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6 01:02:20阿盛

【三少四壯集】再來夢中逢 ─ 阿盛

    



 

    進入工商時代之前,臺灣人沿襲漢族舊俗,特別注重親長死後的禮儀。承平時期,喪事一切依照古風,勿論大家小戶,都得謹慎從事,不敢漏失規矩。

 

    辦喪事,貧富差別唯在於排場。所謂排場,指的是停靈﹝暫厝﹞時日、佛道誦經次數、公弔﹝公祭﹞人數、棺木大小材質、出山﹝葬禮﹞送行陣勢……等。族繁業大者,往往殯殮期長達數月數年;普通人家則數日,很少超過數周。公弔,展現亡者生前勢力人脈。棺木,非楠即檜,鮮有例外,油漆以紅為主色,繪彩飾。

 

    出山,本義乃扛棺上山,就是出殯。出殯是「最後一程」,人們看著,免不了評論亡者在世功過、何善何惡,那才是真正的蓋棺論定。眾人耳目難遮,公道自在人心。嘗聞諸多耆老言,臺南府城人連城璧,乃連雅堂之胞兄,清光緒十八年考中秀才,善作詩,濟益族親甚多,一九五八年卒,壽八十六,出殯時,知其晚年悲憤者多有代為不平之語,蓋公論嘆其仁厚篤行而至於貧病交迫求助無門也。

 

    說一故事。約三十年前,「大家樂」賭風狂飆時期。鄉間,按古例,人將斷氣須「搬鋪」,忌諱死於寢室,乃移到正廳。某地某人,賭徒,其父搬鋪一日猶呼息未停,某人急於償還「麻燈債」,難耐,夜既深,將冥紙浸水層層覆蓋﹝以下作者刻意自刪百餘字﹞,出殯後甫半年,賭光繼承的遺產,旋自殺。或曰:此則秘密,何以人知?噫,天知地知家屬亦知,天地不言,人有口舌。麻燈債,重利預借,講定借者之父祖死後必償也。麻燈,喪家例懸於門上示眾。

 

    麻燈掛上,已出嫁的女兒,於禮必得立即返娘家,離門數十步跪下,哭號膝行而入,謂之哭路頭。婦女之哭也,通常聲達屋外,老代立下之約,亡者之妻女既應大聲哭亦須念詞,表示痛心、孝心,稱為哭念。這哭念,歷史悠久了,漢朝那個「白髮狂夫」的妻,推理,肯定不是起頭者。她是如此哭念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此「公」乃指稱丈夫,同臺灣語「翁」。無通勿。那哭念譯成白話約是如此:我翁哦,明明叫你莫過河;我翁哦,偏偏你想渡過河;如今看到你淹死,啊啊啊;怨嗟苦命無奈何,我翁哦。

 

    出殯時不哭念,唱挽歌之習俗沒流傳下來。也是漢朝,當時有一首平民挽歌留下來了: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鬼伯就是鬼卒。面對他,賢愚富貧都沒辦法稍稍踟躕,但,街友與作家或許會例外,臺俗,形容人之極窮,常曰散到鬼亦毋欲掠去。哎,哀,唉。

 

    至於今日流行之代哭,其實無妨。「孝女白琴」能夠無悲而哭成那樣,極不容易焉;且,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計較什麼,誰哭不都一樣?

 

    今昔一樣,大出殯都熱鬧好看。曾於首都基隆河流域見到一次大出殯,壯觀。西樂隊五、儀隊五、鼓吹隊五、西天取經隊三、貨車三十餘、轎車三十餘、挽聯無法計,估量行列頭尾至少兩公里。料是花費甚多,也等於「造福」不少人。

 

    其中一挽聯,常見,蓋通用也,然製作較特殊,左右各六尺長、一尺寬,黃綢緞鑲黑布邊,隸書,筆力渾厚非等閒。聯曰:此去已無身後累、再來除是夢中逢。

 

─中時人間副刊20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