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大風吹──二月河《雍正皇帝》之【九王奪嫡】
1.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有許多歷史人物與事件,與二月河的歷史小說讀來卻是全 然不同的況味,可將二者作個比較。
2.九王奪嫡的過程中,哪個皇子的表現與性格最吸引你的注意?如果你是康熙老皇帝,會將皇位傳給哪位阿哥?
3.康熙在本部作品中雖不是主角,卻也有很重的戲份,你可以體會並揣摩這位父親與帝王的內心矛盾煎熬嗎?
4.你覺得胤禛何以勝出?與雍王府中的這些奇人和忠僕是否息息相關?而胤祥府中全是細作,與他的性格是否有關?
5.【九王奪嫡】以鄔思道起,以鄔思道終,有首尾呼應之感,作者這樣的安排是否別有寓意?
6.【九王奪嫡】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為何?你喜歡這部小說嗎?你覺得它是大眾小說嗎?
可選擇上述任何一個問題作答,張貼時間從即日起至1/9中午12:00截止,這是本學期最後一次作業了,請大家一起合作,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吧。
上一篇:她只需要愛,並不是《逆女》
雖然比起金庸的武俠小說,二月河的歷史小說是比較不討大眾歡心。但,我還是要說,我是喜歡的。
在閱讀時候雖然有點障礙。真希望出版社好心幫我們整理一份清廷宮廷大臣位階、藩屬、機構...的表,讓我們看的時候不在只是覺得人物的對話高來高去,而是真的懂得他們高來高去的是什麼。但除卻這些小小的困擾,對於人物的勾心鬥角、人情世態炎涼的刻劃,在讀起來還是頗有幾分感慨。我覺得二月河能在以歷史敘述為主軸的歷史小說裡拔出,或許也是因為,他能賦予主角可親可愛的情感吧?試想,若今天書中的胤禎仍然是如傳統歷史所呈現的,是個完全冷面、嚴苛,不苟言笑甚至有點患了工作狂病症的人物,歷史上如何是歷史,但寫在小說裡卻顯得有些過度無趣。二月河為雍正翻案,讓我們讀來甚至還有些期望他快些撂開太子黨、八爺黨的束縛,好能當上皇帝...甚至在上冊一開頭還來個雍正的風流韻事,這真是令人詫異。而即便讀到最後,已經確定登基的雍正,我仍然想著,或許,在他森冷的眼眸之下,他也是被迫,被要求,直到成為那個模樣,除了嚴以律己之外,或許有時,他也是會如常人那樣嬉笑怒罵的吧...(雖然小說並沒有完全寫出這面)
一個人物多層的面相。或許,這就是二月河成功的地方吧。
帝王之家的父子關係,並不是單單父子這麼容易的。既是父子又是君臣,雖談家事亦為國事。對康熙來說,生的兒子多了,卻又互相結黨攻擊,以一個老父親的立場來說,無疑是令人最痛心疾首的事,以帝王的立場,卻又害怕兒子的勢力太過龐大,進而威脅自己的帝位。在動輒得咎的官場上,父子之間的相處,猜忌懷疑至此,或吃個家宴,兒子之間言語相對,拳頭相向,家和萬事興,全世界大概無有如此複雜的家庭關係了吧?無怪乎康熙帝勞心氣苦至此!天下最有權勢的帝王,天下最可憐的父親。
真是對不起老師....竟然在最後一次遲了一下....希望老師大人可以寬恕.....
雖然故事一開始有提到胤禎也有心腸心地柔軟的一面(江邊被救起又眼睜睜的看小祿燒死),那是他的痛!)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胤祥!
他從小就很可憐的生活著,只因為他的生母並沒有被冊封,即使貴為公主與天子之子......兄弟和官宦的無情對待讓他從小就學會了現實,只有老四對他是真心的好,所以為了胤禎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是真的保四黨。他的性格純真又肯做事,沒心眼也不屑有心機,坦蕩蕩的做人,但這樣子還不足以做皇帝;他沒心機所以容易被人設計,受污辱不輕易忘記,他是豪爽的梟雄,獨當一面的一方霸主,但不是一個可以讓四海九族和平共處的明君!
如果說書中有哪一情節最令我印象深刻,倒不如說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對白更吸引著我!閱讀九王奪嫡的同時,發現它並不像其他小說能夠簡單透過字面上的文意帶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而是必須要字字斟酌,思考著每句話在書中所要透露出的是何種深層意義。由於書中對白時常是「話中有話」因此我更用心去理解,有時不過二到三頁的劇情,卻是讓我翻了又翻,思索著究竟這書中對白與劇情的關聯性到底為何,真的比起之前所閱讀過的小說作品,花費更多時間,也投入更多的心思。
此外,書中動盪不安且人心惶惶的局面,使得各種阿諛諂媚、爾虞我詐等行為,陳出不窮。當然這不是不能理解的,就是因為在這十萬火急的局勢,更應該步步為營,該說的話該有的行為也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才能有所行動。因此我認為作者充滿邏輯智慧的對白,也就更凸顯了《九王奪嫡》中所要表達的緊張甚至一觸即發的局面,使得我同時著迷於理解句中語意的同時,更不自覺繃緊了神經,一步步隨著大家的心思,走入書中。
胤禎勝出的原因,固然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表現及人格特質所致,但圍繞在他身邊的奴僕及輔佐之材亦有關係,從一開始碰到的軍師鄔思道,到調皮卻又忠心的狗兒坎兒,還有一路力挺他到底的兄弟胤祥,都是其中非常特出的角色,如果沒有鄔思道的進獻良策,胤禎便無法預謀先機,在關鍵點上先發制人,掌握良時以成事;狗兒和坎兒乍看似乎只會玩孩子把戲,成天調皮,但被四爺納入門下後,其忠實表現亦不遑多讓,小說也因有他們的童致點綴,平添有趣情節;十三阿哥更不用說,視四阿哥為其信任而可依靠對象的他,在宮中因失去母親的孤獨無依感,一步步找到了寄託的目標-與之共站一線,挺身護兄,雖然個性有些過於豪邁坦率,但卻也是胤禎在與眾阿哥來往心機交鋒中,唯一能夠敞開心胸吐訴心情的對象,手足之情深,便建立在此互信的基礎上
雍正的一些手段獨狠是早有耳聞的,但在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和書本原文雍正皇帝以後,要生存於政治舞台已是如此,更何況是那專權的帝王時代,雍正是狠的澈悟徹底,但基本上他還是打從心底想存五倫五道的,只是,沒錯,為了保己也衛國,不得不有這樣當機立斷的心狠手辣,嘔心瀝血的,他只在位了十三年,但卻是延續清朝國勢,威嚇四方的關鍵時期.
