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00:46:23阿盛

第七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紀錄

時間:2011年10月20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王浩威、阿盛、季季、陳義芝、廖玉蕙(按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楊媛婷

第七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七百九十六篇來稿,由王盛弘、凌性傑、徐國能、鄭栗兒、劉梓潔、蔡逸君、鍾文音、羅珊珊八位初審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六十六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宇文正、柯裕棻、吳鈞堯三人選出二十八篇作品進入決審。

五位評審委員公推廖玉蕙為會議主席,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廖玉蕙:本屆小品文參賽作品素質整齊、題材多元,文章篇幅雖短,但飽和度十足。

陳義芝:也許因為高額獎金的吸引,投稿作品非常傑出。運用短鏡頭呈現人生片段,文章雖短卻具有結構性,文字或淡雅、或精緻,讀來可喜。

季季:這次作品題材已經跨出台灣,表現出優秀的文字駕馭能力,評審看稿時,雖需花費更多時間,但能刺激評審的思考,收益良多。

王浩威:題材和形式都具多樣性,但仍然有再發展的空間。這次參賽作品水平很高,卻無令人驚豔之作。當然,如此要求文學獎作品有其困難性,但仍期待亮眼的創作出現。

阿盛:整體而言,這次做為一個閱讀者相當過癮。出現很多新手法,或運用新的抒情方式,跳脫過往的老套,對讀者有啟發性,書寫者開發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評審委員決議首輪投票,每人圈選十篇,結果為:

四票作品

〈在值班室〉(季季、阿盛、陳義芝、廖玉蕙)

三票作品

〈死胖子〉(王浩威、季季、廖玉蕙)

〈章回故事〉(季季、阿盛、陳義芝)

〈獨立年代〉(王浩威、季季、阿盛)

〈手指旅程〉(季季、阿盛、廖玉蕙)

〈J〉(王浩威、陳義芝、廖玉蕙)

〈親愛的小孩〉(季季、陳義芝、廖玉蕙)

〈Star〉(王浩威、陳義芝、廖玉蕙)

〈倪瓚的樹文徵明的樹〉(王浩威、陳義芝、廖玉蕙)

二票作品

〈我的媽媽〉(季季、阿盛)

〈識字〉(阿盛、陳義芝)

〈打穀調〉(陳義芝、廖玉蕙)

〈家庭風景〉(王浩威、廖玉蕙)

〈沙士與假牙〉(阿盛、廖玉蕙)

〈乞〉(季季、陳義芝)

〈仰泳〉(季季、陳義芝)

〈教阿嬤寫字〉(季季、阿盛)

一票作品

〈來福〉(阿盛)

〈都古的香水〉(王浩威)

〈頭朝下〉(陳義芝)

〈食夢魚狂想曲〉(王浩威)

〈理想的收納〉(王浩威)

〈機車、落花、狗〉(廖玉蕙)

〈玉蘭花開時〉(阿盛)

〈剪報〉(王浩威)

○票作品

〈情書〉、〈雨國寄居〉、〈換鎖〉

○票作品不列入討論,且因一票作品未獲其他評審支持,原票選評審皆放棄,接著,針對二票作品討論優缺點。

二票作品

〈我的媽媽〉

季季:此篇和〈都古的香水〉同樣是原住民題材,但這篇以阿美族小女孩語氣說話,道出阿美族母親的特性,文字相當流暢。

阿盛:本文除了趣味性,內涵更包含原住民的文化底蘊,若只有純粹的趣味,並不那麼突出,但是這篇作品卻能帶出阿美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使人耳目一新。

