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16:47:15凌明玉
這一輪□□與下一輪□□的警示---讀楊逵、賴和
★寫點楊逵、賴和的閱讀整理,大多是書上抄錄整理,有空再寫細讀感想。對於日據時期小說家甚少涉獵,讀了幾篇是有熱血之感,但對自己創作收獲甚少,或者楊逵、賴和的時代隔著一層我無法進入的膜,或者這是某種警示。
這一輪□□與下一輪□□的警示---讀楊逵、賴和
楊逵著名的小說有〈送報伕〉、〈鵝媽媽出嫁〉、〈春光關不住〉等。楊逵的小說受到他左傾思想的影響,小說中表現的是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譴責與反抗,簡言之,就是站在弱小者的立場,對抗強權的統治與剝削,對不公平的世界發出吶喊。他的小說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其中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始終表現出樂觀與奮鬥的積極精神,這種精神,也是台灣小說中最特殊,也最可貴之處。
楊逵原本與賴和、張深切等80餘位作家組織的「臺灣文藝聯盟」,創辦了《臺灣文藝》雜誌,後來1935年12月楊逵又創辦了《臺灣新文學》雜誌,這兩本雜誌都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高潮時期」非常重要的文學刊物。
楊逵於雜誌創刊詞如此寫著:「……為了台灣的作家,也為了讀書人,迫切需要適應台灣現實的文學機關。但看不出有誰願意給他們。如此一來,作家與讀者有必要以『積塵成山』的精神,湊集自己的零錢,來建設一個園地,自勉自勵,造成風氣。這就是『台灣新文學社』的創設起緣。」
雜誌內容中、日文各半,漢文及日文詩的編輯工作,分別有賴和及鹽份地帶詩人分擔,但主要編輯工作仍由楊逵和妻子葉陶負責。不過,1937年 6 月 15 日,這本「積極地把握台灣的現實,帶著較濃厚的寫實主義色彩」的雜誌,接到日本當局命令於下一期廢除「漢文欄」,就宣告停刊。雜誌僅發行了一年半。
賴和的小說則有兩大特色,一是語言上貼近口與方言,二是主題批判意識鮮明。
以語言而論,在賴和之前,台灣全為舊詩文的創作,賴和用白話文寫詩、寫小說,對於文學語言的改造自有重要的意義,然更可留意者,在台灣新文學「成熟期」的初始,郭秋生等掀起了「台灣話文」的討論,一派主張「屈話就文」,雖然台語和標準北京話之間有所差異,但文學創作使用的文字則應盡量沿用20年代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國語白話文字,但另一派的「台灣話文」論者則以為不應「屈話就文」,強調台灣新文學指在表現台灣人生活,則應當用較貼近台灣話的文字,當這些語音在漢字中沒有相對應的字元時,則作家自鑄新字為用。這樣立意雖好,但自鑄新字,甚至用拼音文字表現,不用說一般大眾,往往連知識份子也無法理解,「台灣話文」終究沒有成功。
除了語言上的特色,賴和小說在主題上往往具有相當濃厚得批判色彩,其最主要批判對象,一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人民不合理壓迫,一是台灣舊社會的不良習俗。
賴和〈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略述:
〈一桿秤仔〉:這篇作品譴責意味強烈,期對象約有三處:.社會貧富的差距問題及會社對窮人勞力的剝削、不合於人性的法令政策、執法人員的暴橫。
〈不如意的過年〉:這篇小說在表現上,有幾點值得注意:本篇以一種滑稽的筆調來形成對日警的諷刺。為了營造諷刺的效果,本篇文字經營亦有妙處。
而〈一桿秤仔〉重於事件的描述,〈不如意的過年〉則重在人物的刻畫,尤
其是小說中人物的描寫,都較〈一桿秤仔〉深刻許多。〈一桿秤仔〉以描寫秦得參一生「全傳」的方式表現主題,而〈不如意的過年〉只是藉由幾天中的事情,表現了日警某種微妙的心境,因此焦點更為集中,也讓讀者透過這短短的幾幕,體會到整個事件背後所代表的台灣在異族統治下之悲哀。