雍正雖然有許多一路爭奪當上皇帝的處心積慮和無可奈何,心中會傷痕累累,但是他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週遭忠心的人,不管是拚命十三郎,還是文的武的,滿人和漢人,以往的奴僕,還有嬪妃,都是忠心耿耿的,卻不是單單愚忠,都各有所長,雍正也能使其各司其職,好弟弟十三,勸柔又潔身自愛的漢臣張廷玉,一樣知所進退更足智多謀的鄔思道,還有機智不拘小節做事有效率的李衛,還有田.李敢衝敢做事的官員臣子,強硬兇狠的年羹堯,還有賢淑的嬪妃,更慶幸的是他有少能見其賢才的兒子弘曆,加上雍正能虛心求教,聽取勸諫,選賢舉能,避諱朋黨,手段強硬,也能恩威並重(雖然威嚇毒辣是多一些),當然他的智慧和沉腐心機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在仁君與暴君之間,他的一體兩面,對立與和諧的統一,忽略他的部分手段,我是給他讚賞的,真的,對國家人民來說他是真正的會為國為民著想.做事的能君,忘記他血滴子的種種,他是令人敬重,令人懾服.欽佩的!
狗狗的圖真的狠討我喜,真可愛,於是也曾誤入歧途過!哈哈..
一開始看雍正,覺得真是難以下嚥,但鄔思道這位其人的出現,著實有聚焦目光的作用,藉由他的現身開啟整篇故事,讓我能夠有始有終的看完(和其他同學一樣,剛開始雖然眾多阿哥也要反覆翻到前頭才能搞清孰為孰),他在這本小說中扮演的角色,是輔佐四阿哥胤禎的賢才,不但洞悉許多事兆,也是心思很縝密的人,加以個性冷靜沉穩,或許也是因其曾經潦倒的背景所致,所以總能適時一語道破,導正胤禎搖擺不定,退縮躲藏的心,對於胤禎的成功,其功勞不在話下,把他擺在故事最後的結局而來個首尾相應,我想也是作者刻意的安排,雖然這本小說感覺以阿哥們爭鬥心機及父子微妙矛盾之情為主軸,但不也在篇幅之間,給了鄔思道一個比較完整而耐人尋味的經歷.
首次閱讀二月河的小說,這部揉合歷史成分的作品,起初我先上網看看作者二月河為何許人也?有何其他作品?案探為何不獨他的康熙系列?雍正?不就是維民所止那個文字獄暴君?說真的閱讀過後,反倒是另一種感覺,原來胤禛跟我心目中的雍正大為不同,我還找了很多資料以求了解比較真實的雍正大帝。
閱讀的一開始,並沒有太大期望,一直讀到在黑店狗兒坎兒護主之後慢慢覺得十分有趣,因此沉住氣來翻閱,發現他又像是歷史武俠小說,過程又有很多人心探究,欲罷不能的在一個晚上閱讀完。
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並喜愛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了,一個身在皇室,但不想當皇帝,只是全力支持胤禛,一個豪邁不羈、性格誠懇的人物確實讓人喜歡。
而我個人認為,以鄔思道起,又以鄔思道終的安排也十分有趣,鄔思道與雍正的相遇一直以來,便像是一個是外高人搬的往往可洞察先機,最後也看透了官場與皇帝的性兒,告老返鄉,這位超有見地的鄔先生,弄得有點像張良般洞悉時事而順利逃離。
其實在看了這部小說,過程中十分多的陰謀成分,很多處心積慮的心機,當然也有很多可愛的成分,對一直喜歡歷史的我,對雍正有了新的看法,替在我刻板印象中的這位四阿哥,做了很大的平反。
九王奪嫡之中,印象最深的,是拼命十三郎--胤样,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英雄氣概的一個,加上粗中有細,武功好,腦筋也好,對人、事能看得很深,可說是文武雙全,最重要的是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人性的,待人真誠,有心機但是不陰險,比起其他皇子,胤祥可愛多了。
不過若是要傳位,我不會選擇胤祥,因為這會害了他,更有可能造成動亂。還是會傳給胤禛吧。雖然八王爺胤禩的勢力最大,傳給他在朝野間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康熙晚年在吏治方面,已有許多弊端出現,若是胤禩當皇帝,只怕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喜歡當個八佛爺,而胤禎的嚴峻、冷酷,也的確把清朝的國力又拉升起來。
我事先看過電視劇的雍正皇朝,上網查了一下,查發現電視劇所用的版本跟老師所要看的版本是不一樣,老師的版本比較注重王位傳承的宮廷內鬥之爭,為了爭奪王位各位阿哥用盡心機,就位了把自己拱的人送進大位。
我覺得整本書最厲害的當然是鄔先生,雖然康熙皇帝與兒子之間,做為一位父親,他要時時刻刻防著這群兒子們,他了解他們,除了要找一位可以統領天下的皇帝,也要找出一位未來不會把兄弟全殺死的皇帝,實在有高難度;至於這群兒子們,各自有心機,一心想知道康熙究竟心理在想什麼?不過總是沒法摸到康熙皇帝真正的底。可是鄔先生就不一樣,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他了解老皇帝位這些兒子們所做的測驗,也了解新皇帝的深沉,不可與之共享的道理。鄔先生就像是說書人一般,像是旁觀者似的,看透每個人的心思,所以一開始由他起頭,最後由他做結。
補充一下..電視劇真的很好看!!
讀雍正花了我非常多時間
讀射鵰大概一小時可讀半本
雍正卻是二小時翻不過三分之一
關於閱讀時間
我歸咎在真實性上
射雕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所以我可以很自然的跟著作者的腳步一頁又一頁的翻
雍正的人物則幾乎確有其人,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的歷史,加以由父母師長聽來的故事,讓我們都歷史人物都有一定的見解,所以我在閱讀雍正的時候,總要再次回想歷史上的胤禎和康熙
再者,雍正這書裡,每個人都有他的計謀
或深或淺,或輕或重.總想看個透徹,所以總是看完這回又翻回前面幾回,以看清陷阱到底是什麼時候佈好的
另外
射鵰和雍正還有一項不同
在於愛情
射雕裡愛情成分大約佔了百分之七八十
雍正則幾乎沒有,就算有也只是一筆帶過
充滿計謀沒有愛情潤色的雍正
對於愛看言情小說的讀者
真是一場苦難
不過喜歡推理小說的話
又另當別論了,這大概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吧!
