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22:35:56安妮塔

讀後小記。分別關於教育與學習的兩本書




2017年底的時候,我先後閱讀了兩本和教育有關的書,
一本討論的範圍較大,層次較高也讓我產生反思,雖然反思的重點和作者寫完之後發現的重點完全不同;
另一本的目標內容很純粹,很實用,兩本都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

最近讀了天下文化的調查報導「"教出最聰明的孩子: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作者:亞曼達.瑞普立/2014年/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是一位美國記者)深入訪談三名來自不同區域州別的美國青少年(兩男一女),他們各自在芬蘭、波蘭和南韓當交換學生,而這三個國家的PISA分數在比較上,都算是優異的國家(作者是和美國作比較)。

讀完書以後我對作者的結論感到驚訝:

難道我的教育觀點是錯的! 

我們的翻轉教學,日漸開明行行出狀元的觀念轉變都和PISA沾不上邊嗎?

或是,我沒讀懂這本書?!

先講結論,綜合作者觀察到的各種資料所做的分析,她認為改變那幾個國家PISA分數的原因是,「大眾普遍嚴肅且嚴格地看待教育這件事」,實際的做法包括(1)師範體系選才的高標準(全國只有最優秀的學生能入師範),以及培養的過程非常嚴格(2)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給予很高的待遇(3)學校的能力分班制度要越睌(學生年紀越大)實施越好(4)對學生的成績評判不僅公平且標準較高。

換句話說,作者認為,要改變美國的PISA成績,那麼高中是不可以隨便混畢業的,必須有正式的大考(而這些是我們台灣和周邊亞洲國家一直以來行之有年的)

不過,以我粗淺的認知,美國的高中也是有分不同目標導向的類型啊!像是升學型的、社區型的(不以升學為目的),學生以自身的考量做選擇而進入不同高中,美國學生的現況,難道不過只是反應這樣的現實嗎,順著作者的結論去推測,我猜作者的意思或許是認為,美國的高中(無論升學型或不升學),學生的基本能力水準,必須要是全面性的提高。

可是,美國的大學本身,也是有分目標導向啊!社區型的普通大學和研究型的精英大學(多半是其他國家的學生留學申請的主要目標),和程度介於之間的學校。

所以,其實要改變的,就是全面性的基本國民教育水準和標準?!

那麼,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過得像美國小學生一樣:

上課上半天,下午都在戶外運動,不用帶課本回家,回家沒有功課。

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嗎?我讀完書以後,有種好像被甩了一個巴掌似的感覺,

但為何仍有人要讓孩子在國外受教育呢?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弔詭,主標是: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但副標是:向腦力強國學習 "教育之道"。我依然相信,聰明是天賦,教育之道的確有可能開啟孩子的天賦;但是,聰明卻不是成功唯一的條件。


(二)

前一本書看完之後不久,我也閱讀了由大好書屋,在2016出版的「用愛翻轉逆境」,副標是:「工人老爸自學向上,將輟學兒子推向頂尖名校」。

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那位老爸)是南韓人,其實我覺得這副標下得不夠好,與其強調是工人,不如寫出是一位因為閱讀障礙而只有國中畢業的爸爸,會更有說服力!
因為,我就是在尋找有沒有關於閱讀障礙者的學習方法時,發現有這本書的啊!想說裡面或許有什麼特殊的讀書方法可以用在我家那位書寫障礙的小子身上。雖然讀完之後,發現書裡並沒有說明任何關於閱讀障礙者的學習方法,但是,我還是會對別人推薦這一本書。


先講一下這位爸爸(就是作者)的背景,他從小因為患有閱讀障礙而很勉強地僅唸到國中畢業。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是無法找到什麼好工作,即使出身於家境不錯的家庭,家人幾次提供金錢給他做生意都還是失敗

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真的不認識什麼字

為了養家(有兩個兒子)糊口,他決定要自學考高中。他的太太替他製作了很多教材來幫助他學習和認字(喔!太太的教材內容才是我最想知道的呀。但是書裡沒寫),他完全靠著刻苦自學(還是一面工作賺錢養家一面趁空讀書)的方式通過高中同等學力的鑑定,甚至還準備繼續考大學(也是靠自學),但是因為發現到兩個孩子走偏了(爸爸工作地點遠,為了省錢和專心讀書所以住在外地兩年沒回家)甚至輟學和逃學,因此決定放棄工作,回家親自教導兩個孩子讀書(換妻子成為經濟支柱但生活依然困苦)。

