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22:01:24阿盛

【特載】2011年散文回顧 ─ 張瑞芬

●關於青春,以及青春不再-2011年散文回顧 

 

初冬時節的週日清晨,天空帶著幾分猶豫,彷彿不確定今天要放晴或下雨一般,還惘惘的發著呆。我迅疾如風一身捷安特裝備,頭也不回掃過環中路、筏子溪,遠遠把高鐵烏日站、成功嶺甩在後面,直奔大肚山望高寮而去。總要在這樣空氣幾乎漲破胸腔的疼痛中,才開始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意志的軟弱,尤其是中台路神學院那段近乎垂直上升的長陡坡,耳邊竟聽到老鳥車手呼嘯而過的一句:「少年ㄟ,加油喔!」

 

只因為罩頭罩臉,竟被稱為「少年ㄟ」!我一邊喘,一邊腦子裡都還是昨天看的尉天驄散文新作《回首我們的時代》,以及按捺不住去床底下找出來的子于《迷茫-矬巴列傳》。

 

子于《迷茫-矬巴列傳》寫的是中年大叔旅途巧遇妙齡女子同車,引發了一段我中學時完全看不懂的曖昧心情。當時這連載小說逐期登在《幼獅文藝》,簡潔的句子和懸疑的情節,把我整個迷住了,苦苦看了數月結尾什麼也沒發生就完了。好不容易迷茫了三十年,終於老到可以懂老男人的地步時,子于這名字早就沒人記得,而這書大概只剩我還有一本了。不只子于,高陽、何欣、無名氏(卜乃夫)、臺靜農、俞大綱、姚一葦、王夢鷗、葉笛、梅新、唐文標、逯耀東、楚戈、大荒都是久不復見的名字。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結集了近年在《印刻文學生活誌》專欄寫故舊師友的長文,匯成一部六0、七0年代文壇史話,不僅成了2011年底散文壓軸,內容的蘊藉深厚也十分耐讀。作者不但撿選性情最真的來寫,也絲毫不避忌他們如今地位的邊緣(甚或故去多年的人情寥落)。《回首我們的時代》像聊齋版「今夜雪深幾許」,是秋墳鬼唱詩,也是厭作人間語,對照台灣新文學史典律裡閃閃發亮的名字,我看著不禁發怵起來。

 

尉天驄在〈獨立蒼茫唱輓歌-說高陽〉中,藉高陽歷史小說道出寫作《回首我們的時代》的初衷。所謂歷史,往往都是在瑣碎裡呈現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匯合起來卻是歷史的主流」,一些平常而平凡的小事,格外見出人的真性情(例如唐文標的廣東笑,逯耀東的拍桌吼,可有多傳神!)。在〈百年冰雪身猶在-記臺靜先生〉裡,尉天驄也藉臺靜農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書道和為文一樣,「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耳」。這話讓我一路想到望高寮觀景台,還兀自澎湃,沒能止息。

 

說到瑣碎與邊緣,今年周志文的《家族合照》大概算是箇中之尤。初看此書,選材之冷僻令人有些傻眼。作為周志文「回憶三部曲」的終卷,在童年往事(《同學少年》)、學界際遇(《記憶之塔》)後,再來追溯生命更原初的破碎真相,戰亂來台,無枝可依,宜蘭後山偏僻小鎮上姊姊妹妹、母親、姊夫與眷村老兵潦倒的一生。在周志文筆下,那個灰慘慘的世界永遠滴著水,發著霉,粗礪的物質,貧薄的親情,到頭來沒有一個人不是悲劇以終的(簡直政治不正確,民國百年哩!)。相較之下,尉天驄還是小資一點(雜誌快倒了永遠有姑母/姑丈可找),《家族合照》比較讓我想起梵谷的早期畫作「食薯者」,五燭光電燈泡之下,鶉衣百結,無奈平凡之家。人生的破碎衝突,以及拔高了來看的和諧之美,使得這黑白懷舊,分外曖曖含光。正像二十年後看林文月再版她盛年時溫潤如玉的散文集《交談》,新版序言中描述在自家附近散步迷路的過程,格外令人喟嘆。文字的世界似真而假,似假而真,那些紛繁的事物表象,難道不是平日障蔽了我們耳目的因由嗎?