在康熙心目中,恐怕諸子爭權,是其刻意所造成的結果,在帝王的心目中,江山,才是最值得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的,因此作為一個帝王,江山第一,一切都是次要,如同電視劇<康熙帝國>最後一段康熙的獨白<讓無能的帝王登位,不只會骨肉相殘,連國家也會相殘。>,我覺得適足以表現出康熙為了江山,而不得不放縱諸子爭權的心情。他要的,不是會愛惜羽毛而討好賣乖之輩,而是不惜得罪天下,也要貫徹到底的人,也許諸子爭權的手段都在互相比爛、耍陰,但看有沒有膽可以去得罪他人而已。因為只有不怕得罪他人,才可以為統治江山而拼盡全力,所謂`死豬不怕開水燙`大概即是如此吧。
(補)按錯
這書是九王奪嫡,不過我確認為精采之處就在這裡。九王要奪嫡,康熙又怎麼防範他兒子們,父子們用盡心計。
最後康熙駕崩,眾人卻只想著傳位,雖文中只交代了十三阿哥回想到他小時候他與父親的相處,更道出了眾人已經不將康熙當作自己的父親,而是個皇帝,而他們可能是下個皇帝
十四阿哥的嚎咷,相較他人,十四阿哥與康熙,還比較像對父子雖然康熙曾要摘這顆瓜,可十四阿哥卻在此時哭的真情流露,人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大概是因為有很多原因讓他們不得不無情
我覺得它不算是`台灣的大眾小說"是介於大眾和非大眾之間的文類, 有一點像小王子的地位. 因為如果是大眾, 那應該要讓中文系, 有基本閱讀習慣的我至少聽過.這種情形完全可以擺脫自己孤陋寡聞的可能, 因為它叫`大眾" 當我將雍正皇帝帶在身上閱讀時, 許多中文系的同學也表現出一副不熟的樣子. 我個人認為它有紅樓夢的影子, 紅樓夢也是被許多人閱讀, 但限定在某些人身上非常熟悉, 某些人卻碰也不會碰.
"傳位於十四子胤禵",是結束,也是開始。
在幾年之前,我曾經看過ㄧ本描寫雍正的小說,內容深度以及文字鋪陳可說是淋漓盡致,可惜的是書名我忘了,書也掉在捷運上,至今仍引以為憾。那本小說將十四子胤禵作為主角,而在旁窺視的則是狡詐心機的胤禎和年羹堯,旁邊佐以宏曆是私生子的八卦,最後在竄改遺詔之後,胤禎登上王位,而桀敖不馴的年羹堯也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被貶謫至守城官作為結局。相隔四五年之後,再次看到二月河的筆下的雍正帝,多了些什麼,也少了些什麼。
康熙帝是偉大的,不必去細述他的功業,單就他能去民族之分,別華夏之見,兼容並蓄的改革圖強,這便是一個了不起的胸襟。但這麼一個偉大的帝王,在他的末年也不免得為"全名"所苦,在權力面前,一幕幕真實上演,朝野聚黨,父子愛恨,君臣兄弟,孰真孰假?我只知道,康熙帝一生功業,遲暮之年亦不免俗的為"名"所苦,何其悲哉。
這本小說裏面,個人比較不滿意的地方是胤禎的改變,從一開始獨善其身的忠臣孤子,到了無所適從之時,因為"天命",解放了他的心靈,這個部份怎麼看都是有些不自然的。或許有人要說是他本來就已有野心,這份野心在鄔思道的言語之中獲得解放,但是再怎麼看,胤禎個性中的主體性,時而怯弱,時而硬直,這些個性上的特質總是難明且模糊的。
前面有人說到書中人物都很愛哭,我贊成。但是設身處地的想想,兄弟不再是兄弟,朋友不再是朋友,一切都以利益為依歸,為的是長遠利益與權勢,何時輪到自己入宮被黜,何時輪到自己中伏落馬,舉目四望,孤獨二字浮現,情緒上湧,觸動心頭,流出眼眶的,不僅僅是淚,或許還有傷心的血吧!
之前看的那本小說,因為詔書從"傳位十四子胤禵"被竄改為"傳位于四子胤禎",胤禎登上帝位做結束。而二月河則是將一切名正言順的傳給胤禎,雖然說二月河在書中藉鄔思道的推論,是合理且合情的,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竄改遺詔的情結,畢竟,陰謀論總是格外引人入勝的。
我喜歡歷史小說,唐太宗曾說"以古為鏡可以明興替",看著書中人物的機變用巧,每看一次都"通暢"了心思些,近日正逢"選舉"的最後階段,誰是太子黨?誰是八太子黨?誰又是胤禎胤祥?細細觀之,別有一番趣味。
(老師喔...我昨天晚上就已經打好了!但是我眼睛瞎了,看到"為防止濫發廣告信 請您於以下三張圖點選pchome新聞台logo,即可送出您的回應" 還想說PChome什麼時候有狗的logo呀! 未經思索便點了下去! 張貼失敗的視窗跳出時,我的髒話也都飆出來了!)
康熙,在歷史上是個受人愛戴的皇帝。不過當他面對著他眾多兒子們,他卻不能像個面面俱到的皇帝,更不能像平民慈愛父親。面對他兒子們,他是個皇帝,也是父親,可是卻要防著這些兒子們,深怕他們有什麼謀反之心。人說雍正心機深,然他卻勝不過康熙,康熙不只做個人人稱道的好皇帝,也要做個掌握大局的皇帝。所以皇子們的事,他一清二楚,這樣的他不是父親,是皇帝。康熙儘管什麼事都希望個十全十美,但作為一個父親,康熙難為個及格的父親。
讀了《雍正皇帝》之【九王奪嫡】,不得不對二月河「說故事」的功力大為折服。全書人物眾多,然而二月河卻能透過大量的對話,將康熙、雍正、胤祥、鄔思道,乃至諸位皇子、貴臣將相、差使僕役等眾人的形象,展現得栩栩如生,活躍於紙上。掩卷之際赫然發現,能有這樣的結構與佈局,其實二月河心思縝密不遜於四爺,洞察形勢的能力更是勝於鄔思道啊!
在這部小說中,諸多角色性格都極為突出鮮明,而我想談談康熙。身為帝王與父親兩種身分,晚年面對皇子們一個個心懷不軌的覬覦,內心的矛盾與煎熬是可想而知的。胤禛最後得以繼承大位,固然是在鄔思道的輔助之下,保持一種「刻意低調」卻又不時展現其心思細密、行事穩當的能力,最後深得康熙的信任所有的必然結果。然而我也以為,康熙的內心其實是很清楚的,電視版「雍正王朝」中的康熙,說過一段話令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說:「朕以寬厚治天下,胤禩是以寬厚攏絡天下,他處處學朕,卻處處不像朕。」而從他召隆科多入窮廬一節中的兩份詔書,以及其後取出金葫蘆動之以情的一番言語,都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位「聖祖」的用心良苦;而會有這樣的精心安排,難道他真看不出胤禛的心思?我以為並非如此,而是他深深明白,這是維繫清朝萬世基業最好的決定。
十三阿哥胤祥在驛館裡頭對胤禎的一席話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因為他雖然貴為皇子,但是卻因為失去了母親生不見人死無封號,所以他自幼就在宮中受盡欺侮,不僅僅是他的九哥十哥會欺負他,更可惡的是連太監都瞧不起他這個皇子。他這個十三阿哥當的確實是很窩囊很不痛快。而在這諾大的皇宮裡頭,他最大的希望是有一棵樹,這棵樹可以遮蔭他保護他,而這棵樹就是他的四哥胤禛!所以雖然小說裡一直強調胤禛的冷漠,但其實他卻是個重情的性情中人,所以胤祥為了反過來幫助自己的大樹,情願犧牲自己,這個角色很真我很喜歡!
