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13:37:30阿盛

【好書推薦】江毅中《暫停抄寫》



自序 / 在邊緣徘徊的人

 

我是個國文老師,半路出家去政大學哲學。之後我才真正知道如何教國文。

和大多數的老師一樣,想當教師的理由不外乎工作穩定。可是等到我到了教育現場,才發現竟和我學生時期一般地滿目瘡痍。

第一年當教師,發現還有同事在體罰學生,而且被其他同事津津樂道。第二年當教師,發現學生們學習的痛苦與我當年並無二致,在考試制度壓迫下,學習的樂趣被延後了許多年。之後是這些現象的無止盡重複,那些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日日在心頭徘徊。身為一個職業教師,好像不能再想著只要對學生付出就好,還要潛入更深的地方,看看擾動著這一切的深流為何。

當我意識到問題,卻苦求不得答案時,高中同學博文、承翰,大學學長威廷等人,幫我指出一條哲學之道。

因為本科是國文系,所以我的哲學路,是從新儒家哲學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中國哲人的學說進入。那時身邊沒有可以討論的夥伴,完全讀不懂大師們在書中提到的萊布尼茲、康德、胡塞爾在說些什麼。於是開始尋覓各種哲學書籍,將市面上有的哲普書籍幾乎都買了遍,線上能搜尋到的影音教學也都看完了,才稍稍對哲學有點概念。

此時我在中壢高中任教,已然在教學上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

哲學能提供解答,更擅於提出問題。當我因閱讀哲學,找到過往問題的答案而欣喜時,伴隨的新問題也不斷曼衍開來。任教班級裡對哲學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如忠穎、江謙等,經常在課後與我討論,很多問題是我沒有把握的,我遂在他們畢業後到政大哲學研究所進修。

在政大學哲學是段靜謐美好的日子。政大多雨潮濕,文學院蟲聲唧唧,雨後陽光斜照,草木芬芳。我在此遇到我第一位哲學老師,黃冠閔教授。老師學養深不可測,且不停為推廣哲學奔走辛勞。在哲學,我是個初學者,但也許是因為我有心改變教育現場,長期將哲學教育在課堂上實踐,故老師希望我能寫成此書。

 

推廣哲學教育這幾年,改變的學生僅限於自己班上的,這是點狀的改變,並不能真正形成風氣。這裡有個台灣教育的循環:要改變當前的教學困境,就必須教學生思考,但不改變教學困境,教學生思考也窒礙難行。

哲學思考是不斷辯證、流動的,但台灣當前的教育框架卻很難被打破,每個人對「學校」的想像數十年如一日。以現在世界變遷的速度、學習管道的多元,傳統教學的知識量、教學法已經備受挑戰,傳統關在教室裡上課一整天的中學生活,無法符應外在變化。

教育部也提出對策,從以前的「學科知識」到「基本能力」再到現在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與方針確實有所改變。但若探訪第一線的教師、學生、家長,聽到的聲音大多是對此改變無所適從,或覺得此改變徒增升學困擾,拉開學生在文化資本上的差距。政策的細節也許可以討論如何落實更徹底以及更有效執行的方法,但這些永遠是在「形式」上用功,如果在教學場域的多數人們對「教育」的想像不能改變,那麼以前教育的問題便宛如魔咒揮之不去。

改變想像的方法就是從教師到學生、家長,或說整個社會,能在思考上踏出一步。在教育部的課程綱要裡,並非不重視思考,然而攤開目前中學生的課本,或是檢視師資培育的養成,從來沒人教過如何思考,「思考」作為一種能力,從未真正納入教育的環節中。

智慧型手機普及,資訊已不被封閉在學校中。以前學生單方面接收知識的學習型態,早被網際網路、社群軟體打破。以前的學生上網至少要找台電腦,現在有手機即可。手機帶來的絕不僅只是便利性,還有交流的雙向性。當一則新聞發佈,或是一部短片上傳,觀者可在留言區提出評論,互相攻訐,學生從中學到的除了知識,還有質疑的能力。在這個時代,教師若仍停留在封閉的教室,就會成為掌握學生成績的威權形象,且不被信服。

 

當前的中學教師,已經不能只靠教學的多樣化來取悅學生了,教師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當我們離開教室後,我們還能與這個社會有什麼連結?教室不應是封閉、定著、特定的容器,而應是開放、流動、無疆域的;教師的身份不應是單一、靜態的,而應是多重、實踐的。

一個國文老師除了在課堂教授各類文學知識,離開課堂後,他或許是個文學創作者、社會評論者、學術研究者,甚至Youtuber。教師必須用實踐跟學生說明:課堂所教授的學問,確實有其意義。當課堂不限制在教室,教師又具備多重身份、跨領域的能力,學校就不是封閉的。教師若希望學生與社會連結時有能力面對社會的種種挑戰,那麼教師就要清楚這些連結是什麼,以及必須增長哪些對應的能力。

所有教師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學科在現今的中學教育裡,除去升學外,還有何意義?當外部資訊取之不盡時,教學就不是凝滯的單向輸出,而是無窮的對話。在與學生對話前,教師要先說服自己。

國文系的師資培育中,除了熟悉文本,很少有其它向度的能力。國文系的學生最不擅長思辨,當我開始學哲學,經歷了對過去所學的方法、價值等一切的崩塌與重組。這是不舒服的過程,可是也必須面對。如果教育不只是對時代亦步亦趨,而是要對時代提出批評或走在時代之前,那麼哲學就是一門提供許多思考模組的學科。

 

這本書分成四個部分。輯一從我意識到的教學問題開始談起,包括國文教學以及班級經營,乃至整個學校作息,然後從這些問題討論哲學教育的重要性。輯二是我的實踐與心路歷程,呈現我主觀上遇到的困境,以及推廣哲學所遇到的挫敗。輯三是訪談學生與教師,希望透過他們在學習與嘗試推行哲學後的想法。輯四說明我如何將哲學教育在目前的國文課堂上結合,這部分不是教案,而是在概念上的轉換,讓古典文學能在現代發揮意義。附錄是我思索個人教學生涯中每天都會聽到的口號,這部分我比較任性,用很主觀的方式書寫,請姑且讀之。

這本書能出版,最感謝的自是冠閔老師,以及開學出版社的顧忠華老師,他們為教育的努力與 對我的溫藹指導,令我沒有理由縮在自己教室內。教學十年,許多學生與同事一路相伴,難以一一 道盡。彥儀學長、致賢學長、志貞老師、忠穎、雅璇、晉安、家璇以及64屆的導師班、318,還 有最艱辛卻也是成果最豐碩的66302的大家。他們給我的建議使我不至一人茫然摸索,即便有 時一句慰問,都讓我了解這些努力,不會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