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9 09:07:06阿盛

【新鮮貨】慾望紐奧良-石芳瑜

第三次來到紐奧良,初夏熱風迎面襲來,我和日本友人深吸一口氣,張開雙臂,像迎接情人的擁抱一般,呼喊一聲:「紐奧良,我回來了!」

對於紐奧良,我有一種奇妙的情感,分明只有數度溫存,卻彷彿前世姻緣,十多年來,始終忘不了。而它也是除了台北,唯一給我鄉愁的地方。

美國最大河密西西比河的出口港、黑奴進口的大本營、高雅法國佬的殖民地……,這些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使得紐奧良從人種、建築、食物到音樂,都呈現出將高尚與粗野融合成一體的「混種」氣質,神秘且讓人無法抗拒。

我和多數遊客一樣,在Mardi Gras狂歡節慶初次造訪紐奧良。從佛羅里達趕著夜車、吹著晚風,一路來到這個慾望城市,從此愛上了紐奧良。

Mardi Gras──「油膩的星期二」、四旬齋前狂歡節,它原是法國人引進的「舶來品」, 一個半世紀以來在紐奧良蓬勃發展,成為美洲僅次於巴西嘉年華的狂歡盛會。

節慶遊行的隊伍白天就展開,我和成千上萬的遊客站在運河街(Canal Street)展開漫長的等待,起初還哈欠連連,心想不過是看看花車罷了,直到遊行的隊伍開始出現……突然間,第一輛花車向我們拋下大量的塑膠珠珠項鍊,大家開始爭相搶奪。一輛接著一輛的花車,大把大把拋下的珠珠項鍊,感覺像是從天撒下了錢幣……跳躍、尖叫、爭奪的火氣,很快就蔓延開來。

搶到第一條項鍊時,我開始興奮大叫,眼睛盯著每一輛花車上拋擲項鍊的手勢。只是身為東方人的悲哀:我太矮了!就在這個時候,身旁的同學看著我,蹲了下來,意思我明白,三秒鐘不到,我便毫不遲疑地跨坐到他的肩上!
直到遊行結束,我的脖子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膠珠珠項鍊,感覺自己就像是剛剛打劫寶藏車的山寨夫人。

戴著滿身的「金銀珠寶」,找了家好餐廳,吃過以海鮮為主的美味凱郡(Cajun)菜當做晚餐,糜爛驚奇的狂歡之夜,才要開始。

紐奧良最迷人的波本街(Bourbon Street),整條街除了賣咖啡、調酒及爵士樂的酒吧,大概沒別的店了。入夜之後,大夥兒全湧上街頭,半醉的男女、狂吻的同性戀,還有女子脫掉上衣露出雙峰、男子脫掉了褲子,全是為了換取珠珠項鍊。我都因為手腳太慢,錯過了關鍵的鏡頭。

最後,我們選了一家酒吧,坐在樓上的露天陽台,看著這如真似幻的享樂天堂。一些男同學似乎還有節目──前往街上的上空酒吧。我央求他們帶我前去,可是個個都面有難色。沒辦法,只好悻悻然地回到汽車旅館,抱著成堆的珠珠項鍊睡覺。

天亮之後,同學說,昨夜紐奧良有命案,有人被割了喉嚨,倒臥在車上。可是我聽了並沒有太吃驚,只是個「意外」不是嗎?似乎為了狂歡,那一點危險,人們早就置之度外。

再訪紐奧良,不為狂歡節,純為美食與爵士樂。

快樂的感覺有很多種,但唇齒、口腹之間的滿足總是最直接。

到紐奧良,一定得到傑克森廣場(Jackson Square)旁半露天的「世界咖啡館」喝杯歐蕾。即使現在的台北人已經喝慣義式拿鐵與法式歐蕾,但是十幾年前,天天以美式淡咖啡當早餐的我,第一次喝到這種奶香濃郁的咖啡時,真是一種說不出的新鮮和滿足。

咖啡的良伴是一盤沾滿白色糖粉的Beignets,方型的Beignets口感類似甜甜圈,不乾亦不油,頗為爽口。一杯咖啡、一盤Beignets,以路邊攤的驚人低價,順便觀賞咖啡館外各式各樣的街頭藝人:雜耍的、跳踢踏舞的黑人小孩…,這樣打發一個上午或下午,真是再愜意不過。

喝完咖啡,接著散步到波本街,在滿街的酒吧之中,白天一樣可以享受醉人美酒。

紐奧良人將雞尾酒做成冰沙,其中最著名一款名為「颶風」。酒量奇差的我原以為這種飲料十分安全,沒想到吸了幾口就搖搖晃晃、步履零亂,活像遭逢颶風掃蕩。

咖啡、調酒等配角出場之後,真正的重頭戲──紐奧良菜現在才上場。

吃多了漢堡、薯條、炸雞,還有的低價墨西哥捲。第一口紐奧良菜下肚時,我禁不住發出讚嘆,原來美國也有這麼美味的食物!

