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30 00:51:00阿狗

我成了經濟\農業史學家?! fo_O

  當兵難免會跟同伴聊到退伍之後要幹麼,當我提到退伍後有
考慮要出國(可能是美國),而且是念中國史之後,大概有九成
的人會訝異的張大眼睛說:去美國念中國史?接著剩下約八成的
人會說:那為什麼不到中國大陸去念?然後我就得依我當時的心
情和對象多少解釋一下(一部分也是順便說服一下自己)。提到
不去中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中國現在雖然衝得很快、
大把銀子在投,但是我覺得整體而言學術評估檢核的程序不是很
完善(通常會拿幾起抄襲案或是學術期刊當例子),對一個各方
面都還需要學習的學生而言不是很好。當然我們所說的學術標準
與程序是拿歐美的來做比對,再怎麼說中國特色,中國的確還是
往這條路走去,而比較起來,跟西方接觸較持續也較頻繁的台灣
,一直有人從外面把這些東西搬回來,比起中國大陸在這方面還
是札實一些。未來還不知道,至少目前似乎仍是如此。

  儘管有可能是出自對對岸學術圈不熟悉,但屢見出自對岸的
許多浮濫的學術成品不免增加自己這方面的成見(當然浮濫的東
西我們這裡也不少,可能全世界都是這樣),當然好的也是有,
只是沙裡披金,大概是因為產出太多,再好的東西也容易被稀釋
掉。而關於衝得太快而失於檢核,昨天一件可稱上kuso的事可拿
來例證。

  昨晚某W學弟打電話過來(不好意思當時正忙裡偷閒在玩文
明帝國^^"),說在中國大陸的網站上看到我的文章被貼在上頭
,而且還被放在經濟史的領域。不禁詫異,我什麼時候碰過經濟
史了。後來才知道,是我大學時期一篇通識課的報告,關於水果
與外來作物的,頓時讓我有深厚的庫索感。

  這堂通識課是「植物與文明」,農藝系開的課。大家應該都
知道,通識課大多數是拿來混的,湊湊學分,尤其修這堂課時我
已經大四了,還要準備考研究所跟預官,因此這堂課只是為了填
補還沒填完的通識課學分。其實這堂課還蠻有趣的,聽聽不同領
域的東西常常可以刺激我們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除此之外,
聽一些作物育種改良的知識,也算是增廣見聞。這堂課要交一篇
期末報告,到了大四,相信大家都是寫報告的能手了。我想了一
個還算有趣的題目,現在我們常見的各種水果是怎樣被引進、開
始出現在中國文獻的記載當中。由於時間不多,我花了半天的時
間把一些一般農業史的通論書籍看一看,再花半天用了前網路時
代的google──類書,把各水果部門看一看抄一抄。有點經驗的
文史科學生應該都會發現類書這種東西真是超好用,即使現在各
種全文檢索逐漸發達起來,類書還是有很大的參考跟娛樂價值。
一些上課的東西,加上農業史與類書的材料,混成一起就成了篇
期末報告。由於這堂課是第一次開且有網站,為了日後教學方面
,老師把一些他覺得寫比較好的報告上了網,給之後的學生參考
。作為一個歷史系大四學生,如果寫本科相關的東西還比不過課
堂上八成的大一大二生的話,實在會有點丟臉。所以雖然是急就
章湊出來的報告,還是給貼了上去。

  這件事久了也忘了,只是在吃水果時偶爾會想到這玩意是從
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來的(芭樂──燕巢──前天XD),我自己硬
碟裡也沒存。想不到事隔多年(從98年到現在),竟然會在對岸
的學術網站看到自己年幼舊作的簡體版。我稍稍查找了一下,還
有三個網站貼出來呢。一個是國學網的中國經濟史論壇(國學網
知名度還不差),一個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中華文史網,還
有一個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支持的中國農業歷史與文
化。我想我這個無名小卒再怎麼努力,正常情況下我的文章應該
也很難受「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青睞吧,如今卻看到自己重
看會臉紅的文章(有些地方實在有點胡扯:P),變成簡體字版
本跟名家並列:其中一個網站,跟我同頁面的是有名的歷史地理
學者葛劍雄,另一個網站,我的上一篇竟然是我們的許倬雲院士
,我的文章點閱率還跟許先生的差不多。天呀,我何德何能啊。
如果網站也有學術credit(PTT幣XD),我豈不是無意之間噱爆了。

  常逛網站的人會知道,對岸網站文章不管是不是學術性的,
這樣彼此轉來轉去是常有的事(儘管原來貼的台灣網站上慎重地
有版權說明)。應該是其中有個網站從哪裡挖到這篇文章,接著
很快的就被其他網站轉載。於是這篇沒有註腳(當初寫的很趕,
想說不過是篇通識報告,懶得放註腳:P)、沒有原始資料(類書
上抄的幾條應該不算吧)、相關資料論文也未查找(關於水果像
葡萄之類傳入中國的文章太多了,從以前漢學家的「中國與波斯
」到史語所留學土耳其的學者陳慶隆先生比比皆是)的文章,竟
然煞有介事的跟些名家並列(反正沒人知道這個神祕的XXX是
什麼來頭──不過他們都有附原來網址,上面不就明白寫了「歷
史四」,再往上找,也應該知道是堂大學通識課唄),我看了會
覺得得意且好笑(搞不好我還真的是農業史奇才,只是我長期忽
略在這邊的潛力,應該快點放棄現在做的東西,早點棄暗投明,
說不定還可以快點出頭呢),但其他作者見了不知是否會吐血?

  當然網頁上貼的文章可能只是管理者的疏忽,不經審核,也
不算什麼。然而現在因為手上的工作,每天都瀏覽了許多漢學相
關網站,再加上看了些書籍史的論著,這些事倒頗可引人再多想
一些的。網路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媒體,它要如何繼承、轉移或
重新定義紙本印刷時代的信度(credibilty)與產權(property)
,特別對知識構築,或者學術認證的規程當中,這兩項與印刷緊
密結合的特質是如此重要?如果我們接受了一些書籍史家的說法
,從抄本到印刷的過程當中,這些特質與自然知識認知與形成的
轉變是相互影響的,那麼從印刷到網路,會對知識或學術造成什
麼樣的影響?(或者是我們「可以」或者「要用以」造成怎樣的
本質上的影響──在此我覺得「影響」不是後推式地蘿蔔與坑的
關係,特別是在進行中的事情總是有更多可能性)如果我們要繼
續發展網路,或者將網路與知識更緊密的結合,我們便不可避免
要面對這些問題──這樣的結合是在傳統模式下增強了知識的權
威性,或者在結合過程中的各種對抗關係已然逐步改變知識的性
質?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做到怎樣的地步?(跳那麼快希望
有人看得懂我在說什麼-__-")

  希望我有時間有意志力把這幾本相關的書看完(以印刷紙本
的形式),然後搞不好弄出一篇研究回顧或小議論(以什麼的形
式?不要跟我搶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