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6 22:22:13阿盛

【特載】人際「騰雲駕霧」背後的雷電風雨 ─── 李偉鳳



是人們運用了社群網站來經營生活,還是社群網站入侵、綁架了生活?因此善用了零碎時間,抑或時間被切割得細碎?因此完整呈現自己並深入瞭解他人,還是所知更為片斷?

「連續三小時沒碰網路,不知道錯過哪些消息?」聚會結束後她急急打開臉書,數十則通知都來自同一張照片,有幾十個讚…。

「被打卡、標記就算了,居然放了一張我很醜的照片!」朋友的聚會相簿裡只有她歪嘴斜臉,她恨不得鑽進地洞……。

想要有人給個讚,討溫暖

手機、行動網路和社群網站,讓人們方便在任何情境發布現況。短文附上照片是常見的呈現方式,吃飯、做菜、散步、逛街、看展覽、開車……,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是社群網站舞臺劇的材料,整個生活也成了社群網站的幕後。

俐華出遊常用手機上傳風景照片,休憩時也拿出手機,看看剛剛發布的照片拿到幾個讚;幾周才用一次臉書的勃容,在臉書發表攝影作品後,同樣期待臉友的回應。

暨凌和冠暐張貼生活瑣事後,便三不五時看看有幾則留言和讚數。暨凌說:「剛加入臉書時,常不自覺地注意是否有新通知,看到有讚或回應才覺得比較安心。」後來她告訴自己,個人的生活紀錄應該著重對自身的意義。這樣一想,有沒有讚就變得次要,雖然還是有點在意,但不像以前一樣焦慮了。

冠暐提到,有陣子生活上沒有成就感,對臉書回應的期待更加強烈。純婷則說,對回應的期待讓自己七上八下,而她也知道張貼哪一類型的文章、照片會得到比較多讚。仔細想想,自己好像是在迎合臉書朋友的喜好……。

一較高下,愈看愈心慌

社群網站上常見散播小確幸,像是分享階段性成就、和親人伴侶的趣事、嫁娶生子抱孫或吃喝玩樂等等,這些小確幸在人們心中悄悄形成畫面,成為人們認識與形塑他人形象的管道之一,也產生了微妙的比較心理。

瀚中說,看到朋友分享階段性成就,自己會忍不住在心中較量,見面時雖有說有笑,內心情結卻未能平息。

被朋友在臉書上放了不好看照片的純婷,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總覺得朋友是為了展現個人美好的一面,故意拿她製造高下之差。

書函很習慣分享玩樂資訊,但有朋友認為她在炫耀,自我展演慾強得讓人不舒服。書函說她的初衷只是開心地與人分享,實在捉摸不到他人心理不適的真正原因。

已經出嫁的芳玫和父母少有見面與聯絡機會,她發現在臉書分享生活安定和樂的一面,能讓父母更瞭解也更放心,不過,回到職場上,有同事常常複述她的近況,說是「羨慕」她的生活,語氣卻酸酸的,讓她不知所措。

其實芳玫的生活當然也有困頓。她從自身經驗發現網站呈現有限,對於他人的網路形象,或許無需評斷,無需情緒反應過度,希望他人也是如此。但這個希望,怎麼向人提起?!

四面八方湧現的親友,隱私全無

剛開始,臉書朋友大多集中在某一生活圈,漸漸地,臉書成為重要的聯繫工具,為了方便,新朋友、老同學、家人、社團、同事等不同生活圈的人都加進來了…。只是,社群網站,有利有弊,讓人又愛又恨。

書函跟原本不熟識的朋友在彼此的塗鴉牆找到共同話題而更熱絡,多年知交卻因為從臉書認識了她的另外一面而漸漸疏離。不知不覺,書函也擔心起他人對她的觀感,也怕無意間傷到他人,貼文開始自我設限……。

俐華想發發牢騷就上臉書貼文抒發,陰鬱消沉的一面,使不熟的臉友認為她喜歡討拍拍、心理不健康,但現實中的她其實是個開心果。霖晏也有類似狀況,網路形象和實際相處給人的感受落差太大,曾有新朋友以為他給了假帳號。

在不同場合、不同人生階段所擔任的角色各異,為了省去形象落差造成的麻煩,霖晏一直盡量將臉書朋友限定在某一生活圈,新近認識的朋友若想加入,他會設法避開,或給對方e-mail、電話並直接說明日後相熟再加。

但即使如此,面對好朋友的伴侶在塗鴉牆留言中公開要求他加入臉友,他不得不接受邀請,心裡卻隱隱有著難言的不安和擔憂…。

冠暐希望長輩從他的臉書瞭解年輕人的世界和價值觀,當面講不出口的,就轉貼文章來表達;純婷在外地工作,父母加入臉書後更瞭解她的生活和想法,回到家多了話題,卻也代表父母涉入管控的程度更深了。

縱使臉書上的人際糾纏難解,但因為可以滿足獲取資訊和交流互動的需求,使得人們無法瀟灑離去;即便可針對每則訊息進行不同的隱私設定,或是另設朋友分類、刪除、封鎖,但若某甲某乙都是某丙的臉書朋友,有天某甲開心地和某乙提起某丙的臉書訊息,某乙說:「我什麼都沒看到呀…」

網路再便捷,仍欠缺真實的溫度

剛退休的春梅學習用Line之後跟兒女有了更多互動,感情變得更好;對她而言,社群工具打破空間差距進行交流,且對話不僅限於文字,還能傳送貼圖、影片、照片等,活潑、方便,是她愛用的原因。

暨伶會透過Line和伴侶溝通,她覺得吵架當下情緒較難控制,文字協助她釐清、表述更清楚;俐華也有類似想法,不過她的伴侶覺得文字殺傷力讓人難以負荷,當面溝通誤會較少,也可以用神情和擁抱化解衝突。

冠暐只要錯過一天臉書就很難加入朋友的話題;瀚中發現即使見面出遊,談話內容愈來愈局限在小小的螢幕中;沒有使用任何社群工具的明峰,近年看到朋友不時拿出手機,查閱是否有「已讀」、「讚」、留言等等社群網站通知,他覺得相處時間被社群工具瓜分、切割得更零碎了,朋友很少抬頭瀏覽身邊風景,包括人。

當爸爸的明峰為了避免個資外洩與詐騙而沒有使用社群工具。看到女兒盯著臉書患得患失,他總覺得網路上的安慰、祝福或是讚有些虛浮,無須太過介意;他也認為方便性使得資訊過載,希望女兒先思考需要涉獵或告知哪一類訊息,不需事事上傳、分享;最希望的是,女兒別忘了身旁的他。

勃容提到,有些朋友不使用社群工具,他們並不是沒有人際交流的需求,而是希望全然擁有真實世界中的連結,有溫度的關注。

各種不同的聲音和褒貶,在在反應出,社群工具怎麼用,似乎還有很多地方得學習拿捏,重新思考、修正。



某鳳 2014-10-07 21:35:02

幾個名字是湊巧嗎?

還好沒被訪到....XD

1007 2014-10-07 12:03:35


看到名字覺得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