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9 07:51:54fontaine

關於旅行

有一次回台灣探親時,一晚閒坐家中,電話鈴響了。拿起話筒,傳來一個年輕女子的悅耳聲音。
「小姐,你好!我這裡是某某大飯店(很有名的一家)打來做問卷調查的,可不可以問你幾個問題?」
反正我有的是時間和好奇心,於是便樂得做做順水人情:「請說。」
她開始的一連串問題,不外是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收入等等,又問「去過大陸沒有?」、「最想去的地方是那裡?」,這些都不難作答,可是在問下來,兩人卻好像有點搭不上話了。
「請問你去那裡的目的是:度假、休閒、購物……?」
她提的幾項,我覺得都不適用於我的情況,於是一一否決之後,沉吟一兩秒,回答說:「去旅行。」
話才說出口,我感到這回輪到她在電話那頭愣了一兩秒,大概以為我沒聽懂,於是又把那些答案選項重複了一遍:「……度假、休閒、購物……。」而我,死不改口,還是把「旅行」兩字拋回去給她。到此,也不知是她問完了,還是覺得不值得再問下去,反正這場問卷調查很快就結束了。
不久之後,有機會去聽旅遊講座,是家專賣「行萬里路所需」的主題書店主辦的。第一次去聽到的主講題目是台灣的國家公園,與會只有十幾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但顯然是愛好大自然的族群,我留意到其中有幾個女孩子還很用心地在做筆記。然而他們想知道的,卻並非只是「如何去那裡、住那裡」等等,講解員所提到的野生花草樹木、水中受污染而垂垂待斃的魚,都引起他們的關注。
第二次再去聽講座,講的是法國,卻有幾十名聽眾,書店內的咖啡座擠得大爆滿。當主講員講完那些走馬看花的資訊後,另一位資深領隊上台去介紹相關書籍,以供聽眾參考,做深入瞭解。此時卻有不少人紛紛離座而去。
我也留意到,那些離去的幾乎十之八九都是看來受過中上教育的年輕女孩(在場本來就以女性居多),反而那些年紀較大、甚至中年人士仍然留在座位上聽書籍介紹。
想到有位出版界的朋友曾說,台灣的升學制度把孩子的讀書胃口全破壞了,所以他們一旦考上大學後,就以為不用一天到晚啃書本,連帶碰碰其他書的興趣也沒有。
而我,則想到當年日本人要纂改侵華歷史,大家鬧得不可開交時,日本的高中學生反應卻是很不耐煩:「教科書要用『侵入』或『進入』最好早點決定,以免擔誤我們準備考大學。」他們根本不關心歷史,只在意升大學試的答案應該怎麼寫。
做電話調查的女孩、不願聽書籍介紹的女孩,我猜她們都是屬於台灣那種聯考制度下的「負面性產物」:她們只要知道「需要應付的範圍」就好,超出於此的,一點都不願費點心去學、多花點力氣去知道。所以,當我的答案不在那個女孩提出的範圍之內時,她就無法接受了,只得重問一次。因為她的世界裡,只有已經劃出要她去做的「範圍」。
這又讓我想到了一本即將出中文版的遊記:「那裡的印度河正年輕」。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但卻被書名所吸引,於是問起內容,原來是位年輕媽媽(好像是英國人),帶著她六歲大的女兒,在冰天雪地的季節裡,去漫游號稱「小西藏」的巴提斯坦(不是巴基斯坦)。
她們母女倆所走的這一趟,在我的定義中,便叫作「旅行」,絕對不是「度假、消閒、購物」等等。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很願意和我那個已年滿二十歲的女兒結伴去旅行,但是若時光倒流,相信我也還是做不到帶個六歲女兒去那樣艱苦之地,又是在寒冷的季節!
也許,如今我們看到那些年輕人根本連書本都不想碰,更別說「讀萬卷書」的雄心了,但也不能完全怪他們。我相信,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也是為聯考制度為虎作倀者:不准孩子把時間花在看課外讀物上,惟恐因此影響他們的考試成績。旅行似乎跟讀萬卷書有共通之處,也需要有求知好奇以及毅力。但看來至今「旅行」兩字對很多人而言,還是很陌生的字眼。

上一篇:加多一點點

下一篇:驀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