陳義芝:形式新奇確實會討好評審,但這篇文章卻不夠沉穩。

〈識字〉

陳義芝:很多老一輩的女性就像文中的母親,不識字但會背《心經》;上一代的父親在身分證上註記「識字」,也有時代真實性,這篇文章反映人生,引人思索,相當動人。

阿盛:文中父親的學歷部分,是我們這世代跟上世代的共同記憶,長輩對於是否「識字」的在乎程度是超乎想像的,內容以小品來說相當飽滿。

〈打穀調〉

陳義芝:這篇寫法與他篇不同,較具創作意識,小品文不僅是人生短短的切片。這篇以觀舞化解自己的哀傷,詮釋藝術與人生的哲學思維,已經提升到超越現實的境地。

廖玉蕙:作者應該是一個相當程度的寫手,題材特別,內容情景交融,文字優美,使用對照手法,透過觀舞療癒自己。

王浩威:了解〈打穀調〉運用的佛朗明哥典故後,我決定改投〈打穀調〉一票。

(此篇獲三票支持。)

〈家庭風景〉

王浩威:這篇帶出典型父親沉默固執的形象,文學性較高,並在短篇幅內呈現出厚度。文中運用的針孔成像是最古老的攝影方式,需要長時間才能呈現影像,藉由這樣的情境,表現出家庭的矛盾。

廖玉蕙:小品文應要有冥想的空間,不該直白地表示,本文便留下很多可以想像思考的餘地,賦予攝影新的意義。

季季:小說或是散文、小品文,都該重視敘述邏輯,這篇敘述邏輯不足,時間點不明確,敘述觀點亦嫌混亂。

阿盛:這篇作品前面做實體意象的相機,後面則是攝影所呈現的家庭,轉換寫實與寫意之間缺乏密切的連結。

〈沙士與假牙〉

阿盛:典型溫暖小品,帶著點對長輩的懷念與溫情,四平八穩但不夠傑出。

廖玉蕙:我可以放棄這篇,因為這篇缺乏小品文該有的餘韻。

陳義芝:文中有些語彙非常奇怪,文句運用也有待加強,像是「端詳」變成「詳端」。

(評審決定放棄此篇。)

〈乞〉

陳義芝:這個創作者相當有企圖,寫出特別的景、特別的人與特別的用意。乞討通常是可憐墮落的象徵,但文中的年輕人運用乞討做策略抗議的手段。小品文該有人生風景、人生視野的呈現,本篇雖短,讀後卻讓人恍然大悟。

季季:文章的懸疑性讓人充滿閱讀樂趣,作者文筆相當好,層次也非常清楚。

王浩威:這篇文章缺乏更深入的探討,僅僅描述單一現象,無法引人深思。

廖玉蕙:也許是字數限制,讀後缺乏飽足感,便匆匆結束。

〈Star〉

王浩威:作者架構小小的情景,卻帶出很大的張力。

廖玉蕙:這是一篇帶著趣味性的極短篇。層次分明,雖然刻意,但內容完整,相當詼諧。

陳義芝:雖也覺得這篇文章造作刻意,但聽了兩位評審的理由後,我也決定支持。

(此篇獲三票支持。)

〈仰泳〉

季季:我給這篇分數相當高,除了題材特殊,從游泳角度切入、詮釋生活,表達出年輕人對社會的新思考。

陳義芝:這篇寫得相當凝聚、細膩,從仰泳帶出閱讀趣味。

廖玉蕙:但我難以被作者說服,無法將文中所提魚的死亡跟文章裡仰泳的隱喻做更有效的結合。

王浩威:此文流於簡單,將魚的死亡跟仰泳結合,缺乏合理鋪陳。

〈倪瓚的樹文徵明的樹〉

王浩威:藉由倪瓚、文徵明的處境,比喻自己身處異鄉的漂泊,輕描淡寫地講述濃郁的感情。

陳義芝:藉著畫的意涵表達漂泊懷鄉之意,這樣的思念具象在圖畫中,筆法細膩又有想像力,表現不俗。

廖玉蕙:這篇看似文氣卻不顯雕琢,我決定投它一票。

(此篇獲三票支持。)

