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 21:48:51無名

《疫後大未來》讀後

「這兩年的小孩好可憐都沒童年……我超怕停課,好累!」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說。

顯然,我們在聊最近的疫情趨勢。

聊完後,我想起上週看過的一本書──《疫後大未來》,作者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是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也是名創業家。因此,他用商業的眼光看待事物,在該書提出新冠疫情後的商業環境變化趨勢。這本書有三大看點:一是「無所不在的科技四巨頭」,二是「耀眼的新創獨角獸」,三是「慘遭痛擊的高等教育」。

作者在〈導言〉提出兩個論點:一是疫情最深遠的衝擊是扮演加速劑,如電子商務快速成長;二是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但許多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會減弱我們復原跟發展的能力。(參閱頁27

作者表示,市場有一隻左右疫情時代的產業消失、存活或蓬勃發展的手,那隻手就是政府,航空業是最明顯的例子。(參閱頁42)台灣也是一樣,要知道政府在乎的產業優先順序,紓困振興預算的分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網站https://reurl.cc/NAA4Kq下載。

「在家工作」是最顯而易見的加速趨勢,和疫情中發生的許多事一樣,最有錢的一批人佔盡最大的好處,有辦公設備,有錢請人照顧小孩,或有其他收入來源;相對的,多數勞工階層必須到工作場所,如商店、倉庫或工廠等。(參閱頁56

「許多公司賣的,基本上是同樣大量生產、平庸水準的產品,但是它們因為歷經幾代在品牌打造上的投資而得以溢價出售。」131作者指出,在新冠疫情後,品牌時代的競爭優勢,轉變到產品時代,特別是,只是一味打品牌來對應新的挑戰者,可能會失敗。看到這邊,我職業病作祟,把公司置換成政黨,把產品置換成候選人,似乎也可以通

作者認為,「行銷的菜鳥們以為人們喜歡有很多選擇,但消費者要的並不是更多的選擇,而是提供選項時更有信心。做選擇,是時間和注意力的額外負擔,消費者希望有別人可以幫他們研究和導覽這些選項。」161因此,請參考精選行程,請試試主廚推薦,請先來個組合搭配,都是常見的行銷手法。

消費時必須排排坐的產業,受疫情的打擊特別沉重,如運動賽事、航空業、電影院、餐飲、大學。(參閱頁183)作者指出,在大學裡,用時間學費換來三種價值:證書credential,學校科系在社會上的評價會影響求職)教育education,學習和充實自我)體驗experience,校園環境、交友談戀愛、參加社團活動等),書上列出一個公式表示:C+E+Ex)÷學費。(參閱頁193~194

但我看完覺得怪怪的,一是按內文描述,那公式應該是除以(學費+時間),二是這個除式後面沒有等號。好吧,就此打住,或許作者只是單純示意,並沒有要發展個等式。重點是,因為疫情而展開遠距教學,因為疫情而遠離校園,疫情前的教育學習方式和體驗模式已然改變,高等教育的價值主張,也必然要跟著改變。把眼光轉回國內,除了疫情,還有少子化的衝擊,美國還有國際生可招,台灣呢?

該如何將美國強化成人民能真正掌控的政府?作者的建議是「投票」,這是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事,除了總統大選外,非大選年、地方選舉都要去投票。因為民選的官員決定了政府的組成,而政府的政策則反映出投票選民的人口結構。因為老年人會去投票,因此制度設計上,年輕人的財富會轉移到年長者手上。(參閱頁266~267

我想起之前美國有一個刺激年輕人投票的廣告:Dear Young People,"Don't Vote"」(親愛的年輕人,別投票)。鏡頭回到國內,這些年,年輕人比較願意返鄉投票了,但對於離鄉到都市工作的年輕人,特別是離島的,交通因素成了影響投票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海運跟空運,除非通過「不在籍投票」,否則很難提高離島的投票率。

展望未來,作者認為,政府的政策有兩大要務:一是限制私營公司、特別是大型科技公司的權力,二是提供扶持個人的力量。(參閱頁273~274)前者關乎政治獻金、反托拉斯與監管制度,後者關乎經濟紓困方案。「金錢是工作與時間的轉換器」大量舉債,卻讓富人減稅,不僅債留子孫,更可讓疫情下的富人更富、窮人更窮,而在美國,沒錢就是要命。(參閱頁235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難怪該書出版半年即到八刷。

掩卷沉思,目下花時間跟學費攻讀博士所為何來?證書、教育、體驗與大學、研究所階段有何異同?若最後只有一張證書,豈不大虧!

 

圖: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著,葉中仁譯,《疫後大未來》。台北:遠流,202161日初版一刷,2021121日初版八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