兩個孩子靠著爸爸的教導,以自學方式通過高中學力鑑定,大兒子最後考上首爾大學(南韓第一學府),小兒子也考上名門高中(但因身體健康狀況休學),後來也在爸爸帶領下,自學考上名門大學。

這本書前半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如我前述),後半則分享了他借由教導孩子而在兩個孩子身上觀察並歸納出來的學習安排和效果分析(短時間內就要參加大考如何分配時間掌握重點來準備各科),以及閱讀許多自我開發書籍之後,各種身體力行而推薦分享的讀書方法。


我很認同作者對學習所提出的見解,可以作為我們面對學校課業時,參考的概念!我簡單節錄若干如下,實際閱讀書中完整內容會更明白箇中緣由(亦,有許多讀書方法無法在此詳述):

國文和英文方面,做再多的模擬題也不會大幅增加解題的洞察力,然而若孩子已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豐富語彙,就不需要多花時間做題目

如果國文和英文這兩科能夠藉由解題獲得好成績,那是孩子本身就具備閱讀能力。
相反的,

數學的觀念和應用練習,影響各佔一半。多接觸各式題目類型,能有效強化數學能力,透過練習從觀念衍生而來的應用問題,可以反覆複習基礎觀念。

然而,不論多有成效,只靠練習題目,並無法在考場上與其他考生一決勝負。數學和社會科需要在建立觀念後,再開始作題目。


一天之內應該學習所有的科目,但是必須考慮孩子的成就表現和能力,適當地分配時間。例如,解題時間較長的數學,如果要學習一個小時以上,背誦科目可以安排在三十分鐘內,盡量不要太久。而且,好幾個科目輪流念,反而不會覺得厭煩,也能減輕疲勞感。因為大腦的注意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無法一次持續太久。學習國文或英文後再學數學;或者在社會科部份先學歷史再學習地理,像這樣運用大腦不同領域安排科目,也很有效果,因為左腦和右腦平均使用時,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學習是透過『組織化過程』,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並透過『邏輯化過程』將長期記憶轉換成創造性知識。這兩個過程如果有一個轉換不順利,孩子就無法把書念好。孩子在國小時擅長背誦,就是擅長運用短期記憶,這時書通常都能念得不錯,但一到國中,就難以只靠短期記憶取得好成績。國小時功課不好的學生,到了高中經常大逆轉,成績突然變好,儘管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沒做,但長期記憶和創造性知識已經在腦中根深蒂固了。學校的內審制度比較偏重於運用短期記憶,大學入學考試則偏重於運用長期記憶和創造性知識。大學入學考試的目的,是在測驗長期記憶的總量及創造性知識的應用能力。

經常有人認為,理性的人比感性的人會讀書,這是錯誤的偏見。人的頭腦雖然可以分為理性為主的腦和感性為主的腦,但若感性腦無法正常運作,理性腦也會深受影響。情緒智商發達且語言能力優秀的孩子,在數學方面也會有不錯的成績,而人在心情愉悅時,學習會變得非常順利

心情愉快、可以正面思考,或全心信賴教導者時,接受的訊息能記得更久,也能靈活運用。


回音授課,是指把學到的內容,像老師上課一樣親自演繹。以我的情況來說,雖然我不像一般老師在上課,而是用可以充分交換意見的討論方式授課,但兩個孩子不想念書時,就會不懂裝懂。為了不讓他們注意力渙散或只是假裝在聽課,我會像玩遊戲一樣,讓他們把從我這裡聽到的內容,依樣畫葫蘆再講一次。我從七零八落的授課中,反而能夠掌握他們記不起來或比較弱的部分。本來我們在教導他人時,就比較能夠確實理解內容,因為大腦最能辨識自己的聲音。

 

最後,紀錄一段在書裡讀到我至今為止,關於尋找閱讀障礙資料中,唯一最能清楚明白地解釋,定義這種類型者的說明,也讓我更了解我的兒子,因為形容得非常貼切!

(雖然他是書寫障礙者,而且超級喜歡閱讀,並且閱讀無礙。但是我覺得,其實這段描述應該也是真實存在兒子的大腦工作區域中,只是說,影響到的是書寫,而非閱讀。)

罹患閱讀障礙的人,有時也被稱為『被文字囚禁的人』。

閱讀障礙者與正常人不同,無法立即從視覺上辨認出字體的細節,會將文字看成比較大的圖像。有些閱讀障礙者的廣角思考能力比一般人好,或是具有將所見事物圖像化或視覺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