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1 14:39:32阿盛
【新鮮貨】懷想青春的報告─賴鈺婷
實習老師問我:「老師,您是否會讓學生做報告呢?」我答:「會」,旋即又改口:「看情況」。在高中教書的這些年,在日逐日,忙不迭的教學、競試行事曆裡,課內印發講義、課外製作補充資料,我們用大量的講述,試圖去填補那些知識落空之處,老師繃緊神經地教,學生手忙腳亂地學。這似乎是教改十年後,我們不得不承受的現況。
或許是因為,腦海裡總懷想著高中時期,那些為了完成某個科目指派的學期報告,而踏查而參觀而翻查書籍,且慎重其事製作封面、蒐集圖片、拍攝沖洗幻燈片的過程。總以為有趣的學習該是這樣的。在忙於填充試卷、背誦演算之餘,也該有個動態歷程的報告:它將讓我們學會積極自主地在主題內蒐羅資料、組織內容,並適切地呈現出個人觀察所得。小組式的報告,則讓我們學習在合作維持和樂、藉由討論,激盪出創意。
那是段把「上大學」時刻揣在懷抱裡日子,聽說在大學裡,幾乎每科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製作報告,「不先練習怎樣寫報告,上大學就慘囉!」老師是這樣跟我們說的。
還記得英文課,老師要我們去訪問外國人。從設計英文問卷、至市區或美語補習班門口徘徊、隨機找尋友善的外國人填寫,且還得在對方同意之下,與他聊天一小段,錄音為憑,並抄錄出對話文稿,輔以相片紀錄,逐步呈現製作此份報告的歷程。音樂課要求得去一場售票音樂會,並以票根、心得,作為學期評分的項目之一。歷史課要我們以「一座廟宇的歷史」為主題,藉由參訪、蒐集地方人士、地方耆老、廟祝或道士的說法,重新建構本鄉本鎮地方信仰中心的歷史。國文課,寒假作業要我們沿街抄錄春聯內容,分析其平仄、類別、鍊字技巧,試著說解聯語寓意,並以一到五顆星等,評定其優劣。
是這樣沒錯的。走出教室,去尋找生活周遭蘊含的智慧。這是學習製作一份報告的基本精神。從大學校園出發,熟讀教育叢書、充備專業知能、歷經廝殺慘烈的教師甄試,終於能以挑戰成功者的姿態,再走進校園。就我所知,與我同輩的教育界新血,當我們聚在一起時,所討論所憂慮,莫不是學生身、心、家庭、感情、課業各方面的狀況。我們是帶著揚棄「填鴨式教育」的理念進入校園的一代,花了很多時間備課、多方引述,更因深知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性,而積極設想:如何設計課程相關報告,進行深入的「多元評量」。
我曾在學期初,依照課程主題,要求學生分組製作專題:「台灣海洋生態」、「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國劇臉譜的由來及演變」……,也曾於學期中帶學生至故宮參觀「羅浮宮」及「乾隆皇帝」等特展,並要他們依據所見畫作、文物,擇優進行深入的介紹。或於課中播放「議題影片」,要學生觀覽後,針對電影內的局部情節、整體故事、角色形象、敘事邏輯、場景衣著等,做深入的評論與批判,尤其是「到底導演要藉由影片傳遞什麼?」我期待自己的學生,在升學考試成績之外,能有人文的觀點,在學生時期就開始累積接觸人文藝術的美感經驗。我們總希望自己教育出來的下一代,是樂於參與人群、踏出生活框線、藉由多聽與多看,培養能包容接納多方觀點的視野。
幾年前的教材,有課林文月的散文「給母親梳頭髮」。裡頭細細密密鋪陳對母親的愛與感恩。我於是靈機一動,跟學生說,這一課要繳交的報告:「請錄一卷錄音帶。時間長度五到十分鐘。請擇一首歌獻給母親,藉以詮釋你們母子關係,或成長互動,你的感受與心情。最好自己唱。歌曲完畢,請錄下一段『心內話』,給母親。」一卷卷錄音帶收來,學生不忘叮嚀,「老師,妳要偷偷聽,不可以公開喔!」那段日子,獨自按著錄音機播放鍵聆聽那份報告的心情,真是我教學生涯中永難忘懷的記憶。
成長中僵持不下的撕扯與衝撞,用冷漠倔強武裝成叛逆的青春底下,其實也有柔軟,也包藏無助時的困惑與脆弱。那些礙於顏面,說不出口的挫折與愛,總彆彆扭扭以頂嘴或不耐煩的態度呈現。在一卷卷各自表述的錄音報告裡,我聽著一段段極個人、極私密的平靜告解或理性控訴,在前奏與尾聲間淡入淡出。明明是一首首愛恨悲歡的俗世歌曲,不知怎地,即使失去音準,但賣力飆上高音或試圖幽轉曲折唱出心境的誠懇力道,竟比天籟美聲教我動容。
直到今日,我都還在想,這個錄音報告在學生生命中的份量與價值。有人會在某年某日,鼓起勇氣,將它放在母親床頭嗎?或是,多年後,當他們自大學宿舍返家,或各自闖蕩、各自在情感中豐盛或受創,也許已婚已嫁,成為人父人母,然後,在某個晴日或冬夜,那命定的時刻,不經意尋獲高中時期錄的這卷帶子……,他會泡一杯茶吧,也許就著麼靜靜地,有點尷尬且小心翼翼,聆聽,那些灼灼然以為經歷不過,但畢竟也成往事的,愛與痛。曾經,生命裡那個變聲仍不完全或情懷全然少女的自己。
