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5 18:52:16無名
種籽發芽
【社區劇場種籽教師培力營】課程接近尾聲了,在演出前一天,我們必須確定公演的劇名。
原本沒有打算提出劇名的我,在想到這可能是我畢生唯一一次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登台演出的機會後,決定提出劇名。
每個提出劇名的人大多希望自己的提名能夠當選,否則沒有提名的必要,等著舉手投票就是了。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共鳴,得到過半數學員的共鳴,我開始為我們的演出內容設想劇名,為即將提出的劇名構思說明。
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劇名應該要有鮮明的意象,深深烙印在觀眾腦海中的意象;要有多重的象徵意義,包括演出的形式與內涵、動機與目的;要足以引發觀眾的好奇心,不自主的想問為什麼?要讓觀眾在看完之後發生感應,不言而喻。
那麼,什麼樣的劇名才符合上述的定義呢?
就叫【種籽發芽】吧!
原本沒有打算提出劇名的我,在想到這可能是我畢生唯一一次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登台演出的機會後,決定提出劇名。
每個提出劇名的人大多希望自己的提名能夠當選,否則沒有提名的必要,等著舉手投票就是了。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共鳴,得到過半數學員的共鳴,我開始為我們的演出內容設想劇名,為即將提出的劇名構思說明。
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劇名應該要有鮮明的意象,深深烙印在觀眾腦海中的意象;要有多重的象徵意義,包括演出的形式與內涵、動機與目的;要足以引發觀眾的好奇心,不自主的想問為什麼?要讓觀眾在看完之後發生感應,不言而喻。
那麼,什麼樣的劇名才符合上述的定義呢?
就叫【種籽發芽】吧!
大部分人都可以在腦海裡勾勒出【種籽發芽】的模樣,或許可以歸功於小學自然課的「培養綠豆實驗」。「種籽」是希望的象徵,「發芽」是新鮮、是各種發展的可能性、是雀悅的心情,二者結合,意象鮮明。
我們是「社區劇場種籽教師」,在30小時的培訓課程中,每個人的心中那顆社區劇場的種籽也悄悄萌芽了──對「社區劇場」有那麼一丁點的認識,有那麼一些許的概念,也有了初淺的創作經驗。
此為象徵意義之ㄧ。
從集體即興創作、修改劇本、排練,也不過12小時。時間非常緊迫,緊迫到一次正式的綵排也沒有。這樣的演出必然稚嫩,而稚嫩的演出雖不完美,但新鮮、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所有演出的內容加起來也不過是金門的一小部分,都還可以再延伸、擴張、交織、轉化。
此為象徵意義之二。
在集體即興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自身對金門的認識是這麼的少,年輕的對一些傳統習俗不瞭解,年長的對自然生態很陌生。於是,想要更加認識金門的種籽開始在心中萌芽。
此為象徵意義之三。
透過這場演出,我們希望在觀眾的心中埋下一顆種籽,一顆想要開始認識金門的種籽。不僅如此,我們希望在他看完後,心中的種籽隨即發芽。
此為象徵意義之四。
【種籽發芽】既貼近觀眾的生活經驗卻又是個高度概括的意象,畢竟種籽千千萬萬種,這裡發芽的到底是哪一種?
是否足以引發觀眾的好奇心?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至於觀眾在看完之後能否發生感應,不言而喻?
這麼說吧,一齣戲所能做的,最多最多只是將種籽撒在觀眾的心田上,最終能不能發芽,那要看觀眾有沒有用心感受!
這樣應該足以說服過半數的學員支援了吧!嘴角不禁上揚,勾出甜甜的笑意。於是甘心上床安心入睡,準備翌日提出【種籽發芽】為此次公演劇名。
【後記】
討論劇名當天的程序是:
1.分組討論5分鐘。
2.提名並加以說明。
3.第一輪投票,每人兩票,選出前兩名。
4.就前兩名討論,是否有結合兩者的可能。
5.第二輪投票,每人一票,選出劇名。
在分組討論時,「部長」建議加個「了」,即【種籽發芽了!】
理由是唸的感覺比較輕鬆不費力,聽起來尾音上揚,也比較有雀躍的感覺。
這真是畫龍點睛之筆,更能表達出喜悅的心情。
因此,我接受了她的建議。
另一組提出了兩個劇名,分別是【金門GO!GO!GO!】與【來去金門】。
第一輪投票的結果:
【金門GO!GO!GO!】10票,【來去金門】6票,【種籽發芽了】15票。
第二次討論時,班長建議前面加上【金門「劇」動】,中間以破折號連接,組成主副標題,即【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
理由是我們演的內容皆和金門有關,所以是「金門劇」。
而此次公演亦象徵著「金門社區劇場」開始動起來了,所以是「金門劇動」。而為了避免「劇動」一詞產生歧意〈如劇烈的晃動〉,所以將「劇」字加上引號。
考量到【種籽發芽了!】過於概括,無法明確傳達演出的內容,加上為取得多數支援,我決定稍做退讓,採納班長的建議。
