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05 03:16:14天行者

小學同學

本身是一個被動的人, 很少主動聯絡舊同學, 不論小學的還是中學的. 大學的同學也許好一點, 可能是還未疏遠, 也可能是人際技巧好一點. 中學還有一點朋友會聯絡, 小學是很稀有的了.

我讀的是天主教小學, 記得小學快畢業時一個教聖經的修女老師說過一些關於友誼的話: “小學時認識的朋友, 是最純潔無暇的…” 當然還有說其他甚麼要 “好好珍惜呀” 等類似的老套話, 我當時是很在意的—至少我現在還記著, 因為我以為小學同學就是所有的朋友了.

然而, 到了我的廿二歲, 大學算是讀完了, 我也小學畢業了十年, 有時在街上還能隱約認得一些 “故人”. 畢竟我們的生活圈子始終在荃灣, 撞口撞面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 有些 “故人” 甚至還可以說出他們的名字, 不過我是不會叫他們的.有時我認得這些人, 刻意向他迎面走, 他看也不看, 只道是一個擋著路的宿路人而已—他們跟本不認得我.

其實早幾年我還會跟小學同學約會. 不過, 赴約時就很清楚自己不是他們的一分子. 那時才剛考完了高考, 小學同學約我去意粉屋聚舊. 這類聚會我很少推卻, 反正暑假閒著. 其實每年都有類似聚會, 早兩三年都沒空去, 以為我會就這樣被遺棄了. 不過去到的感覺也跟被遺棄沒兩樣: 女的談論嫁給劉華好一點, 還是要東東娶她做老婆; 男的議論 “篤” 波技巧, 還有吸煙心得: “紅萬太濃, 薄萬太淡, 純萬剛剛好”. 他們跟我打了招呼, 就分組討論這些話題. 我很願意加入, 但我完全參與不了討論. 而且, 朋友吸煙對我震撼是很大的, 因為在我當時的思維, 吸煙是等於 “壞” 的.

我那時又想起老修女的話, “純?”

當然, 這種觀念在我讀大學時隨著我增加累積吸入二手煙而減退了, 但回想起來, 我很清楚知道是與他們話不投機. 不是我孤芳自賞也不是我看不起他們, 而是我跟他們的思維有很大差距. 具體地說就是, 我看報紙會詳閱新聞和專攔, 他們就只看波經, 馬經和娛樂. 可能在教育程度上的不同, 真會有不同的視野, 也造成溝通上的差距. 也許他們也感覺到, 我也就好幾年沒有被邀請了.

近幾天又碰見一個小學同學, 是個女孩子, 也許她是僅存在街上我刻意向她迎面走的而又認得我的小學同學. 小學時跟她稔熟過, 是鄰坐, 人漂亮, 成績也好. 之前在早上等巴士上學時見到. 她在我旁邊截了計程車, 似乎看不見我. 其實那時候尚早, 應該用不著那麼趕. 但過了一兩天我便知道了原因. 我在路迅通的一段由某大電力公司的節約能源短片裡認得她. 後來, 路迅通轉了片段, 我們又在早班巴士遇上了. 但我只跟她打了眼色, 她也只跟我微笑. 上車沒有坐在一起, 也沒有寒喧. 中大工商管理學士, 跟嶺南社會科學學士話不投機, 也不是奇怪的事.

媽媽說我對朋友冷淡, 其實只是道不同, 不商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