小說之中我想康熙跟雍正,是相當中重要的人物。
雖然康熙他本身,有著父親與帝王內心雙重身分的煎熬,即使重視兒子的教育,卻遺忘了對於他們品德要求的目標,晚年他將朝廷內政交由比較年長的兒子管理,但他們也感覺到外在權力的甜頭,以及內心慾望。不言而喻的,那把野心之火不斷燃燒,導致後來的腐敗。
而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又復立,他的理由是因為疼愛自己的兒子,在史實上,也似乎確實如此,雖然康熙不是主角,但在相較之下是有相當的戲份存在,尤其是他每一個決定,對後輩兒子的影響。
另外,所有在<九王奪嫡>的人物角色當中,感覺上,比較鎖定雍正一人,從年輕至即位,關於他的心情起伏,他的決定都牽動了整個生態。二月河對於人物的掌握,讓人印象深刻,而且立體地呈現描繪形象的方式,讀來令人興味盎然,也化解了我原先預設對於歷史的枯燥。
在雍正皇帝中,有精采的部份,也有令人感慨的部份。精采的是人物的性格與思想、如十三爺真性真情的表露、鄔思道洞察世情的睿智。感慨的是政治的現實與權力的本質。
小說中深刻的描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特性。太子明顯是個才幹平庸,不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能做什麼事的人。同時他軟弱的性格,不能在自己手下「辦差」遇到困難時,給予有力的支撐。不僅不能緊緊抓住「太子黨」胤禛、胤祥等人的心,更讓「八爺黨」得以不斷扯後腿。胤禛伺機崛起,他的心思極細、且辦事果斷精明、在鄔思道的幫助下,很快抓住皇上的心思。八爺也是個心思很精、莫測高深的角色,能力不在胤禛之下。但是他沒有完全掌握住皇上的意向,最後終於敗給了胤禛。
相比於這些機關算盡的皇子,十三爺胤祥是性情較為真摯親切的人物,康熙駕崩時,只有他的哭泣是發自內心。他對四爺的衷心與感情,也從不轉變。小說中的片段,鄔思道看出他為人情感最真,但是若是自己不知道如何拿捏跟皇帝的分寸,也會為胤禛所忌。因而要他「千萬不可接鐵帽子親王。」以示無意擴充自己的權力。但是此段也同時表露了,他以己心度人之心,對胤禛「竟然沒想到提防」,是由於自己一片真誠待人的緣故。
鄔思道是很精采的人物,也是整部小說中,眼睛最雪亮,對世事瞭然於胸的智者。在胤禛身邊,他提供了許多準確的局勢分析,以及權力角力的安排與佈局。同時,他也具有知人的能力。可以了解康熙的思考意向,以及胤禛的所思所想。因而能在最後全身而退。
我想鄔思道這個角色,提供了整部小說在主線的宮廷權力鬥爭之外,另一個帶有距離的旁觀的角度。他是唯一「入於內而又能出乎其外」的人物。其它角色無論是康熙、太子、胤禛(雍正)、胤祥、八爺…都是「入於內而無法出乎其外」的當局者迷的人物。他的「距離」與「出乎其外」,來自對世情太深的明察與了解。正因為太了解,他在小說中說話的語氣,有時給人一種蒼茫沉鬱的氣氛。他也是有情的人,從他對舊識有同情心就可看出。然而這樣的有情,對比他對世事的洞察,一熱一冷,更使人有種感慨的味道。
本來我是很不喜歡讀歷史的,知道這小說是因康熙苦惱該傳位給哪個兒子而起的後,心裡滴咕著:「就雍正阿!」不覺得有半點吸引力。但是,看了頭幾回後,我開始有點著迷了,特別是狗兒和坎兒的加入,讓嚴肅的官場氣氛輕鬆不少。他們機智、調皮又直率的特質,在四阿哥的身旁,在我看來不比鄔思道遜色,往往就是那整人出氣才更大快人心阿。
我也是喜歡拼命十三郎的,和喜歡狗兒坎兒一樣。其實十三阿哥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個性太衝動,沉不住氣就成不了大器,但他救阿蘭時的豪氣、對四阿哥表感激之情的真誠、捉弄大夥嘔吐後還說要檢查穢物的頑性、遭圈禁在貝勒府中狂亂的哭喊,都在我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比起最後當上黃帝的雍正,作者對胤祥的描繪確是有血有肉的多了。
除了同學提到書中的人物太愛哭之外,我還有個小小意見,四哥的形象嚴格、急切,做起事來一板一眼,是個威風凜凜的王爺,卻每每安排他笑到噴出酒來或是笑得跌了,這殺掉他不少銳氣,前後差異太大了吧!
當初在看到老師開出的書單,裡面有二月《雍正皇帝》的這一套書籍,心理馬上有個念頭,這不是寫歷史典籍之書嗎?會有什麼好看阿,不過這是個必須要做的作業,還是硬著頭皮把它給看完。雖然本書用許多較為艱澀難懂的辭彙,白話文與文炎文相互穿插,使的讀者需要細細去閱讀,才能深入了解皇子間勾心鬥角,每個人的每句話也都暗藏玄機。
話說眾多皇子間,讓人最印像深刻的莫不是十三阿哥胤祥了。他那熱情無邪、幽默爽朗的個性,我想是必定深為大家所喜愛的。不只連女性讀者喜愛,我想也很受男性讀者的親睞。但是如果我是康熙,我想可能還是會選胤禛當皇帝,因為他具備心思細膩,作為嚴謹,有條有序,不同於胤祥的心無城府,直言率真的個性。我想坐大位的人,多少還是需要點心機,畢竟有多少人肖想得到這個位子?想把你從上頭給拉下來,要是不精明幹練一點,可是很快就會被人取代的。
鄔思道,在我看來他是洞悉全局,似乎掌握著一切的「高人」。每每讀到鄔思道與眾人的對話時,他的一字一語無不震撼我的心,無論是對局勢的分析,亦或是對康熙心意的揣測,又或者是給四阿哥胤禎的建議,往往都是鞭辟入裡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對胤禎發怒那一段,鄔思道對於胤禎的「庸人之見」感到憤怒,只因康熙將重點一時擺在八阿哥胤禩身上,然後對自己給了一句「耐煩不怕瑣碎」,因而顯得有些喪志,只覺得自己始終是個「辦事」的而已。但此時鄔思道卻給了他一個當頭棒喝,要他胸有大志。之後鄔思道揣測康熙之心,要胤禎的詩文窗課稿子繼續寫得恬淡適性些,否則恐招來康熙的疑懼之心。此時的胤禎也漸漸的萌生奪嫡之意了。
鄔思道這掌握著全局的高人,當然也早已臆測到雍正在登基之後會對自己不利,但他還是一意的爲雍正付出,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當然,鄔思道城府之深,深不可測,終究還是留了個全身。
附帶一提的是,父子兄弟間的疑懼猜測,真是令人不寒而慄啊!
