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9 15:57:23fontaine
出走
不是每個人都有出走的勇氣的,除了十幾歲、處於反叛期的青少年因為不知天高地厚,意氣用事而最容易演出離家出走的一幕之外,更多的人都情願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現況中,妥協於種種不滿,害怕出走到外面不可知的廣大世界裡。
已去世的比利時名作家喬治‧奚孟農寫過一個出走的故事。主角是個擁有金錢、事業的男人,他的前妻在兒女尚年幼時出走,後來續娶的是個精明幹練的女性。故事發生時,兒女都已成年。
然而,這麼一個在別人眼中一切都相當美滿的中年男人,有一天早上卻忽然拐了公司一大筆錢,不知為何失蹤了。故事結束時,這個漫無目的由巴黎乘火車到法國南部流浪了一段時日的男人,又悄悄回到了他所熟悉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故態依舊,只是他對待他們的心態改變了。
這篇小說在幾十年前被搬上銀幕,不過因為是美國製作,背景改換成芝加哥及美國其他州,卻也完全不損原作精神。也許因為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刻劃出人性的共通性之故吧?
遊學族裡老中青都有,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之中,當然也有純為取得一紙文憑而來進修的。但是,即使是這一年齡層中的人,竟然也有「精神上有出走需要」而遊學的,就不免令我留意起背後的故事了。
已去世的比利時名作家喬治‧奚孟農寫過一個出走的故事。主角是個擁有金錢、事業的男人,他的前妻在兒女尚年幼時出走,後來續娶的是個精明幹練的女性。故事發生時,兒女都已成年。
然而,這麼一個在別人眼中一切都相當美滿的中年男人,有一天早上卻忽然拐了公司一大筆錢,不知為何失蹤了。故事結束時,這個漫無目的由巴黎乘火車到法國南部流浪了一段時日的男人,又悄悄回到了他所熟悉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故態依舊,只是他對待他們的心態改變了。
這篇小說在幾十年前被搬上銀幕,不過因為是美國製作,背景改換成芝加哥及美國其他州,卻也完全不損原作精神。也許因為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刻劃出人性的共通性之故吧?
遊學族裡老中青都有,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之中,當然也有純為取得一紙文憑而來進修的。但是,即使是這一年齡層中的人,竟然也有「精神上有出走需要」而遊學的,就不免令我留意起背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