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6 02:19:22塑膠米克

「Oasis, 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小感文兼小戰文)」

媽壓!這邊我自己N百年沒來了,新功能我來不及摸。別問我為何十個月沒新文,我一時說不上來,不過先看這篇
----

關於綠洲來台
老實說,我沒有抱很大的興奮感。他們的台北現場對我而言
直接講就是「一切太制式化了」,現場表演變成公務員般的routine一環。或許表演經驗累積久了,也知道在不同的國家用該地的問候語,給出一點好像是在表演當中會看到的「驚喜」,其實這種層次就跟你去公部們洽公,公務員對你跟昨天的差別只在於今天多給了你一個微笑,還是沒有改變公務員與公部門的背後本質。當然,換做任何人一件事在十年內重複做一千次可能連一個微笑都擠不出來。

買票在台北看綠洲現場,只是花個錢去證實參與一下來台灣這件事的真實

簡單來說,現在的綠洲不是早年('90末前)他們的最佳狀態了。我所謂的最佳狀態是指,對於自己未來在哪、對於成功在哪都一知半解,現場表演、鏡頭下的狂張新聞跟cd中的歌曲都很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亟欲想要突破音樂現狀

但後來我感覺不出這些力道了。一旦這些東西失去了呢?搖滾樂團就不能再聲稱自己是革命團體了(搖滾樂不是愛聲稱革命?要表現出在哪阿),就變成了個recording artist或做live的performing artist了。沒有好或壞,但卻是具有重要性,所以看文章的人到這邊應該知道我是會怎麼分辨創作樂團跟西洋歌曲翻唱作場團之間的差異性了。

當然,這套標準很嚴格,放在任何top artist身上都很難適用,我看連rolling stones都很難達成,不過Neil Young似乎做到了。換句話說,假設我能有幸在2009或之後看到rolling stones的現場,都不會比在70年代時候看rolling stones想要破壞某些東西時來的有快感。但撇開live感不感人這種我的主觀評價因素,能持續做live到60歲,這就是村上春樹談慢跑的那本書第一章取名跟rolling stones有關的原因了:慢跑不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了不起的是,你要能跟rolling stones一樣能一直跑下去。或許綠洲能真的唱到這種程度,那看他們live到底好不好,就會變成rolling stones台下歌迷一樣,大家穿著包大人(註:一種老人尿布知名品牌)一起陷入集體回憶。只不過綠洲現在還不適合用這套標準。

facebook目前不是我發表舒情感文的地方,我就直接切入重點。

我喜歡綠洲的早期;我的綠洲私房歌一些是cd version,但這些cd version的live version沒有比原曲給我的感動大(當然這層次的問題,要把我先聽原曲後聽live的因素考量進去,先入為主的cd版感動強烈且外加當時的年齡時空情境跟當時看到mtv播mv的影像畫面,這些加總後是後來聽到live版無法比擬的,也就是現象學所探討的個人主觀經驗為大);我的綠洲私房歌曲是一些他們還是俗爛小咖時錄的demo,但這些歌都不可能會做live表演;我的綠洲私房歌一些是b side非主打歌,這些更不可能出現在他們的live list中。

"doing live is not merely just doing a song in live version, doing live but is as a chance to create a new version of a song"我的意見,而且適用於任何artist or band,好的live團就該如此,而且機會只有再自己的巔峰時,等發達了,money in the mouth時,這種現場的創作衝動可能就不會有了,Bob Dylan的1966年的Royal Alber Hall的live bootleg之所以會被馬大評為等同喬哀思小說藝術地位的原因也就在於Bob在裡面把自己燃燒的相當乾淨,真的就是今天燒完沒有明天的那種乾淨。

所以我對他們現在的現場,所抱期望就沒有那麼大,因此近日來在PTT綠洲版上喧囂的音控技術層次問題,對於曾經是hardcore綠洲歌迷的我,根本不會構成到威脅觀賞樂趣,或許對現場不抱樂趣,或許樂趣早已在多年前我擁有綠洲的不斷高潮過程中享有(這部份就是流行歌曲研究中,歌迷所謂的歌曲、樂團與歌迷自我生命敘事的連結)。

想不到我又胡謅了這多。

既然是談綠洲2009的台北南港展覽館現場演唱會,那我還是談談我對這場現場比較具體的感想:
一,don't look back in anger跟wonderwall的現場版本竟然用民謠吉他,我以為會像familliar to millions專輯中用電吉他來幹現場版本。
二,don't look back in anger原本noel的solo部份,現場吉他solo竟交給gem archer來彈,很多noel原本在尾部該出現高低相差12度的trademark音都沒出現,而且solo內容也不是原本的版本,這邊我在現場聽到囧掉了,嘴念了聲幹後頭往左下方撇了一下。
三,好吧,這點是跟大家一樣幹,沒唱Live Forever(Noel的吉他在搖滾史上不是特別突出,但這首曲的solo被國外吉他還是啥音樂雜誌評選出來的經典橋段)。這點就麼簡單,演唱會名稱不是叫Live forever???Yeah...my regret will live forever...

But after all, thank you oasis, for the good times that you made me have.

後記:
這篇應該算是部份結清我跟綠洲多年來的情感帳,本來沒打算要寫,因為真的覺得綠洲對我太重要了,不想急著下筆,但突然感覺來了,就先清出一點。
再來,你又能看到這邊,算你厲害,那我就來私心替一些東西打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8g_gj4VRUA
oasis後期幾首我比較激賞的歌,有天晚上突然聽到李欣芸在廣播節目中放,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剛好跟我這部份的情感連結有所呼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Ol9nVdGLQ&feature=related
老化石rolling stones到老還在唱,這首是他們近期的新歌,雖然自我重複的比重很高,但能活到這歲數,還在堅持原本的歌路,算是另一種奇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3_cS_iQ-w0
老楊,到這把年紀還能對局勢發脾氣,搖滾樂界好典範。雖時過境遷,但這首就是不折不扣靠杯時事的歌曲,倒小步西陽的創作。

再來,講到樂團到各地表演時用在地的問候與打招呼...恩,這真的很重要,而且現在似乎是趨勢,是會增加親切感,但對於表演的本質...這絕對不是替現場加分的主因。我舉個最近來台在簡單生活節演唱的前suede主唱Brett Anderson做例子好了,他在那場講的「謝謝」次數算是國外藝人來台裡,少見的多,我不知道背後是啥原因,但那場全unplugged的表演,不代電地靠自己一人演奏多首suede名曲,比當年他上次隨團來台表演好太多!這次的個人表演好像是完全掏空自己般,充分在演出。我覺得這個可能跟上次的帶團在台表演普普、觀眾反應冷淡有關,這次好像欠台灣觀眾什麼般,徹底奮情償還演出。我的推論或許武斷,自行這樣連結解釋,可能造成他簡單生活的現場表演帶著一種特定地針對性情感,也因此「謝謝」就不自覺多說了幾句。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影視娛樂」
J 2009-05-03 18:08:48

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峇里島啊~
有陽光、沙灘、還有猛男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