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8 05:06:44阿盛

【特輯】2012第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決審委員致詞

 

 

 

 

 

 

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 季季
散文獎、小品文獎決審委員 阿盛
新詩獎決審委員 曾珍珍

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 季季

作家季季認為「小說創作的題材無所不容」,從今年作品便可窺知一二,並特別指出因參賽者皆為中華民國國籍,作者同在台灣長大,對於這塊土地的了解,也隨成長經驗累積,並轉為文學創作的土壤,因此作品都帶有「鮮明的台灣意象」,這亦是林榮三文學獎最大特色。

她直言擔任評審是高難度的工作,必須是「偏見與偏愛的融合,也是融合互相的拉鋸,評審常是在拉鋸與妥協的過程中選出首獎。」季季也點出本屆短篇小說首獎與二獎作品都是訴說海洋的故事,不論是講述以澎湖為場景的首獎作品,或是以身在南洋的老兵為主角的二獎作品,皆是環繞海洋意象開展,這些作品帶有強烈的台灣本土特色。季季認為:「文學是一種緩慢形塑的過程,也是因為這種緩慢形塑,每個人的構想與意念也不斷地改變。」她指出去年短篇小說獎首獎得主本身為劇作家,而本屆首獎得主則就讀於北藝大電影創作所,在創作者專業愈來愈多元的影響之下,作品可讀性與精采度自然相對提高。(記者楊媛婷)

新詩獎決審委員 曾珍珍

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新詩決審曾珍珍首先引用了美國女詩人狄金森的名句,「我居住在無限可能之中」( I dwell in Possibility)開場,她認為這句詩最能恰當定義詩的本質。她也借用由班雅明所蒐藏的保羅.克利畫作〈新天使〉之名,素描出她心中看待詩人的形象:「詩人是新天使,當一個時代急劇變動,過去如同廢墟,他們能站在廢墟往前看。」當世人盲目惶然,唯有詩人是「內在靈光的聖徒」,他們正如狄金森的詩般居住在無限可能之中,「幫助我們看見未來」。

曾珍珍也表示:「此次五首反應台灣現代詩壇多樣性的得獎詩作,是決審委員們經過討論,甚至辯論,所得出的結果,也是毫無疑議的共識。」這些得獎作品,「有操作得比中國詩人更好的漢語書寫,有融合台語、原住民語的嘗試,既關心土地,也包含細膩的感情。」題材從現實穿透到超現實,語言呈現多元的雜揉,所以她可以肯定地說:「詩,是台灣的希望。」(記者孫梓評)

散文獎、小品文獎決審委員 阿盛

作家阿盛表示今年作品程度優秀整齊,當時為選出作品花費許多時間,常常同一篇作品重複閱讀好幾次,更指出今年散文的書寫跟往年有很大不同,就如另一位決審劉克襄所言:「新式散文開始出現。」對於評選標準則自承:「評審也是閱讀者,確實有其主觀,其主觀未必能夠被排除,但這些主觀也是建立在許多客觀上面。」

阿盛也提到決審會議時主席小野指出:本屆初、複審對於參賽作品精挑細選,因此能進入決審的作品都已相當傑出,也因本屆作品高水準的表現,經評審討論,主辦單位同意散文獎增列一名佳作。

阿盛認為目前台灣最盛大的文學獎頒獎典禮,莫過於林榮三文學獎頒獎現場。而今年邁入第八屆的林榮三文學獎,也「進入一種歷史的累積」,並略為感慨地表示台灣目前這樣按部就班、從初、複、決審嚴謹進行的文學獎比賽,也只剩下林榮三文學獎。(記者楊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