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友人 F寫媚兒來,說,鎮上一家晚上才做生意的賣炸饅頭小店,經美食節目報導後火紅得不得了,原本生意就不錯,現在人氣更旺,營業時間還沒到,已經有人排隊等著了,而且大約得排上一個小時才買得到。 F的文字躺得平平的,彷彿只是順口說一件地方事,或是無聊找一件事來寫寫信;然而開信劈頭的一句「妳知不知道!」明明就是發現新鮮好玩事急著爆料嘛。 F是高二暑假才搬來鎮內的,他老說與我是同鄉人,而我總故意在他的話尾巴加一句「你是後來才搬來的」,彷彿如此才能強調自己是「資深原住民」,才能保有自己與小鎮 16年的私密時光。高中畢業離鄉後,南北往返總是行色匆匆,小鎮與我漸漸生份了。在經過追逐所謂成功人生的年歲之後,偶而返鄉小住,這個無名山勝景,甚至是年節不得不回來一趟的小輩們口中「無聊」的小鎮,卻讓我心中有份從容淡定;鄉情是切割不斷的,然而歲月終究在我疏於回眸間將小鎮捏塑得陌生了。留守在家鄉的 F替代了我三十年的眼晴,現在,小鎮是他的了,經由他,我成了時光隧道的掇補者。 不過,說炸饅頭是新玩意,那我這資深鎮民可有話說了。炸饅頭,有什麼稀奇呢,我小學就會跟阿公討一枚五毛錢銅板,自個兒咚咚咚地跑到市場口那家賣杏仁茶、米漿、炸油條的小店買炸饅頭吃了。為了解嘴饞,我總是想方設法的磨蹭到很晚還在寫功課,一副挑燈夜讀的用功狀,家裡的大人哪不知道我在打什麼主意,但總任由我高興地要了錢,蹦蹦跳跳的買宵夜去。只有父親偶而會訓我,說是那鍋油一天下來不知炸了幾回油條了,黑不溜丟的也不換,對我愛吃炸饅頭感到不能理解,還說:「憨人,早上賣不完的饅頭晚上才用油炸來賣,知否?」 炸饅頭店老闆認識我,有時讓我拿長筷幫忙饅頭翻身,我總是等不及一面炸酥再翻面,就在大油鍋撥弄饅頭像放小紙船在圳溝玩一般。母親也曾在家中炸給我吃,但一般家庭不會為了炸一個饅頭倒上滿鍋油,而且家用的大豆沙拉油和營業用的棕櫚油相較,就是少了那股鑊氣。誘人的油酥香脆麵皮,裡頭熱呼呼的白饅頭咀嚼出淡淡的清甜,我甘願做憨人呀,就愛這一味。 第一次上川菜館,看店家端出一盤炸得酥黃的麵點,那時不識銀絲卷,還直呼「啊,是炸饅頭耶!」而被友人訕笑。憑心而論,炸饅頭雖是美好的家鄉記憶,但終究及不上層層手工刷了板油的銀絲卷好吃,對美食品味愈來愈嘴刁的現今,怎麼流行起古早味了?留心注意之後發現似乎是最近吹起的復古風,各地老字號小攤佔據美食報導版面,講究創意美食趨勢下,每家的加料版各有勝出。 F說鎮上的那家夯店,饅頭聲稱與都市的麵包名店一樣,是天然酵母製作,口感綿細度不同於一般所謂的饅頭,而且是包了像是起司、紅豆、抹茶等等口味餡料再炸,附加價值當然就高囉。 F問我最近可有返鄉打算,他可以先去排隊買來讓我嚐嚐。 我想了想,謝謝他的好意。我說,就讓我保留炸饅頭單純的記憶罷。
|
謝謝義工同學費心!
敢情是特地買來拍照?
哇,還是親自下鍋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