紐奧良的美食主要分成克利歐(Creole)和凱郡(Cajun)食物,美味的關鍵在於它的血統不純粹。世間佳餚越是中西合璧、五味雜陳的,越是精彩。在中國有粵菜;在美國則是紐奧良的食物。不變的真理是:它們都有大港口,原料新鮮不說,加上各式的飲食文化也由此進口,人們越勇於嘗試,食物也就越多姿多采。

紐奧良著名的佳餚有香辣的海鮮湯Gumbo和海鮮燴炒飯Jambalaya。我對香料情有獨鍾,可是在美國的生活,吃來吃去總是胡椒鹽、蕃茄醬、BBQ醬等滋味,初嘗紐奧良美食,各式各樣的香味洋溢在唇齒之間,真是感動地快要掉下淚來。無怪乎有人要說:「Sometimes, good food is better than sex.」

Gumbo海鮮湯裡面除了蝦子等海鮮,主角還包括了秋葵。秋葵味道清香,最重要的是有黏稠的汁液,能創造出自然的勾芡口感。湯裡選用的辣椒,不嗆而香。

此外油炸海鮮食物也是傳統美食,一餐吃下來十分飽足,可惜我對油炸食物素來興趣不高,所以這些菜的印象也就相對模糊。

紐奧良的夜,越晚越美麗。爵士樂與色情酒吧讓它成為不夜城。

爵士樂誕生於此地,即便我是爵士樂的門外漢,來到紐奧良,很快就會明白這城市血液裡跳動的節奏就叫做Jazz。那種發自內心深處、靈魂底層,或慵懶、或頹廢、或滄桑、或輕快諷世,不是來自天上,而是紮紮實實貼在地上、黏在我們身上。

然而不管內行或外行,來到紐奧良,記得到聖彼得街726號的「保存館」(Preservation Hall)朝聖一番。紐奧良第一個爵士樂團每晚依舊在此表演。這座木頭蓋的「保存館」破舊不堪,但因世界知名,入口處的遊客總是大排長龍,繞到了巷子的轉角。

裡面既不供酒,也不供餐,只有兩排小木頭長凳,坐滿了就得席地而坐。演奏者全都是上了年紀的國寶,其中的小喇叭手,傳說已經八十幾。然而這是十幾年前的回憶了,不知他人現在何方?

開場時,團長將規定簡短地說了一遍,大意是拍照不要用閃光燈、不要說話影響表演者,只見他老兄正面無表情地一邊說話,一個東方觀光客的照相機突然一閃,這位團長馬上不客氣地用食指指著那人,眼神像是《教父》裡的馬龍白蘭度,狠狠地看著他好幾秒,才緩緩將目光轉開,繼續把話說完。

奇妙的是,當音樂一起,氣氛完全鬆了起來,彷彿跳進了歌舞片的場景。你可以一邊搖晃身體,一邊隨著節奏拍手,不必像聽古典音樂會一樣正襟危坐,因為你聽的是Jazz!

度過了一個爵士樂的夜晚,天亮後,我們轉到法國市場逛逛。因為紐奧良是夜生活的城市,除了法國市場,這裡的白天慵懶異常。

市場裡,食物與雜貨琳瑯滿目卻也雜亂無章,充滿俚俗的下層社會氣息,卻正是我貪戀的氣味。

此外,巫毒教和吸血鬼也在紐奧良橫行,更加深了紐奧良的詭異氣氛。電影《慾望街車》裡費雯麗飾演的白蘭琪,一出場便說:「他們告訴我,搭上一班叫『慾望』的街車,轉車到『墓園』,經過六條街,在『幸福地』那一站下車就對了。」

我不知道是否有「幸福地」這個地方,但是紐奧良的墓園確實是一景。紐奧良近海,許多地方地勢低於海平面,土壤異常潮濕,所以棺木放在地面上並不入土,否則很快就會浸水腐爛。而這樣的陰森景象,也激發了《夜訪吸血鬼》的小說想像。

街車在這裡還是搭得到,除了舊金山,紐奧良是美國唯一還保有這種電纜車的城市。渡輪、電車、馬車、汽車、還有緩步其間的行人在眼前交織,使得這座華靡又破舊的南方城市,既親切,又有點不真實。


歡樂時光終須盡,離開紐奧良時,我搭灰狗巴士回到佛羅里達,而兩個同遊的日本友人則將轉往機場,飛回北方的國度,從此天涯兩地。

巴士遠遠開來,友人早已低下頭來頻頻拭淚。我上了車,隔著車窗,友人的身影也剎時模糊。

車輪慢慢轉動了,我萬般不捨地望著這座迷離的城市,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會重遊此地,搭上一班叫『慾望』的街車……


**本文刊載於中華日報.中華副刊.2008.05.17
午馬 2008-05-19 16:07:08

不錯
內涵頗為充足
也有些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