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4 11:45:56嘉頓 Garden

台灣「藍」系列三部曲—《盛夏光年》

挾著香港同志影展的旗號,《盛夏光年》是今年這個影展的開幕電影,在場有演員張孝全、張睿家、楊淇及導演陳正道(《宅變》)現身首次在香港公映會。《盛夏光年》被認為是同性戀電影,事實上也是,只是,如何你問我的話,我只是覺得是一部三角錯愛電影。

台灣影壇近年來給人的感覺是,除了侯孝賢、蔡明亮及李安大導演外,也不乏新進導演,他們的作品多是清新可喜的,尤其是某些議題,如戴立忍執導的《台北晚九朝五》、蘇照彬的《愛情靈藥》、易智言的《藍色大門》、陳映蓉的《17歲的天空》,至陳正道的《盛夏光年》都是沖著台灣新世代同性戀的題材。故事不太嬌造作弄,劇情也不故弄玄虛,再加上清新的演員面孔,看起來令觀眾眼前一亮。
其中,《藍色大門》、《17歲的天空》及《盛夏光年》真正是我心目中的台灣「藍」系列三部曲,三部電影給我的印象是很「藍」,比今年將代表台灣出征奧斯卡的《深海》(鄭文堂導演)更「藍」。《藍色大門》及《17歲的天空》都是發生在17歲的故事,我相信今次《盛夏光年》有點不同了吧,故事中兩大男主角《紫色角落》張孝全及《惡男宅急電》張睿家分別飾演的守恆及正行主要變化在上大學的時候。而相比《藍色大門》的純真可愛小夥子(陳柏霖、桂綸鎂、林月珍)及《17歲的天空》的燦爛、美麗的同志烏托邦(楊祐寧、Duncan),單看劇本設計,《盛夏光年》對同性戀在社會的故事發展比《17歲的天空》有點兒倒退,未有《藍色大門》來得那般亮眼、也沒有《17歲的天空》的最後變成豁然開朗。《盛夏光年》的感覺帶點悲情,尤其當守恆及正行面對同志感情,猶如身陷自我認同的囹圇,羞怯於勇敢的表現自己;其中不少正行的鏡頭是他坐在天台或獨自一人淌汗,渴望所愛的場面,令人心酸。

片初老師的「恆星、行星及彗星論」就是片中三位主角的命運,孤獨的恆星守恆與本來就是行星的正行互相牽引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守恆及正行在小學「設定的友情」定論,只是替彗星的惠嘉(《20 30 40》楊淇飾)不值,劇情簡介說「像彗星一般闖入兩人的生命中,打亂了一切……」,我不贊成,只是她只是這兩夥恆星、行星擦身而過的小星星而已,因為惠嘉在片中起的作用,並非那麼大、那麼震盪,任何一個女子也可以令正行得知他的性取向,只是惠嘉也同時是守恆的所愛吧。
海,是守恆曾對惠嘉坦白時所說最想到的地方。沒錯,片初時守恆及正行小時候在海邊走走的場面,真的很美,令人想起童真;還有台北的夜色令人想起家;火車令人回憶前程;籃球比賽代表青春;五月天的音樂自自然然令人高中時代;游泳池很藍,也令人想洗清煩憂。片中不少的symbolic符號,除了歸功導演及音樂的陳信宏,不得不讚曾與導演彭浩翔合作《伊莎貝拉》的林志堅(Charlie Lam),打造出一個如此「藍」景,尤其是最後一幕的大海沖撃力,真的沖刷了他們三人之間難於啟齒之情,有著清新的戀愛感覺。

相信繼《孽子》的范植偉、《藍色大門》的陳柏霖、《17歲的天空》的楊祐寧,又一位美少年的誕生—《盛夏光年》的張睿家。我不是說張孝全的演技不好(他今次的造型反而令我想起鄭嘉穎及古天樂的混合版),其實我只看過了兩位男角的劇集《極速傳說》和《惡男宅急電》,今次他們的發揮空間很大,只是台灣此類型的片種,大部分的觀眾放在悲劇角色多些,張睿家就是吧。我想起同期在韓國也是憑如此大膽題材電影《王之男》中性角色而一炮而紅的李準基,我比較喜愛台式,來得親切符多吧。通常這類型具爭議性的角色,討人喜歡或惹人憎惡,只差一線,是他們是否在演出時「take advantage of it」,一目了然吧﹖!
在今屆金馬獎,我未有機會看過這幾部台片《指尖的重量》、《松鼠自殺事件》(吳米森執導)和《黑眼圈》(蔡明亮執導),還有張震主演的《吳清源》(田壯壯執導)。《盛夏光年》是我今年看《深海》影碟及電影《詭絲》又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希望《盛夏光年》可以在金馬獎與其他華語片公平比併時,也希望大家多支持台片!

《盛夏光年》—第43屆金馬獎入圍名單
張孝全︰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
張睿家︰最佳新演員
陳信宏︰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註︰《盛夏光年》劇照師—夏永康 (王家衛御用攝影師)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