〈不如意的過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似較〈一桿秤仔〉更具現代小說的藝術性,可視為是賴和小說技巧進步之作。
這一輪□□與下一輪□□的警示---讀楊逵、賴和
楊逵著名的小說有〈送報伕〉、〈鵝媽媽出嫁〉、〈春光關不住〉等。楊逵的小說受到他左傾思想的影響,小說中表現的是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譴責與反抗,簡言之,就是站在弱小者的立場,對抗強權的統治與剝削,對不公平的世界發出吶喊。他的小說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其中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始終表現出樂觀與奮鬥的積極精神,這種精神,也是台灣小說中最特殊,也最可貴之處。
楊逵原本與賴和、張深切等80餘位作家組織的「臺灣文藝聯盟」,創辦了《臺灣文藝》雜誌,後來1935年12月楊逵又創辦了《臺灣新文學》雜誌,這兩本雜誌都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高潮時期」非常重要的文學刊物。
楊逵於雜誌創刊詞如此寫著:「……為了台灣的作家,也為了讀書人,迫切需要適應台灣現實的文學機關。但看不出有誰願意給他們。如此一來,作家與讀者有必要以『積塵成山』的精神,湊集自己的零錢,來建設一個園地,自勉自勵,造成風氣。這就是『台灣新文學社』的創設起緣。」
雜誌內容中、日文各半,漢文及日文詩的編輯工作,分別有賴和及鹽份地帶詩人分擔,但主要編輯工作仍由楊逵和妻子葉陶負責。不過,1937年 6 月 15 日,這本「積極地把握台灣的現實,帶著較濃厚的寫實主義色彩」的雜誌,接到日本當局命令於下一期廢除「漢文欄」,就宣告停刊。雜誌僅發行了一年半。
賴和的小說則有兩大特色,一是語言上貼近口與方言,二是主題批判意識鮮明。
以語言而論,在賴和之前,台灣全為舊詩文的創作,賴和用白話文寫詩、寫小說,對於文學語言的改造自有重要的意義,然更可留意者,在台灣新文學「成熟期」的初始,郭秋生等掀起了「台灣話文」的討論,一派主張「屈話就文」,雖然台語和標準北京話之間有所差異,但文學創作使用的文字則應盡量沿用20年代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國語白話文字,但另一派的「台灣話文」論者則以為不應「屈話就文」,強調台灣新文學指在表現台灣人生活,則應當用較貼近台灣話的文字,當這些語音在漢字中沒有相對應的字元時,則作家自鑄新字為用。這樣立意雖好,但自鑄新字,甚至用拼音文字表現,不用說一般大眾,往往連知識份子也無法理解,「台灣話文」終究沒有成功。
除了語言上的特色,賴和小說在主題上往往具有相當濃厚得批判色彩,其最主要批判對象,一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人民不合理壓迫,一是台灣舊社會的不良習俗。
賴和〈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略述:
〈一桿秤仔〉:這篇作品譴責意味強烈,期對象約有三處:.社會貧富的差距問題及會社對窮人勞力的剝削、不合於人性的法令政策、執法人員的暴橫。
〈不如意的過年〉:這篇小說在表現上,有幾點值得注意:本篇以一種滑稽的筆調來形成對日警的諷刺。為了營造諷刺的效果,本篇文字經營亦有妙處。
而〈一桿秤仔〉重於事件的描述,〈不如意的過年〉則重在人物的刻畫,尤
其是小說中人物的描寫,都較〈一桿秤仔〉深刻許多。〈一桿秤仔〉以描寫秦得參一生「全傳」的方式表現主題,而〈不如意的過年〉只是藉由幾天中的事情,表現了日警某種微妙的心境,因此焦點更為集中,也讓讀者透過這短短的幾幕,體會到整個事件背後所代表的台灣在異族統治下之悲哀。
〈不如意的過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似較〈一桿秤仔〉更具現代小說的藝術性,可視為是賴和小說技巧進步之作。
上一篇:情感的原鄉---淺析<異鄉人>
下一篇:明日也將成為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