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新作】平庸的行板 — 盛浩偉
一不謹慎就可能被炸得面目全非
「也是到了這個年歲了呀。」步出會場時不禁這樣想。原來已經到這樣一個,聚會就像踩地雷,一不謹慎就可能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年歲。
那是哪一場聚會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好幾次好幾次這樣想,念頭愈來愈強烈。過了一個無形的坎,就總是在同學會之後,在婚禮之後,在給老朋友出國的送別會之後,在看見那一張張稍經風霜的熟悉的臉孔之後,便對自己有深深的困惑。從前以為和自己在類似水平、類似位置的——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以為自己和他們在類似水平、類似位置;到現在,才發現差了好幾個層級,無論收入、境遇、成就,還是人生進度,聽他們講生意、講工作計畫、講下次要去哪個異國度過長假,或者聽他們假裝煩惱但其實不無炫耀地講投資或置產,講籌備婚禮的過程或者與妻子親家的相處,講你家的小孩何時生、我家的小孩何時生,那時,只覺得自己根本什麼都遠遠落隊在後——噢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在那個隊伍裡,只是湊巧某些莫名的機緣才認識了他們,然後現在這些機緣又重新讓我認識到我其實並不真正認識他們。
太菁英了。菁英到,新聞媒體以及網路上人皆琅琅上口的青年低薪、世代不正義,在他們的身上幾乎不見蹤影。沒錯,他們當然也會這樣講,環境還是不好、工作辛勞、貸款壓力很大,云云,但他們的比較基準是前一輩的菁英,而說到底,即使不比從前,但菁英畢竟是菁英,站在金字塔頂尖,就算不想是自願拉下他人,腳底卻還是有那麼多人墊著。
讀人文社會學科出身、有點人道關懷或就算只是淺薄的同情心,那麼在學院裡,講到「菁英」,便總是帶點鄙夷或批判意味。因為知道那需要有多少先天條件才能促成。根正苗紅幾乎是必須,要有好的家境出身、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有絕對優勢去掌握主流價值觀中最令人稱羨的種種選擇,使得他們走進菁英階層持續把持著最多資源並排擠其他。所以在理想的面前,在平等與關懷底層的前提下,身為菁英彷彿,就少了點正當性與道德高度。可直到出了社會,沒了學院的保護傘,開始覺得現實像充滿野獸的叢林,體悟到沒有實力就遑論理想,於是,就不免總會有那種,巴不得正當性與道德高度能夠雙雙兌換成現金的時刻。所以說,跟這些菁英舊友相處的聚會,真像玩踩地雷,得步步為營,不只嘴上說的話要慎選,耳裡聽的話也要慎選;前者是怕暴露自我處境的難堪,後者是怕玻璃的內心碎了滿地。
不是世界上唯一僅有的魯蛇
一切只因為自己成為了「魯蛇」。不是什麼自謙自憐之語,而是真正的、客觀意義上的,社會方面的,經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全方位魯蛇。特別是在人生身分轉換的階段,將立而未立,更容易看見自己的落後與不及。這種時候就好感慨啊,當初高中升大學,賭什麼氣、耍什麼任性,選什麼自己想走的道路呢,人文科系在台灣就是注定落魄的吧。不,這條路不是不能走,但是要及早有覺悟、及早做準備呀,看看人家某某某、某某某,不是也過得挺不錯的嗎?終歸,得怪自己太大意、太沒危機意識,又太沒上進心,才會像現在這樣,只能持續寫著不知道有多少人閱讀的文字,領著一個字一兩塊錢的稿費,過著一點也稱不上寬裕的生活,連想著脫離現狀力爭上游都嫌奢侈。唉,別說聚會,光是逛逛社群網站、滑滑臉書IG,看見某些帳號動輒豐盛大餐或出國的照片,就足夠讓人厭氣。
不過當然不可能老朋友都是人生勝利組。身邊也多的是做著一份還過得去但沒什麼升遷機會的工作、勉勉強強過活的朋友,更有那些打工度日、寅吃卯糧、月底戶頭見光、存款水位節節下降(或者「存款」這東西根本沒有存在過?)的,讓人感到無比寬慰且親近的朋友。總是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算身為全方位魯蛇,卻不是世界上唯一僅有的一條魯蛇;不能在萬人之上,至少能與眾蛇同病相憐吧,遂下意識選擇那會讓自己好過一點、壓力沒那麼大的人際環境,學會忙裡偷閒、甘於平庸,偶爾一起抱怨政府抱怨環境抱怨老一輩不退休雖然抱怨對於現實毫無作用,或者偶爾就腦袋放空,追追漫畫連載與影集,跟風下載一些手機遊戲,說說笑笑講講幹話,吃點粗食喝點濁酒,舒緩平日辛勤工作的緊繃,為小確幸而歡喜,用修圖軟體把自己拍得美美的平添一些體面,縱使實際上只是過一天算一天……這當然不是罪過,不思及也頗為愜意,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可是一旦思及,卻又不免暗自驚慌——
難道,人生就只是這樣?