發表:幼獅文藝94年12月號(624期)
或許是因為,腦海裡總懷想著高中時期,那些為了完成某個科目指派的學期報告,而踏查而參觀而翻查書籍,且慎重其事製作封面、蒐集圖片、拍攝沖洗幻燈片的過程。總以為有趣的學習該是這樣的。在忙於填充試卷、背誦演算之餘,也該有個動態歷程的報告:它將讓我們學會積極自主地在主題內蒐羅資料、組織內容,並適切地呈現出個人觀察所得。小組式的報告,則讓我們學習在合作維持和樂、藉由討論,激盪出創意。
那是段把「上大學」時刻揣在懷抱裡日子,聽說在大學裡,幾乎每科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製作報告,「不先練習怎樣寫報告,上大學就慘囉!」老師是這樣跟我們說的。
還記得英文課,老師要我們去訪問外國人。從設計英文問卷、至市區或美語補習班門口徘徊、隨機找尋友善的外國人填寫,且還得在對方同意之下,與他聊天一小段,錄音為憑,並抄錄出對話文稿,輔以相片紀錄,逐步呈現製作此份報告的歷程。音樂課要求得去一場售票音樂會,並以票根、心得,作為學期評分的項目之一。歷史課要我們以「一座廟宇的歷史」為主題,藉由參訪、蒐集地方人士、地方耆老、廟祝或道士的說法,重新建構本鄉本鎮地方信仰中心的歷史。國文課,寒假作業要我們沿街抄錄春聯內容,分析其平仄、類別、鍊字技巧,試著說解聯語寓意,並以一到五顆星等,評定其優劣。
是這樣沒錯的。走出教室,去尋找生活周遭蘊含的智慧。這是學習製作一份報告的基本精神。從大學校園出發,熟讀教育叢書、充備專業知能、歷經廝殺慘烈的教師甄試,終於能以挑戰成功者的姿態,再走進校園。就我所知,與我同輩的教育界新血,當我們聚在一起時,所討論所憂慮,莫不是學生身、心、家庭、感情、課業各方面的狀況。我們是帶著揚棄「填鴨式教育」的理念進入校園的一代,花了很多時間備課、多方引述,更因深知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性,而積極設想:如何設計課程相關報告,進行深入的「多元評量」。
我曾在學期初,依照課程主題,要求學生分組製作專題:「台灣海洋生態」、「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國劇臉譜的由來及演變」……,也曾於學期中帶學生至故宮參觀「羅浮宮」及「乾隆皇帝」等特展,並要他們依據所見畫作、文物,擇優進行深入的介紹。或於課中播放「議題影片」,要學生觀覽後,針對電影內的局部情節、整體故事、角色形象、敘事邏輯、場景衣著等,做深入的評論與批判,尤其是「到底導演要藉由影片傳遞什麼?」我期待自己的學生,在升學考試成績之外,能有人文的觀點,在學生時期就開始累積接觸人文藝術的美感經驗。我們總希望自己教育出來的下一代,是樂於參與人群、踏出生活框線、藉由多聽與多看,培養能包容接納多方觀點的視野。
幾年前的教材,有課林文月的散文「給母親梳頭髮」。裡頭細細密密鋪陳對母親的愛與感恩。我於是靈機一動,跟學生說,這一課要繳交的報告:「請錄一卷錄音帶。時間長度五到十分鐘。請擇一首歌獻給母親,藉以詮釋你們母子關係,或成長互動,你的感受與心情。最好自己唱。歌曲完畢,請錄下一段『心內話』,給母親。」一卷卷錄音帶收來,學生不忘叮嚀,「老師,妳要偷偷聽,不可以公開喔!」那段日子,獨自按著錄音機播放鍵聆聽那份報告的心情,真是我教學生涯中永難忘懷的記憶。
成長中僵持不下的撕扯與衝撞,用冷漠倔強武裝成叛逆的青春底下,其實也有柔軟,也包藏無助時的困惑與脆弱。那些礙於顏面,說不出口的挫折與愛,總彆彆扭扭以頂嘴或不耐煩的態度呈現。在一卷卷各自表述的錄音報告裡,我聽著一段段極個人、極私密的平靜告解或理性控訴,在前奏與尾聲間淡入淡出。明明是一首首愛恨悲歡的俗世歌曲,不知怎地,即使失去音準,但賣力飆上高音或試圖幽轉曲折唱出心境的誠懇力道,竟比天籟美聲教我動容。
直到今日,我都還在想,這個錄音報告在學生生命中的份量與價值。有人會在某年某日,鼓起勇氣,將它放在母親床頭嗎?或是,多年後,當他們自大學宿舍返家,或各自闖蕩、各自在情感中豐盛或受創,也許已婚已嫁,成為人父人母,然後,在某個晴日或冬夜,那命定的時刻,不經意尋獲高中時期錄的這卷帶子……,他會泡一杯茶吧,也許就著麼靜靜地,有點尷尬且小心翼翼,聆聽,那些灼灼然以為經歷不過,但畢竟也成往事的,愛與痛。曾經,生命裡那個變聲仍不完全或情懷全然少女的自己。
發表:幼獅文藝94年12月號(624期)
下一篇:【新鮮貨】漫步,在市場─賴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