,主要是因為聽信了所謂的專家的片面之詞。例如《元氣網》所說的日本醫生「新開省二」,就是這麼一位所謂的專家。這些所謂的專家就只是天真無邪地用Body Mass Index(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殊不知用BMI來做為肥胖指數是有缺陷的。
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渾身都是肌肉,但根據BMI,他卻是被定位為肥胖。另外,縱然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則是壞的。尤其是,與白種人相比,亞洲人通常有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縱然同樣被定位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亞洲人的健康風險也會比白種人來得高。
WebMD寄來的那篇文章是在報導一篇剛發表在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科學聲明」。這個期刊是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所以它所發表的「科學聲明」或「立場聲明」當然是具有指標性的醫學指引。
這篇剛發表的聲明是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聲明),而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最近的數據強調,從腰圍確認的腹部肥胖是一個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
所謂「最近的數據」,其實是蠻多的,而最大宗的是2014年發表的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650,000名成年人的腰圍和死亡率的匯總分析)。這項分析發現,縱然是所謂的正常或健康的人,也就是BMI在20到25之間的人,死亡風險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尤其是過了中年的人,如果不常鍛煉,肌肉就會逐漸被脂肪取代。所以,即使整體體重和BMI保持不變,健康風險也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
事實上,有鑑於腹部肥胖是非常明確的健康風險,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建議將腰圍的測量也納入例行的健康檢查項目,就像例行的量身高、體重、血壓一樣。
我完全了解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會說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首先,有些在電視上主持「健康」節目的醫生,或是在YouTube大談養生的專家,都是大腹便便的,例如,請看我發表的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所以,既然主持人都是肥胖了,健康節目(或不健康節目)當然也就要告訴觀眾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
再來,大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是喜歡聽「胖一點沒關係」這樣的話,畢竟,想要不胖實在是很難,所以大家就會選擇逃避,甚至尋求安慰。所以,媒體就會投其所好,安慰肥胖。但是,安慰肥胖是一回事,鼓勵肥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就是在鼓勵肥胖,因為他們所釋出的訊息會讓人以為微胖是比不胖來得健康。只不過,從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來看就知道,鼓勵肥胖實在是不道德的。
我個人認為,「微胖」也許是無害的,尤其可能會因人而異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由於「胖」就是「脂肪」,所以絕不應是追求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運動要有恆,如此才能延緩肌肉被脂肪取代。最好是能不胖,但如果已經盡力了,卻還是微胖,那就順其自然,無需過度擔心。
不管如何,請千萬不要相信微胖是最健康或最長壽。
文章原始來源:
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2/5427696
科學的養生保健 ~ 避免謠傳 防止誤導:微胖最健康,最長壽?
更多健康、養生、保健資訊:健康新生活
#BMI #肥胖 #長壽 #脂肪 #健康新生活 #學佛新生活
上一篇:新春賞花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