 

一個嫻熟技藝的文學人,一旦放空寫起智障的語言,他/她不是呆了就是更聰明了。在書市看見周芬伶最新散文集《雜種》,儘管幾乎都在報紙專欄讀了,細品之後仍然驚心。以背景訓練而言,周芬伶大概是最應走向林文月卻最終與之反向的典型。林文月《交談》中有一篇〈臉〉,拿來和周芬伶《雜種》中〈不要瞪我〉、〈臉的他人〉比並,特有意思。林文月在川流不息的車陣中見到一張美麗女童的臉,慨嘆時光變動不居,難以恆久。周芬伶反之,她殘忍的訴說母輩老醜變形之可厭可怕,「事實的真相永遠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在《雜種》系列短文裡,周芬伶前半叨叨絮絮說著外貌與內心的對應,高鼻男、塌鼻狗、女版彼得潘種種怪咖故事,後半是網路浮沉,真假莫辨的一段迷惘戀情。種種荒唐事荒唐人,用搗得碎散的語言糊弄起來,似乎刻意放空語言至故障的地步,然而裡面卻埋著閃光碎鑽子。異常往往才是正常,正如尼采說正常人的內心必須存有騷動(chaos,同時也是混亂)。「我們身上住著一個異己,它跟真我一樣強大,有時會遮蓋一切」。我看著這句話,在誠品裡戰慄起來,冷氣實在太強,這本《雜種》簡直該和胡淑雯最近的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擺一起賣,怪異到極致,但真是好!

 

看周芬伶《雜種》,令我想到今年另一本不俗的散文集《室內靜物.窗外風景》裡說的:「藝術家的工作其實就是反問自己的生命狀態」。這位出第一本書的年輕作者是尉任之,美術系出身,巴黎習電影,出入藝術音樂評論之間,舉重若輕,根柢深厚。吳明益盛讚《室內靜物.窗外風景》具有獨特的知性魅力與文字厚度,鄭樹森則笑稱其十分不「肚臍眼」,而過於「大哉問」。的確,此書知識門檻高到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唸書時八成漏讀了西洋藝術史。舉凡馬勒的五號交響曲、先拉斐爾主義的油畫、舒曼的克萊斯勒變奏曲、羅丹和克林姆特的雕塑、鋼琴家朱曉玫的郭德堡變奏曲,甚或安迪沃荷、貝洛奇奧、貝托魯奇,他事事關心。我倒是獨鍾伯格曼和孟克那段,瑞典導演、挪威畫家,同樣來自冬夏光照兩極的北歐。一個神經質的世界,專擅吶喊與絕望,光明表象與陰暗心靈的撕扯。這也太累人了點!但我喜歡他「舉世皆瘋賈伯斯,我獨獨對科技文明抱持絕望的態度」,無疑又是個classical年輕老靈魂。

 

喜歡普魯斯特、湯瑪斯曼或尤里西斯的,劉森堯評論集《非觀點文集》提供的是另一種洗鍊文筆與西洋文學的視野。此外,今年度大陸作家韓少功《韓少功隨筆集》與閻連科《發現小說》、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都是紮實文筆與深度觀察的完美結合。同是硬底子,論年紀都有那麼一點了,在老時代與新風氣間擺盪,展現特殊無齡感的,又有唐諾《世間的名字》這本枕頭書。

 

我始終相信卡夫卡說的,「在床上,一個人可以獲得最成熟的思想,而非睡眠」。近來頗受大陸青睞的唐諾,《世間的名字》在台灣沒見到太多迴響頗令我意外。這書最適合放在枕畔每日一篇培養睡意,分明散文手筆,卻展現一種癖好辯證的百科全書體(篇幅簡直是論文),絮絮叨叨,自說自話,拉麵師傅、編輯、小說家、主播、騙子,東拉西扯,逸趣橫生。胡蘭成曾讚美朱天心「世上最美的是聰明」,看來這話也適用於唐諾。這種文體,偏生又是學不來,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只可遠觀,不可企及也。

 

正如《室內靜物.窗外風景》裡說的:平凡的風景,因為人的凝視,而有了不同的意義。纏鬥多年的胡張之學,看樣子沒完沒了,還得加打延長賽。蘇偉貞今年結集張愛玲書信及相關研究而成《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而薛仁明編胡蘭成書信集《意有未盡》、《天下事,猶未晚》以見胡之至交真情,並順便以「仿胡體」散文乘勝追擊,橫跨兩岸談孔門之學,而有《論語隨喜》一書。從陳光標炫富到大陸讀書人的臉,薛仁明以專欄雜文詮解古人言行,難得不油滑不板滯,並且多舉時事與之對應,算是古事今說的進化版,光是見他說「台灣教育太有制度,毫無情性」,就是個明白人!