即使常被說最喜歡的永遠都是主角也無所謂──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胤禎及對胤禎一片赤誠、大剌剌的胤祥。一開始對胤祥的印象──他就像個孩子!跟朝中臣子不分長上、互相問候「還沒死啊」等等這樣的相處情形,讓我覺得他好可愛!只是我不懂,為什麼母親「多災多病」、康熙准她出家一事會讓大家看不起他,甚至說他是「淫賤種子」、受盡了欺侮?沒有媽媽照顧差那麼多嗎?!
因為他和胤禎好,人想探他們虛實必先從他下手──畢竟他沒有胤禎如此的觀察細微、沉著。但胤祥好可憐啊!一開始就喜歡上的阿蘭竟然是潛伏在他身邊的奸細…真是替她難過。
很欣賞胤祥跟胤禎間深厚的情誼,讓人看了覺得感動。從小失恃的他,受到兄弟們的輕視、欺辱,唯有雍正照顧他、關心他,比照顧自己的弟弟胤禵更多,對胤祥他才有真感情吧。看了這部書,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不覺得胤禎冷面無情、工於心計、陷害兄弟…相反的,我認為他是個擁有my pace風格的實踐者。他肯做,即使嚴苛了點,但,能達到最終目的不是嗎?我要是康熙,一定得在眾多心機鬼中選一個話,那至少也要找一個能做點事的吧?
說他不心機倒也並非完全如此,心機,是一定有的,但在他們兄弟之中誰不心機呢?為了保全自己身家安全、為了坐上龍椅,不心機誰辦得到?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那…怎麼咱們康熙爺的兒子,大多都是條蟲呢?(個人疑惑)
如果我是康熙,在拋開父子之情來看待傳位這件大事
那麼,我想我會選擇「拼命十三郎」胤祥。
於文,胤祥能夠跟著胤禛在戶部辦事,並能成為其得力助手,辦事有条有理,其才能可想而知;於武,胤祥熟讀兵書,精於騎射、武功出眾,稱得上是文武雙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待人熱誠,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小事則不拘小節,大事則能把持的住,精明穩妥,不失原則。如此為人,堪稱俠肝義膽。
或許有人說,就是因其性格如此,胸無城府,才不適合做一個君王,但其實他的性格跟康熙很像,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歷練,必能如康熙一般,成為一個好君王。
不過可惜胤祥並沒有想當皇帝的野心,不然,以康熙對其喜愛的程度及其聰明才智,最後一定不會是傳位于四皇子,也不會落得一身殘疾的下場了。
我覺得胤禛之所以勝出,與他府中的奇人及忠僕固然有很大的關係,但與他自己的個性、為人有更大的關連。 他是所有阿哥中,做事最謹慎、有條理、最嚴以律己的一個,也因此他與胤祥在處理國庫問題時,能幾乎無所顧慮,因為,他完全謹守本分,讓其他的皇子、大臣無所挑剔。此外,最重要的是他會識人、用人。像對鄔思道,胤禛幾乎是言聽計從、完全的信任他。我想,要是鄔思道投於八阿哥的門下,他不過就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食客罷了,對於一個身有殘疾、懷才不遇的人而言,能得到這樣的賞識及信賴,怎麼會不對他挖心掏肺呢?!
在【九王奪嫡】裡,我印像最深刻的是第三十九回的「皇心不測寵辱難辨,玲瓏機宜暗布間諜」,因為我在這裡很徹底地看到四阿哥的心機,他趁機在皇阿瑪不在京城裡做了一件不算太大的好事,但是我覺得那就是一種康熙對他們的考試,一種測試,而四阿哥就這樣投其所好,還是碰巧地做到了?我想這就是他的心機,成功留下好印象給父親,而太子就笨笨傻傻地居然還不會應話,套句九阿哥說的:「……老四這算是當眾把他賣了,還要落個四面玲瓏!」所以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這就有點像是大型的企業要找接班人,所以有希望的人都是繳盡腦汁去討好,但卻不知道有時候卻是吃力不討好。所以我想四阿哥最後會登上帝位一部份要歸功於鄔思道,但是雍正不是很寬容的人,所以當他登基後,他當然要除掉那些知道他祕密的人,而鄔懂得進退,就回鄉養老了。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這麼長的歷史小說,不是很喜歡這樣的小說,因為讀起來有點吃力,兄弟的名字都很像,我總是搞不清楚老幾的名字是什麼?因此,筆者認為這樣的小說沒有很大眾,因為有太濃厚的史筆了,雖然談不上看不懂,但和歷史連續劇畢竟有很大的距離,很難有畫面感,所以使人讀起來吃力。
康熙是【九王奪嫡】中最悲情的大人物。他自八歲登基,在位長達六十一年,除文治武功皆有建樹之外,並且開創了康雍乾盛世的繁榮景象…這些都是後世對他的評價,但看完了【九王奪嫡】之後,對於這位雄才大略又多才多藝的一代聖主的後半生,真是心有戚戚焉,雖然貴為一國之君,擁有許多兒子,但他心裡也深深明白,哪個兒子不是希望他早日歸西,好好一場狩獵,從說要賞賜如意開始,他便對於這些兒子們的明爭暗鬥、各懷鬼胎瞧得一清二楚;難得闔家團圓的中秋佳節,也被搞的烏煙瘴氣…
就父親面而言,身為一個父親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到自己的親生骨肉自相殘殺,他雖痛心無奈,但同時也想維持做為皇帝的尊嚴,對於大阿哥胤禔的野心勃勃,他下令禁錮算是殺雞儆猴。我覺得康熙對太子胤礽則是又愛又恨的,胤礽一出生就貴為太子,書中雖沒有明顯交代原因,但由此處看來,康熙原是十分疼愛這個二阿哥的,但胤礽的表現實在太令人失望,不僅在政事上毫無建設,甚至與鄭春華做出亂倫之事,康熙尚願意復其太子之位,除了穩定人心政局之外,應該也含有一絲父愛吧!但他的父愛似乎除了胤祥之外,其他的阿哥都不怎麼珍惜,如乾清門前胤禵的「忠諫」使得康熙大怒竟要殺了胤禵;康熙的「千叟宴」是慶祝即位六十大慶,本來是普天同慶但最後因為兒子之間的恩怨,竟用死鷹假冒禮物嚇暈了老康熙皇帝,讀到這裡實在替這老父親傷心。甚至駕崩前雖有眾多兒子跪在床沿,但擔心的不是父親的身體而是傳位給誰,我想康熙也是死的不安心吧!