第二輪投票開始,另一組合併原先兩個劇名,提出【來去金門GO!GO!GO!】與我們這組的【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進行最終對決。
最後,獲得過半票數通過的劇名是──【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
【圖:2008.7.6.〈日〉公演結束後,全體學員與陳義翔老師〈後排右四,手捧兩束花〉、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後排左五〉合影留念,我在他們二位後面】
我們是「社區劇場種籽教師」,在30小時的培訓課程中,每個人的心中那顆社區劇場的種籽也悄悄萌芽了──對「社區劇場」有那麼一丁點的認識,有那麼一些許的概念,也有了初淺的創作經驗。
此為象徵意義之ㄧ。
從集體即興創作、修改劇本、排練,也不過12小時。時間非常緊迫,緊迫到一次正式的綵排也沒有。這樣的演出必然稚嫩,而稚嫩的演出雖不完美,但新鮮、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所有演出的內容加起來也不過是金門的一小部分,都還可以再延伸、擴張、交織、轉化。
此為象徵意義之二。
在集體即興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自身對金門的認識是這麼的少,年輕的對一些傳統習俗不瞭解,年長的對自然生態很陌生。於是,想要更加認識金門的種籽開始在心中萌芽。
此為象徵意義之三。
透過這場演出,我們希望在觀眾的心中埋下一顆種籽,一顆想要開始認識金門的種籽。不僅如此,我們希望在他看完後,心中的種籽隨即發芽。
此為象徵意義之四。
【種籽發芽】既貼近觀眾的生活經驗卻又是個高度概括的意象,畢竟種籽千千萬萬種,這裡發芽的到底是哪一種?
是否足以引發觀眾的好奇心?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至於觀眾在看完之後能否發生感應,不言而喻?
這麼說吧,一齣戲所能做的,最多最多只是將種籽撒在觀眾的心田上,最終能不能發芽,那要看觀眾有沒有用心感受!
這樣應該足以說服過半數的學員支援了吧!嘴角不禁上揚,勾出甜甜的笑意。於是甘心上床安心入睡,準備翌日提出【種籽發芽】為此次公演劇名。
【後記】
討論劇名當天的程序是:
1.分組討論5分鐘。
2.提名並加以說明。
3.第一輪投票,每人兩票,選出前兩名。
4.就前兩名討論,是否有結合兩者的可能。
5.第二輪投票,每人一票,選出劇名。
在分組討論時,「部長」建議加個「了」,即【種籽發芽了!】
理由是唸的感覺比較輕鬆不費力,聽起來尾音上揚,也比較有雀躍的感覺。
這真是畫龍點睛之筆,更能表達出喜悅的心情。
因此,我接受了她的建議。
另一組提出了兩個劇名,分別是【金門GO!GO!GO!】與【來去金門】。
第一輪投票的結果:
【金門GO!GO!GO!】10票,【來去金門】6票,【種籽發芽了】15票。
第二次討論時,班長建議前面加上【金門「劇」動】,中間以破折號連接,組成主副標題,即【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
理由是我們演的內容皆和金門有關,所以是「金門劇」。
而此次公演亦象徵著「金門社區劇場」開始動起來了,所以是「金門劇動」。而為了避免「劇動」一詞產生歧意〈如劇烈的晃動〉,所以將「劇」字加上引號。
考量到【種籽發芽了!】過於概括,無法明確傳達演出的內容,加上為取得多數支援,我決定稍做退讓,採納班長的建議。
第二輪投票開始,另一組合併原先兩個劇名,提出【來去金門GO!GO!GO!】與我們這組的【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進行最終對決。
最後,獲得過半票數通過的劇名是──【金門「劇」動──種籽發芽了!】
【圖:2008.7.6.〈日〉公演結束後,全體學員與陳義翔老師〈後排右四,手捧兩束花〉、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後排左五〉合影留念,我在他們二位後面】
*延伸閱讀*
社區劇場筆記〈上〉
社區劇場筆記〈中〉
社區劇場筆記〈下〉
下一篇:社區劇場筆記〈上〉
小陽
2008-07-19 18:14:53
相信對金門的印象會不ㄧ樣 ^^
演出前的訓練過程是有點辛苦,畢竟是密集式的魔鬼訓練。但有更多的快樂與收穫,快樂來自於整個訓練過程很好玩,而在過程中不斷的「發現」便是最大的收穫! 2008-07-20 17:33:18
大家對金門的印象
都是反攻大陸啦
軍事禁地的....
還有聽說當演員很辛苦><
版主回應
如果你看了我們的演出,相信對金門的印象會不ㄧ樣 ^^
演出前的訓練過程是有點辛苦,畢竟是密集式的魔鬼訓練。但有更多的快樂與收穫,快樂來自於整個訓練過程很好玩,而在過程中不斷的「發現」便是最大的收穫! 2008-07-20 17:33:18
感覺劇名更加生動活潑了
有機會我也希望能接觸這類活動 覺得滿有趣的
有沒有拍下來呀! 真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