 

今年的散文文壇,似乎名家缺席,各自養精蓄銳中。尉天驄不算的話,蔣勳與劉大任堪稱資深組唯二代表。蔣勳繼美學三書後,《此生-肉身覺醒》改走宗教風,在一場心肌梗塞的急症後,頓悟了肉身的極限。蔣勳從中西文明與宗教的角度看人體美學,埃及人凝視死亡,希臘人凝視青春,而中國的佛教裡本生故事割肉餵鷹、捨身飼虎,較之更勝一籌。劉大任《閱世如看花》是《壹週刊》散文專欄的最後結集,在山水與人情之間,一點點陳映真,一點點保釣,一點點初老心境、園林遊賞與政治叩問,筆力絲毫未減當年,只是相同型態畢竟寫了太久,讀者或作者都有些乏了。

 

要說今年散文的新實驗,林文義《遺事八帖》與陳列《躊躇之歌》不約而同以「大散文」的方式回首前塵,巨大的篇幅預示了不凡的構思與雄圖。這交情甚好的兩人,堪稱文壇絕代雙驕,只可惜林文義細數文壇四十年如期竣工,陳列回顧七0年代冤獄竟不小心躊躇到明年去。在林文義筆下,施明德和陳水扁早已下檔,同志都成了陌路,一切都幻滅了,只有文學初心不減。《遺事八帖》的文字呈現一種沈澱後的水天澄明,讀之令人心靜;陳列《躊躇之歌》則悠遠綿密,如牛嚼草,那眼神分明悲憫著人世,即使自己也不能避免命運的網羅。就陳列已在《印刻》發表的《躊躇之歌》部分篇章來看,這應是一本可以期待的佳作。

 

家族史在今年的散文裡,出現經典款與變形版的巨大參照。廖玉蕙《後來》在照護母親傷病之際領略冷暖人情,兩代差異造成無法跨越的隔閡,孝親主題與傷逝情調都是傳統款式,難得的是真心至情,感人至深。與之相較,李黎《昨日之河》未免有些失手。渡海來台的故事重複已多,李黎追憶的往事又著墨於她的身世之謎,養她一生的父母親,原是舅父舅母。《昨日之河》沒能再轉出另一層意涵,主題顯得弱(類似看完齊邦媛《巨流河》後再看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的感覺,就只是可惜了啊!)。

 

相對於前輩「為長者諱」,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算是天翻地覆鬧了個底朝天。兩位大概可以榮膺全世界我最不想交換父母排行榜冠亞軍。俊男美女背後的世界,殘破不堪,《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文字乾淨犀利,攤開家庭的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的確是要有割股剜肉的堅決意志。《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多了女性的婉轉情意,以仰望的姿態想像並尋找父親,作為多年前《逆旅》一書的續集,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續寫了父親的後半生與父女命運的連結,並以女兒的誕生作為與人生和解的結局,文字細膩優容,倍勝以往。北投溫泉,霧氣蒸騰,這逝水般的空間,淬練過的黑暗核心,埋藏著如何堅強的意志!

 

同志愛人,異采華年,也是今年度散文的主軸。鯨向海《銀河系焊接工人》與羅毓嘉《樂園輿圖》無疑是其中雙絕。二人都從新詩跨界到散文來,鯨向海年歲稍長,多了幾分職涯的內斂,三十四歲的輕熟男,筆下有露天溫泉裡的大肚男,惆悵自己不像唐澤壽明的男醫師,雅痞姿態依然。羅毓嘉青春無敵,戲謔、耍賤、自嘲,充滿東區少年的現代物質感,五色令人目盲,世紀末煙火絢爛,文字鮮甜到掐得出水來。

 