但就皇帝面來說,無論「太子黨」亦或是「八爺黨」,各派各系奇人異士之多,我覺得最後都還是輸給了康熙皇帝,康熙在第一次廢太子時,下諭百官推舉新太子,再從這裡摸透百官心思,最後再下令捉拿八爺黨,由此足可見康熙用心之深;後他將政權一一收回,不再明立太子以杜絕黨爭,就連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如從前之時,也下令將身邊大臣,如張廷玉、馬齊等人貶職,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他們的安全,收服隆科多的兩封遺詔,更是看出康熙才智高人一等,兼用威脅與真情使隆科多忠心耿耿,讓他可以放心託孤;而奪嫡的結果,也出乎意料的將大位傳給了四阿哥胤禎,不讓勢力張揚的八爺黨稱心如意,康熙不愧是中國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足智多謀並不亞於他處心積慮爭奪皇位的眾多兒子們,在這一方面,其實最大的贏家應該是康熙吧。
看著胤祥的浩然坦蕩,在世間最是非之地成長,內心總有點感概。不同於紀曉君的流浪記,十三阿哥出生就不能離開這是非地。是的,他熱愛自由,崇拜正義,但這也讓他越陷越深。巴比倫的版本或許不夠顯著十三阿哥內心的悲愴(可以看看另ㄧ個版本),一句頭髮白了,似乎就想帶過這一切。不過十三阿哥可雪亮的心,雖然知道家中全是各黨細作,但在軟禁中悽涼哀傷,不僅軟化兩位樂妓,恐怕連自個的氣韻心機也都磨了個工。(很想然紫姑的死很是關鍵)不過,也太多女人的死跟他有關係了吧。
瞧同學說得咱們四阿哥胤禛過河拆橋、城府心機,我倒有句公道話。試問哪個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還能在山峰上心胸開闊的開?別說不小心躡腳扶手,更別說會大聲放話了。更何況,咱們四爺還是踩著屍骨往上爬的人!如果他真得行的正、作的穩,您還擔心他不會殺人滅口?
再說道鄔先生。我個人短見,說四阿哥利用他,到也可以說他利用四阿哥!扣除緣分這問題,再扣除對帝位真得無意的阿哥與扶不起的阿斗,我想也是四阿哥重選。大阿哥,沒頭沒腦,只會裝神弄鬼;太子爺,用人存疑,才賦綁手綁腳:三阿哥,刁專逞嘴,無大謀大略;八阿哥,不只用人存疑,更是口蜜腹劍;十四阿哥,單從身邊毫無謀事智者,就知其視才自大,難以容人。雖然鄔先生也是猜著四爺不外乎漢高祖一類,但是張良能全身而退,自己有何不能?且說誠心投親,沒料著險境,幾度往黃泉走,聰明一世地他能嚥的下這口氣?雖是鬼門關裡胡亂答應,那又哪會注意到廟裡的珠寶?見著李紱假意跪哭至友,他能無所感?呵~這也真寶了我的鄔先生。
整部書題目雖為九王奪嫡,但以鄔思道起,鄔思道作結。先從他顛沛流離說起,投親不遇,乃至胤禛暗中照應,最後決意為胤禛效力。自此,我認為是作者為胤禛奪得天下所下之ㄧ伏筆。如果沒有鄔思道,以胤禛之才智,不能也不會接下皇位。鄔思道就像奕棋者,暗中操控著整個佈局;康熙的ㄧ舉ㄧ動,無不在他的推斷之內;而胤禛即位之後的心思,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既然知道雍正會過河拆橋,依然如此無怨無悔的幫助他,我想這是中國文人自古奉為圭臬的「士為知己者死」吧!
金庸在描寫歷史的部份,其實還是交叉運用了許多情節,雖然有出現歷史人物和事件,但讀者會比較對人物的經歷、情緒等部份專注,而不覺得是在讀歷史。而二月河在這個部份,雖是在說故事,仍特別強調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主軸是繞著歷史在進行的,中間穿插一些輕鬆的劇情,讀者或許會被那些情境所吸引,但情緒上馬上又會被拉回去,整體讀起來並不是太愉悅的。
其實如果單就喜好而言來選擇,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將天下傳給一個值得託付的人,卻很困難,或許是因為鄔思道在小說中佔有極大的篇幅,和其他的阿哥相比,我覺得順著鄔思道所鋪的路,胤禛最後能接任皇帝的位子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在所有的阿哥裡,最喜歡胤祥的爽快與胸襟。他從小備受欺負,雖然是「阿哥」,但並不受寵,對王位無所爭,對人民又很愛護。從紫姑想要刺殺他卻反而自盡便可看出,他的個性豪爽,是很容易讓人喜歡上的人。他雖然是「四爺黨」,可是看他和其他兄弟還是能和氣相處,並不挾怨報復,是很難得的事。
和胤禛過於嚴謹、事事以理法為先的態度相比,他的正義感更令人動容。無奈過於衝動,對於很多事計較太少,看他的府邸有各個黨系的眼線進出,便可明白,他對於這些阿哥的紛爭,是絲毫不想防範的心理。由他坐天下,百姓固然能夠享受到皇帝體恤民情的恩寵,卻不能夠使清朝富庶。
小說題材千萬者,對我而言最好看者,莫過於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總圍繞著君王,中國最偉大的民族特性之一,便是內鬥
是以鉤心鬥角、宮廷權謀、運籌帷幄等等,一直是我最喜愛的題材
康熙諸多皇子中,十三阿哥胤祥是最吸引我注意力的角色
皇宮是個充滿權力鬥爭的大染缸
像胤祥那樣義薄雲天、英武豪俠的豪邁性格,令人為之心折
在這個紛亂的環境,無所謂「心機」與否,人人都有手段,只是深淺有別
胤祥的可愛,在於他不想當皇帝,一心輔佐他的四哥
他是個快意恩仇的人,更是個光明正大的男子漢
放在那個時空背景,更是顯出他爽朗直率,大情大性
魏東亭、太子、鄭春華……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受過胤祥的幫助
他是個會為了朋友兩勒插刀,只要覺得正確,不惜一切勇往直前的人
他也不是一味橫衝直撞的莽漢,和十爺大不相同
逼鹽商捐款、收押《百官行述》、救援鄭春華、豐台大營奪兵權