〈教阿嬤寫字〉

阿盛:這次有兩篇主題皆是關於「識字」,相較之下,我更支持〈識字〉,我放棄此篇。

三票作品

〈死胖子〉

陳義芝:這篇情節連結有點急促,語境不夠完整,讀者無法清楚語氣是對誰訴說,內容的安排也在意料當中。

廖玉蕙:將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關係比喻成冰山不停地融解,文章層次鮮明。

阿盛:文章稍嫌制度化與老套。

季季:這篇文字實在有點粗糙。

(評審決定放棄此篇。)

〈章回故事〉

陳義芝:這篇主題為描寫「病例摘要」,與過往看過的醫院主題文章不同,相當清新。病歷摘要由不同醫生接力寫出,描述文件透過書寫而具有生命,可圈可點。

王浩威:這次有兩篇關於醫院的作品,我都沒選。描寫生老病死的題材本來便容易使人感動,題材本身動人,並非是文章內容動人。這兩篇描寫醫院生態的文章,即使在醫學院內部辦的徵文當中,也應屬一般。若要相較,我給〈在值班室〉的分數是高於〈章回故事〉的。

〈獨立年代〉

廖玉蕙:劇情安排俗氣普通,趣味性稍嫌不足。

王浩威:這篇提到女性的倚賴程度是男性鼓勵出來的,女性若太倚賴,卻又會被男性嫌棄等心理學的探討,頗具可讀性。

季季:我放棄這篇。一來,小品文的題目不宜太大,再者,結尾流於口號式的呼喊,不合乎人性。

陳義芝:這篇結尾類似肥皂劇,心理描繪也不夠深入。

(評審決定放棄此篇。)

〈手指旅程〉

廖玉蕙:我大力推薦此篇,非常寫實地帶出網路上很多人都使用手機「打卡」的現象,這類網路行為的趣味性在文章中充分展現。

季季:用電腦網路中的「打卡」替代過去上班所使用的打卡,內容新穎,結尾有趣,引人入勝。

〈J〉

廖玉蕙:文筆細膩動人,從多年之後來回想起過去的回憶感觸,讀後韻味無窮。

陳義芝:同志情事,凝聚動人,相當飽滿。

季季:這樣的題材,每年都會出現,我們是不是應該在文學獎中選擇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

〈親愛的小孩〉

廖玉蕙:相當誠懇的一篇文章。

陳義芝:文章讀來的確低調誠懇。尤其作者寫到自己身處低潮、收入不寬裕的情況,仍然收養來自非洲查德的小孩,娓娓表達人間溫情,相當不錯。

季季:我給這篇很高的分數。

王浩威:這篇過於宗教性的緣故,我沒有投票給它。

四票作品

〈在值班室〉

陳義芝:這篇文章沒話說,文字、內容安排精緻又充滿情感。

王浩威:這篇文章獲得四票的支持,我沒選擇的原因與不支持〈章回故事〉的理由相同,白色巨塔中的敘事總是容易動人,但同樣以醫院為主題的文章,這篇並未特別高明。

從討論過的篇目中,評審決議確定獲獎的有:〈章回故事〉、〈打穀調〉、〈手指旅程〉、〈J〉、〈親愛的小孩〉、〈Star〉、〈倪瓚的樹文徵明的樹〉、〈在值班室〉等八篇。再從未被放棄的〈我的媽媽〉、〈識字〉、〈乞〉、〈家庭風景〉、〈仰泳〉等五篇,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5分,最低1分。計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識字〉21分

(王浩威4分、季季3分、阿盛5分、陳義芝5分、廖玉蕙4分)

〈乞〉16分

(王浩威2分、季季4分、阿盛3分、陳義芝4分、廖玉蕙3分)

〈家庭風景〉15分

(王浩威5分、季季1分、阿盛1分、陳義芝3分、廖玉蕙5分)

〈仰泳〉12分

(王浩威1分、季季5分、阿盛2分、陳義芝2分、廖玉蕙2分)

〈我的媽媽〉11分

(王浩威3分、季季2分、阿盛4分、陳義芝1分、廖玉蕙1分)

結果出爐,由分數較高的〈識字〉、〈乞〉兩篇獲獎。●

 


─自由副刊201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