年輕人哈韓哈日,石曉楓《無窮花開》與曾郁雯《和風旅人》倒是今年跳脫傳統遊記的可看之作。《無窮花開》是一位女教授的首爾半年記(好里加在沒有寫成林文月《京都一年》),入境問俗,從喝酒、遊賞、購物、燙髮看韓國的民族性,寫得自在從容,逍遙適性,文筆無奇,但見淡雅素心。曾郁雯《和風旅人》是上一本《京都之心》的姊妹作,放慢了速度,更見北國春意,情致悠遠。原是知心人相伴的異國之旅,寫到〈三支酒瓶〉王孝廉出現時,福岡的居酒屋裡,老友相見,驀然深夜一支燈,十二月十九日夜,連爐火都熱烈燃燒了起來。

 

這種中年韻致,淡淡閒愁,鄭麗卿《只要離開就好》、宇文正《丁香一樣的顏色》、陳玉慧《巴黎踢踏透》、張讓《一天零一天》都是典型,電腦桌前的家庭主婦幻想逃到遠方去,應酬中體會「氣色很好,就是說你現在不好看了」,不學術也不故作高深,更添煙火人間味。李長聲《四方山閒話》、馮傑《泥花散帖》、雷驤《浮日掠影》、郭強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隱地《一日神》,也都是短打的類型。隱地嘆世道不古,知音寥落,郭強生筆下漸有滄桑心境,中年憂患,雷驤候車時感受背後川流不息的風聲,北投老街見舊日老藝妲落寞一瞥。熱在心頭,冷在筆下,都是憫人體物的一點念想。李長聲雜糅中日文化,天南地北侃大山,深得小品隨筆逸趣;來自大陸農村的馮傑,詩畫文三位一體,瓜果綿瓞,充滿鄉土野趣,也照見了一個口語活潑,光燦燦的人世。

 

今年度呂政達《孤寂星球.熱鬧人間》集多年得獎作成書,滾滾紅塵,荒莽人間,可謂認真悲傷之書。薛好薰是阿盛寫作班的金牌種籽,《海田父女》雖是處女航,竟是好身手。潛水海域,深耕夢田,文筆悠遠迴盪,感性獨具,與廖鴻基《漏網新魚》海平面上的漁人視野恰好成為一組對照。《漏網新魚》是廖鴻基早年的舊作存底,海角離別,鯨豚飛躍、黃昏市仔、檳榔阿嬤,無不入鏡。簡直想幫他配上陳盈潔的聲口了,人講這人生海海海海路好行,不通回頭望,望著會茫。

 

吳祥輝《陪你走中國》作為父子三部曲首篇,或者可以開發出台灣腳逛大陸的新型態。親子系列另有楊照《我想遇見妳的人生》、鄭明娳《這是我愛你的方式》,面對嬌女愛兒,俯首甘作孺子牛,和讀者能產生多少互動,則有待觀察。陳育虹《2010/陳育虹》把日記作了詩集來寫,格外個性風,鍾怡雯和許達然出版散文舊作精選集,也值得識者品味收藏。

 

散文新人於2011年,最稱出頭露臉。《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先在年初打了個頭陣,以當仁不讓之姿,七年級編選七年級,挑釁傳統意味濃厚。九月中旬台灣文學館打鐵趁熱,再主辦「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延續話題。但這齣老少攻防戰,準星沒能對上,顯得實問虛答,換來雜誌主編一頓調侃不說,徒顯新世代抓耳撓腮的嫩咖樣子。平心而論,小說還看不出後勁,散文新詩七年級倒都是有模有樣了,只錯在「默默泅」的時間應該再長一點。要寫作的人,除了虛構的理直氣壯,還應保留半途從生產線履帶逃逸而去的自由。這些青春勃發的早起鳥,只知道出名要趁早,不如看看劉大任《閱世如看花》中,商禽當年指點劉大任的三「點」不露:「耐心一點,等久一點,再冷一點」。

 

耐心一點,等久一點,再冷一點。周芬伶是這麼說的,一點都不急,對寫作真的很重要。真正的生活是,作自己能做也最愛做的事,少量的社交,適量的愛情與工作,大量的付出。

 

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此刻日頭熱辣辣高掛天上,騎著競速車準備俯衝下山的我,見對向還有一整排貼著路邊埋頭努力上坡的。上坡雖然辛苦,下坡可是要命,我全神貫注屏氣凝神,關於青春,以及青春不再,把一句想說的真心話吞到了肚子裡。

 

「少年ㄟ,加油喔!」

 

──聯合文學326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