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00:52:28無名

先前行,再回頭

看了電影〈父後七日〉,我讀劉梓潔的《父後七日》;看了電視〈俗女養成記〉,我讀江鵝的《俗女日常》。

《俗女日常》並非戲劇〈俗女養成記〉的原著,同名的《俗女養成記》才是。《俗女日常》是《俗女養成記》後的五年間,江鵝發表在刊物的文章選錄,共分六輯,包括:厭世日常、食膳日常、肉身日常、放空日常,地球日常,與說到愛情。

江鵝表示,該書的出版,讓她看到自己需要寫,需要說。但也越來越清楚在寫作上,她始終會是業餘的參與,因為,駕馭文字不是她的終極慰藉。也難怪她不像劉梓潔,在《父後七日》後,幾乎每隔一到兩年就推出新作品。而「自覺不能寫,是必然的糾結。」(頁16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口,總歸是口號,冰山理論相對寫實,表達與思緒,總是存有時間與空間的差距。

「我舀起最後一口粥,品嘗獨自發現真相的孤獨。」(頁41我喜歡這句的修辭,猶如蘇偉貞《陪他一段》:「公車一過安和大樓,張恒急忙抽身拉鈴,別人的前途他沒意見,……前者的「品嘗」跟後者的「前途」,皆具雙關跟虛實意涵。

「每年春節過後,賞櫻的訊息會雨後濕疹一般。」看到這我以為江鵝是故意改寫成語「雨後春筍」,往下看:「從我的臉書頁面長出來,一開始病勢和緩,到了三、四月進入高峰期,成日都是粉紅色的瘙癢,這裡停了那裏發,直到櫻花落盡才有得消停。」(頁247才知道濕疹的比喻貼切,上網搜尋方知有雨後濕疹這種症狀,開卷有益,總是讓人學到些新東西。

「『待會要吃什麼?』這句熟悉的話一出來,我忽然明白了弱勢勞動力不易翻身的迴圈,只要反覆交替密集勞動狀態與飲水進食,就可以防止頭腦想清楚很多事,尤其是那些貌似可以等的東西,例如福祉。」(頁190這是江鵝摔破一盒溏心蛋的啟發,在詼諧的敘事後,插入這段警語,如用糖衣裹住苦藥,用戲劇置入行銷,比起平鋪直敘的講理,讓人更容易接收(受)

江鵝說:「先有前行,才有回頭的看見。」(頁16好比她學過外文,才愛上中文。很多事都是這樣,只有繼續往前走,才有機會驀然回首;只有持續投入,才能檢視自己累積了什麼?成就了什麼?

 

【圖:江鵝著,《俗女日常》。台北:時報文化,2021730日初版一刷,2021816日出版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