這些事件,都顯示他並非不懂心機,若要玩弄權術,他也不遜於人
只是胤祥志不在皇帝,他明白那個位置是刀山火海
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這樣豪情萬丈的江湖氣,無法勝任
世上只有四哥一人待他好,他便全心全意回報他
士為知己者死,古來英雄皆如此
然而那些匹夫草莽浪跡江湖、亡命天涯,橫豎都是死,不如還報知己
胤祥那樣的皇族貴冑、親王貝勒,還能夠有這等豪情,才是難能可貴
鄔先生說:「十三爺真乃無雙國士。」
胤祥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也是《九王奪嫡》最亮眼的光芒
先是戲劇,然後是小說,接下來是正史,越接近他一層,就越深愛一層
胤祥在我眼裡已是一個有血有肉、活蹦亂跳的生命體
他不是白紙黑字的鉛墨,更不是立體影像的螢幕
對於他的喜愛,是一種匪夷所思的執著
或許有一天我會去紫禁城,找到頹敗的怡親王府,請他喝一杯酒
閱讀金庸和二月河的作品是全然不同的樂趣,主要的原因是,兩者所選擇描寫的人物及其生活背景的迥異。
前者描寫的是遊俠,闖蕩在江湖之中,個性多半是不拘小節,有著幾份豪氣,讀來令人暢快淋漓;而後者描寫的是皇族,圈禁在宮殿裡,過著被半隔絕的生活,鬥爭成為他們必須使用的本能,相互猜忌,讀來可感如履薄冰。
四阿哥之所以能勝出,登上皇位,除了本身個性的緣故,如沉穩、剛毅、孤僻等等,皆顯示出他所擁有的皇帝特質,更重要的是,他知人善用。如果沒有烏思道的相佐,四阿哥未必能獲得康熙的賞識。都是因為烏的提點,四阿哥才能掩飾住自己奪嫡的野心,包括堅持保被廢的太子,上呈渴望閒適的詩詞,正好迎合了康熙的心思,雀屏中選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了。
更不意外的是,當四阿哥轉換成雍正的身分,那寡人的形象就將當初奪嫡的野心,完全曝光。
p.s. 這部小說根本就是男人版的金枝玉孽啊。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長篇的歷史小說,之前對於歷史小說總是抱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態度,看完《九王奪嫡》兩冊,著實耗費了許多腦力,上面有同學提到,二月河的寫作像是「一張縝密的網」,因為二月河在每個情節的安排,好像都暗藏玄機,讓人很想知道故事的後面發展會是如何,雖然我們都清楚,最後是雍正登上大位,但在王爺黨跟太子的威脅下,雍正的登基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順遂。
雍正是個律己甚嚴的人,而十三弟胤祥的個性跟雍正完全相反,雍正愛才、惜才,他跟在雍正的旁邊,我私心認為這對胤祥是最好的位置,胤祥個性火爆外放,跟雍正配合起來,剛好一冷、一熱,加上他們兩人之間的兄弟之情,也是令讀者動容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親情關係疏遠,父與子、兄與弟之間的情感,都與民間不同,兒子一個個想剷除掉父親,然後兄弟間逞凶鬥狠,都只想拼個你死我活,所以胤禎與胤祥的兄弟之情才會特別令人感動。
所以拼命十三郎胤祥,是皇子裡我最欣賞的人物,他敢愛敢恨,雖然這樣的個性不適合當一國之君,但反之於胤禎的陰狠,胤祥真是可愛多了。
這的多兒子加上這麼多名字,演變成閱讀時老在翻第一頁,瞧瞧老幾叫啥名?(紅樓夢就更是如此了)
印象最深的角色這裡投老十三一票。兩部下來,其實看的見胤祥的成長,一開始還真覺得他是個衝動熱血青年啊!其實他是個表面嘻嘻哈哈的聰明人,念舊情、好武功、腦筋靈活的很、幾年的歷練下來事情也都想的深,自個兒家裡所有間諜的來歷也摸的一清二楚,是個很難不讓人注意的角色。關於他一家都是間諜,我到覺得他可能是單存的想要看看大家在玩什麼把戲,存著看戲、貪玩的心態,聰明人很喜歡這一套的。老十三,兄弟有的優點他都有,兄弟沒有的優點他也有,性格又可愛;可惜無心當皇帝,說他不適合當皇帝,到也未必,因為至少這兩部看下來,他的思考越來越成熟,就是有時候會太過熱血而已。他不想當皇帝,也是熱愛自由吧。
而雍正,到底是有心還是無意呢?跟從小老受兄弟欺負的胤祥感情好(跟性格和雍正相似的十四阿哥反而感情不好,自己會不喜歡和自己相向的人這句話有道理),胤祥從此死心蹋地的為了他拼命;接著,下冊開始「很感心」的關心母喪的胤禮,這是十年計畫嗎?(小說中胤禮的母親章佳氏,史實上是胤祥的母親)
說說八王爺。只能說他佈了這麼久的局,毀在最後面啊!猜不透父親的心思,太早顯露出光芒是最大的原因;再者,十四阿哥的心思他也失算;這一家子聰明人(除了十阿哥,個人真的覺得他又笨又白目,他真的是康熙的兒子?),互相算計,搞的有點像懸疑劇一般,精采。
通常我不太喜歡看這種歷史性題材的故事,因為非常令人感到灰暗。
金庸和二月河兩位作者作品最大的不同點除了對歷史題材的運用方式不同,還有就是人物心思上的描寫吧。當初看《射鵰英雄》時,我覺得金庸對於人物的刻畫方式是屬於比較外向的,比較鮮明,人物的行為言談、對應事情的方式等,讀者可以很清楚的掌握每一個人物角色。而《九王奪嫡》,我覺得則比較著重於人物的心思,猜忌、防備、計謀、手段,不同於金庸的喊打喊殺直接形象,在這邊的宮廷內鬥講得是心機城府,做一件事拐好幾個彎。
至於人物的內心層面,我覺得這部分還是《九王奪嫡》描寫較深吧!畢竟這樣的手足相爭,君臣猜忌,並非一般敵我之分所能相比的。
錯字有點多,對不起。>"<
