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8 13:04:36豬媽媽

轉貼 手工皂皂粉產生問題探討及經驗總結


做手工皂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遇見過皂面產生白粉的問題
就是皂皂脫模幾天後皂皂的表面會出現一層白白的粉末,這樣的皂皂很難看。
但是同樣的都能起泡,同樣的洗感不差,PH值也正常,歸結一句就是這個會影響皂皂外觀。
對於皂粉的起因,很多人都對這個現象討論熱烈,但是結論都沒有出來。其實皂皂雖說是簡單的皂化反應,
但是一個現象的產生,很多不是一個單一的影響因素,所以呢這個文章也是總結網上皂友提供的幾個觀點,
還有我自己做皂親自體驗所總結出來的一個觀點。

皂粉成因,是由於少部分皂分子形成時間比較晚,無法與其他夥伴形成大結晶,
孤零零的形成了小散結晶,這個結晶肉眼看來就是粉末。
 
 

The first︰溫度,這類看法是說皂粉是因為保溫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保溫時候
靜置在模型中的皂液,外部溫度較低,所以皂皂形成較慢,裡面反應較快,導致表層會有皂粉。其實相對來說
這個觀點是有點道理的,但是台灣某個皂友卻指出,就是一直攪拌皂液,直接把皂液攪成薯泥狀態後,表面也不會產生皂粉。所以也就是說溫度觀點不是主要決定因素,但是不排除有影響。(個人經驗是保溫過程中皂皂發汗,發汗的位置會有皂粉出現﹗﹗)

The second︰空氣,這類看法是說皂皂脫模後,皂表面的純鹼會與空氣中的CO2(二氧化碳)反應形成NACO3(碳酸鈉俗稱蘇打)。這類的看法我覺得也是有點的正確,自我做皂皂的這麼久的經驗,的確我會起皂粉都是在裸露在空氣中的那一面會產生皂粉,其他的都不會,並且如果我皂皂在脫模時候還未有粉末的時候脫模(就是脫模時間較早)會整個皂皂表面全部都有皂粉,那麼也就是說沒有接觸空氣那部分都不會產生皂粉,所以能肯定的就是皂粉產生與空氣還是有關的。

The third:trace time,就是指從開始trace到入模的這段時間,這段說法這樣的,通常白粉是產生在皂皂表面,也就是認為說皂皂是因為皂液在反應的時候,產生了油水分離,上部分就是油,所以上層鹼的含量比較少,皂化反應就比較慢,是的表層的皂分子較晚形成,所以皂粉就產生啦。一般來說,做皂皂可以分成3個階段,即剛混合到濃稠,濃稠到入模,入模後。由於入模後皂液是靜置狀態,如果皂液沒有完全達到over trace狀態,一旦入模就很容易產生油水分離,這樣就容易形成皂粉啦。
那麼怎麼分別說自己到達了over trace呢?據觀察數據顯示,越難trace的配方,越容易產生皂粉。皂書上都說只要神奇小“8”出現那麼就是trace啦,可以入模了,但是其實多做皂皂的人就會發現trace也可以分幾個程度的。如果很難trace的配方,你會發現你出現“8”的時候皂液也是偏軟(比較流動性),這時候入模就很容易油水分離啦﹗所以這派的看法是這樣的啦~~如果你第一階段時間比較長那麼你trace time 也就是需要比較長啦

The forth︰油品,這個是我個人做皂總結出來的,大家看看就好呵呵。我做皂也一段很長時間啦,由於我做都是比較單一的配方,所以比較好比較。你會發現用油酸含量高的EV的橄欖油或者茶油來打皂,純的,它會很快的就trace了,並且那個t是很稠的那種哦,每次這要的皂皂肯定會有皂粉出現,並且皂粉結晶不是單表面的呢,而且是整個皂皂都是(切開能看見類似雪花狀結晶)。但是我用pure(精製)就比較不會產生皂粉。所以這個也是其一的影響因素,未精製的木本植物油油酸含量高,這個會比較更容易產生皂粉,至於這是何原因,那麼我就無法再繼續解釋啦,等我能分析分子結構再說吧。
所以皂皂某個現象都不是單一因素就能全部決定的,皂皂世界還是無限大的,希望大家慢慢一起來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