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6 07:56:35andyle

中杜鵑



中名:筒鳥

土名:公孫

學名:Cuculus saturatus 

英名:Oriental Cuckoo

科別:杜鵑科,杜鵑科的鳥(布榖鳥)
全長:筒鳥(東北亞亞種)34公分;公孫(台灣亞種)31公分
棲地:農田丘陵區
筒鳥在台灣為夏候鳥。每年到了春分時候,就會聽到牠的叫聲,尤其以六月間鳴聲最頻繁,且一直叫到九月下旬,常於清晨和黃昏時鳴叫。大多棲息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森林,在低山區的果樹林或山麓均能聞其鳴聲。
筒鳥的警戒心強,常遠遠避開人類,所以常只聞其聲,而少見其真面目。學其鳴聲「公孫-公孫-……」,可以吸引其飛近。飛翔迅速無聲,多活動於樹林中上層;以昆蟲、蝸牛、青蛙、蜥蜴、或果實,漿果為食。
公孫,其鳴聲類似「公孫、公孫……」,因而得名。據鄉野傳說:「昔有公孫二人相依為命。掘竹筍充飢時而被殺,因而化為公孫鳥。每年春季新筍一出,即含著哀怨聲音開始鳴叫,其鳴聲似公孫、公孫、公孫……」,因名公孫也。
公孫,亦一作穀雨鳥。牠們於每年穀雨節氣,即陽曆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必前來,按時鳴叫。農民聞穀雨鳥之狂鳴,知穀雨,而播豆;因而有穀雨鳥之稱。鄉老謂:
「清明麻,穀雨豆。」
即於清明播芝麻,穀雨播豆類。
在鄉野亦名土噸(噸ㄉㄨㄣˇ)。在靜寂的山區,公孫的鳴聲亦似「土噸、土噸……」因而由其鳴聲,亦有土噸之稱。
台灣鳥類名錄(1969),稱公孫為筒鳥,乃誤用其異亞種,東北亞亞種日名之名來名。東北亞亞種筒鳥,繁殖於東北亞,冬季南遷於東南亞避寒;在台灣為春秋兩季過境鳥。此東北亞亞種筒鳥與台灣亞種公孫,兩者鳴聲幾乎相同(小林.張,1981)。筒鳥之日名,乃據其鳴聲宛如打竹筒之音,因而得名。於八世紀末期之文學古籍“日本靈異記”(景戒,八世紀末期)就見其日名;其漢字名“筒鳥”,最早見於十九世紀之本草古籍“本草啟蒙補遺”(黑田樂善,1850)一書。
中國科學院中國鳥類分布名錄(1976),稱筒鳥為中杜鵑,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1995年決議,依據中國鳥類分布名錄,將筒鳥改稱為中杜鵑,為其正名。
繁殖時不自營巢,而將卵產於布袋鳥等小型鳥巢裡,以求得孵代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