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02:19:21無名

避談政治

上週五下午,阿福同學在高中同學LINE群組轉貼一張立委陳玉珍趴在主席台上的圖,問:「這算是金門之光?」阿勇同學回:「我們還是聊點同學的話題吧!」避談政治似乎是同學LINE群組的潛規則,畢竟不是政治性的社團,群組裡的幾十位同學也不是單一政黨的支持者,何必為沒有交集的政治議題傷感情?

我個人也很少公開談論政治議題,無論是在個人臉書、臉書社團,還是各LINE群組,倒也不是怕傷感情,而是不想浪費時間。討論必須有基本的邏輯訓練,要先界定,要有論據,要有接受不同論點的雅量;更必須做足功課,對議題或事件的背景有所認知,而不是一廂情願的自己想自己對,更不是刻意的站在特定立場帶風向。

因此,對於某些臉書社團的議題,我連看都不看,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報導角度,反映其政治立場。如果真要持平討論,應該將同一事件的不同報導並陳,然後以中性的問題陳述,詢問大家的看法。如果問題已經帶有立場,那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只是「確認偏誤」,想收集更多支持己見的聲音罷了。

提出中性的陳述並不難,只要去除額外賦與的正面或負面標籤,例如,「金門立委陳玉珍」是中性的陳述,「捍衛中華民國的女戰神」是正面標籤,「夾手珍」是負面標籤。

「聽其言,觀其行」,假如成立之初,聲稱有別於政治立場偏頗的臉書社團,但觀其所發議題,大多為某特定政治立場擦脂抹粉,其實也是一丘之貉,只是立場相異。

至於個人臉書,雖然我的工作場所跟內容充滿高度政治性,但我對政治議題是能免則免,偶爾轉發一些評論存參。個人撰文也很少涉及政治評論,偶爾寫些工作上的奇聞軼事,聊備紀錄談資。

私底下,我遇過對政治很有興趣的鄉親,但他不想聽政治理論,只想聽我的看法,想聽合乎他想法的看法。我的個人看法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有看法,重點是有沒有道理?而道理在理論。關心政治卻不願花時間了解政治理論,就像關心媒體卻不願花時間了解傳播理論,這樣的關心只能流於表面,無法觸及核心。

於是產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學政治卻不太談政治,倒是不學政治的朋友很愛談政治。最近常看一位小學隔壁班甲同學,在臉書貼政治文,明顯的政治立場,無可厚非;但一味忽視不同角度的報導,就讓我懷疑「博士」的邏輯訓練了。

但繼而一想,立委中具博士學位者不乏其人,不也是各言爾志,堅持己見,甚至將立場相異者指為邪說異端。為政治立場標榜自己、扭曲對方,司空見慣。對甲博士的政治貼文,也就了然釋懷了!

 

上一篇:切地瓜

下一篇:借閱率不等於閱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