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1 22:38:21aray

明志維新_泰山鄉明志書院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

 
 
設計規劃緣起:

明志書院的保存與再利用(文化資產的再復興)
高科技的進步加速台灣社會經濟的快速變遷,舊有的空間資源不足以負載大量的人口成長,因此新的建築量體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在城鄉中形成。由於缺乏都市經營管理的概念,致使都市專注在社會、經濟、科技及產業上的發展,而遺忘了本身所具有的空間特色和紋理脈落的維持與經營。都市空間強調的機能化與現代化,似乎與老舊的歷史空間組織形成對立,歷史空間的存在似乎阻礙了都市的現代化。因此,歷史空間因「現代化」的藉口而慘遭破壞,失去了歷史空間的都市也失去了歷史脈落以及都市象徵,都市的空間記憶被抹殺,都市的文化意識也隨之殞落。
直至現今,文化意識逐漸高漲,人們開始尋找失去的歷史足跡,並重新認識自己所處的都市環境,都市的空間脈落因此才有了重新的詮釋以及重新的組構,歷史空間所蘊藏的意義才開始為人所發掘認知。
過去,台北縣泰山鄉明志書院在北台灣所佔的文教地位是數一數二,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也高過於新竹的明志書院,然由於產業的移轉加上經費的缺乏,長期下來乏人妥善經營管理;且泰山鄉城鄉移民在六、七零年代大量移入,造成地方意識及地方認同感薄弱,這兩種負面因素並行的結果,造成明志書院的歷史保存層面是被忽視的,歷史空間的價值以及歷史空間所呈現出來的經驗和象徵已崩壞到近幾死亡的地步,文化脈落也漸趨薄弱。因此希望藉由明志書院的保存與再利用,創造及喚起歷史記憶和空間集體經驗,進而對地方文化產生認同感。

文化會館的設置與新作用(地方認同感的創造)
所謂「文化生活」,文化應該是要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的種種也將展現文化的獨特性。生活脈絡、社會體系以及空間經驗的顯現創造出地方的獨特性及象徵性,而以上種種的整體實踐造就了地方文化的生成,而對地方文化的集體共同意識便造就了對地方的認同感。
由於在六、七零年代泰山鄉大量湧入外來移民,來自不同地域的城鄉移民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模式,這樣的因素造成泰山鄉的地方文化開始衰退,生活脈絡、社會體系以及空間經驗找不到交集點,造成集體意識難以凝聚,因而對地方的認同感開始下滑。幸好宗教(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以及文教(明志書院)使這些城鄉移民對泰山有其共同的地方文化生活場域,地方的文化被慢慢重塑而形成另一種新的地方文化,但對地方的認同感仍是相當薄弱。
透過文化會館的設置,並結合明志書院的文化資產,以這樣空間的保存與再造的施行,再加上其所包含的空間內容所延伸出來的空間行為和活動的實踐,來創造共同的空間經驗與生活記憶,並希望透過過去泰山鄉文化的重塑來建立現今泰山、泰山移民的文化意識與共同認同。

設計規劃議題:
1.明志書院的重建和鄉民大學的設置與泰山鄉未來發展的關聯性
2.明志書院歷史空間保存的準則
3.明志書院與鄉民大學在泰山鄉所扮演的角色、提供的功能及希望達到的目標
4.透過明志書院的重建和鄉民大學的設置來整合泰山鄉及其周邊的文教機制
5.經由明志書院的重建和鄉民大學的設置來創造泰山鄉民對地方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