一眼就能望穿的人生
難道人生就只是這樣,工作與閒暇無止境的輪轉,周一的早晨期待周五,周日的晚上希望能跳過接下來的五天,而一切彷彿都進入可預測區間,再好或再壞、再開心或再難過,也就是那樣了,不會有太多驚喜與意外(對,人生這時期的「意外」通常只指會危及性命的那種災難),對什麼事都不需要期待。依稀記得小時候看某部漫畫的某段情節,提到「長大」,它說,那就像是小時候看著天花板的汙漬,本來覺得愈來愈近、愈來愈近,卻突然有一天發覺自己與汙漬的距離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想起另一句話,是電影《七月與安生》的台詞:一眼就能望穿的人生。
如果真的一眼就能望穿,那麼此後再活多或活少,似乎都沒什麼差別。
尤其,這對同性戀族群來說更是如此。不在主流社會想像的人生藍圖裡,進不了婚姻制度,或就算有了婚姻,也沒有生育的可能。該怎麼說呢,婚姻、成家,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負累枷鎖、或許造成很多繁瑣壓力,但他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些卻也是最容易能夠被當作人生目標的東西了。譬如,即使迷惘,但隨著結婚、隨著小孩出生、隨著小孩長大,人生就彷彿又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又可以有一點新的東西去追求、新的目標去達成。
屏住想示弱的念頭
還是得要有個寄託。問題的根源就是「寄託在哪裡」。眼前總是不盡理想的,但如果知道方向在哪裡,就彷彿還能把眼光投向未來、彷彿還能有動力持續前進。勵志書籍都是這樣說的: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但可怖的事實是,本來就不是人人內在都會發出那樣的聲音。能找到自己天職與志業的人(或者該說,相信自己有一份天職或志業的人)很少,能堅信一條道路勇往直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們才顯得那麼珍貴難得啊);絕大多數人都是迷惘的,都是裹足不前的,都是恐懼改變心底卻又不那麼甘於當下的,所以即使不情不願,但找不到內在的方向,至少還能照著外在社會給予的方向走,或即使現實條件「暫時」不允許,就放眼更久以後,說不定機會總有一天將出現。可至於,像是同性戀這種連走上社會主流價值觀鋪好的道路都毫無可能的族群呢?為了自己的心情著想,趁早斷念吧,想都不要想,愈想愈折磨自己。
那該怎麼辦呢?該怎麼辦,似乎,也只能不怎麼辦。慢慢學會少抱怨,屏住想示弱的念頭,別太快對凡事投注自己的喜好或厭惡,嚴禁過多的懊悔。漸漸懂得忍耐,忍耐心急,忍耐心慌,忍耐連續的失敗與自身的不完美,忍耐那些不順眼卻無法改變的事物,忍耐自己的無趣與平庸,忍耐生活的瑣碎與千篇一律。遇到不順遂的境況不輕易賭氣,碰到迷途歧路也不輕易回頭,不那麼隨便就想回到從前,不那麼隨便就思索太遠大的未來。魯蛇就魯蛇吧,落隊就落隊吧,為什麼一定凡事都要追求意義呢,何妨寬容自己也寬容他人,只要不作惡,活著本身也許可以不為其他事情而只是單純活著。
每每從踩地雷的聚會中倖存,我都這樣落魄想著。
聯合晚報2018/09/15
作者簡介
盛浩偉
一九八八年生,台灣大學日文系、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著有散文集《名為我之物》,合著有小說接龍《華麗島軼聞:鍵》、非虛構寫作《終戰那一天》等。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小說獎、時報文學獎等。
上一篇:【文友新作】歸來的人 — 李志薔
下一篇:【文友新作】縫 — 蔡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