讀完射鵰便接著雍正,當下的感覺是在閱讀速度上差距甚遠,因為雍正的故事像是一張網羅縝密的網,每個環節都不容疏忽,因此費了許多時間搞清楚二月何所敘的大小細節(感覺好像有點把它當偵探小說)而且它的筆調感覺比較文言,有時一句話甚至讓我再三玩味。金庸的小說反而讓我覺得像是小品,可以沏茶閑讀;雍正則是讓我正襟危坐汗流涔涔,一場又一場的心機,觀察和佈局,我不禁要問,二月河,為何你能寫出這樣的作品?而且我幾乎都要相信他所寫的雍正就是那麼好(個人覺得),而不是僅殘留著歷史課本的評論和小說傳說裡的那般,也非常的佩服他的資料蒐集。清冷,是我對雍正的形容詞,從他出場,到他一步步往上,佈局處世都讓我覺得有寒氣,且他的細齒白牙好像會泛出冷光(不知道為什麼,對二月何描述他的嘴巴特別有印象)。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把身邊人(尤其是坎而)殺掉,他們是那麼的忠心也是你選的人,為什麼秘密知道多了一定要被殺?登基前一晚,那真是讓我無法接受的爛理由。
另外有點小小感觸。清朝是漢外民族,我不是很清楚我所謂的經典,他們是否也都是一一學習。感概的是前人以讀書為基礎治天下,士大夫知識份子為國為民。換做現在的時空,經典我們讀的比他人稍多一些,但我們學到什麼?在看小說時我真的會不段問自己,已經越來越多人問的不變問題──中文系畢業要做什麼?也許是即將轉變身分的我比較敏感吧!「孤」讓我特別有意在炎外之感。
胤禛,鐵石心腸冷面王。他不僅心思縝密,也膽大如天。鄔思道,算是著了胤禛的道,「千夫所指,千目所視,乃聖賢靈光」,這裡讓我覺得鄔思道,他也在下一場賭注,下在胤禛身上。鄔思道就像把自己未完成的,寄放在胤禛身上遠大。不僅是為人,鄔思道知道康熙還是握權,由於洞悉帝王忌人侵聖權,所以幫助還未成氣候的四爺鋪路開道,點化了他,所以呈上了「山居且喜遠紛華」等等的詩作。看到這裡,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四爺醞釀而成氣候時,已成為一代梟雄。而鄔思道也知道伴君如伴虎,今非昨昔,他求情的場面,不禁令人唏噓,疑心病,乃君王心上的一大患,自古難改。
金庸的小說,歷史通常只是用來做為搭配的附加價值,他的主角通常都是虛構的,而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歷史人物通常是配角,不僅如此,在金庸小說裡的歷史人物性格,大多是金庸賦予的,並不一定合於歷史。反觀二月河的小說,他直接以雍正作為主角,並且使用大量的歷史人物去烘托出雍正的人物特性,而故事性也是真假相參,讀起來像是在讀野史,雖有虛構性,但卻有很大部份是合與史實,並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軸,並不像金庸小說般,故事皆為金庸擬構的,而歷史只做為故事發生的背景。
鄔思道,一個歷經波折的人才,真的是古代以來機謀策士的代表,從大放文采之後,好像就沒什麼好下場,後來遇到胤禛,終於可以一展長才,但是卻在胤禛繼位後,他卻是不容許的存在,雖然鄔早已知道,但還是幫著胤禛,就因受恩於胤禛,雖然之後全身而退,但這也看出帝王的態度,想要有相信的人卻又多猜疑。鄔到頭來還是不受帝王重用。鄔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宮廷內大小紛爭,甚至一些都是鄔製造出來的,二月河一開始寫他窮困潦倒,沒有人可以依靠,後來投入四爺門下,卻也沒能為臣,歷史上常有這樣的模式存在。胤祥豪爽性格,俠義精神,在這裏真的是難得一見,雖然連他都有點心機,但是他卻是孝子,義弟,忠臣,這些在他身上好像都不矛盾了,容易和下頭的人打成一片,其實比其他人更深得民心,雖然她身邊都是其他阿哥安排的間諜,但是間諜大部分都是一些細作,而這些人也只是奉命行事,大部分沒啥心機,胤祥這樣子的阿哥卻沒有啥架子,所以紫姑最後仍下不了手,阿蘭喬姐也自殺,但這樣的性格,在這本書裡需要的是更深沉的城俯,更卑鄙的手段,還是為他招致了禍患。
臣叩見娘娘千歲!
依臣拙見該書之中九王奪嫡此卷最令陳注目的阿哥為四阿哥,四阿哥表現出眾,心思縝密為人嚴謹,雖有時過度顧忌而略顯氣度不開,但若需擇立太子承九五之位,臣以為,胤禛實為第一人選。四阿哥於各部行事接略了解,和各大臣之間特別結交好者不多但眾臣之間對其亦心存敬重,登基之後若欲通行政令,應不至遭過度阻礙。若四阿哥得天子之位,於天下百姓應為福音也。
我個人認為,觀看各個阿哥之間的個性除了看他的言行舉止之外,其下的門人的組成內容也是一大著眼之處,以八阿哥與四阿哥兩人之下門人作比較,其中各有兩人各司文武,但八阿哥其下還有許多人員專作些不光明磊落之事,而四阿哥人員中亦有年羹堯此種心狠手辣之徒,但平均來說瑕不掩瑜,反觀另一者的人員素質則是良莠不齊。十三阿哥府中下人多為他人細作之因,我認為,因為胤祥個性大而化之,且於太子之位沒有太多興趣,所以也就當作不知如此,以專心幫助四阿哥為努力方向。此卷之中,當胤禛確立皇位之後,要將周用誠(坎兒)一干人毒死的計劃,是令我感到顫慄的部分,雖然我心知必須如此,但還是不免感到心驚與唏噓。
故事到了下集,節奏加緊,阿哥與阿哥之間、康熙與阿哥之間的心機權謀愈加激烈嚇人,手段也愈加怵目心驚,我幾乎以一種要昏倒的狀態邊顫抖邊翻書,而在這下集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第三十七回和第四十九回。
經由多回的鋪陳,到了第三十七回第一段時令讀者不像書中廉親王府中上下人等心漸漸懈了,反而有如風雨欲來的緊張,果不其然呀,胤禛在這回下狠藥囉,居然連自己的生日都用上了,我還能說什麼呢,Jesus,真是算他狠。
當我看到性音和尚時,就知道有人要糗了,但怎麼個糗法就不是我們這種小朋友心機的讀者能預料啦,哈哈,沒想到胤禛居然能將自己的生日利用得如此徹底,抄當舖的肅殺慌亂對比上筵席的歡樂氣氛,真是讓人又好笑又緊張,直到兩路人馬會合至一點時,我的心又被拉到新的緊張高點,等到胤禛將各阿哥們的酒嚇醒後,燒掉那麻袋,讓我緊張指數爆表之時,不免對胤禛和小鄔設的這局感到佩服,且直到下一回在康熙面前的對話就能更完整發現他們這局的鋪陳和縝密程度,我甚至認為這是胤禛在這書中最讓人驚艷的一局。只不過,那些麻袋中裝的是到底什麼,我到現在還是沒個準呀。
而在我心中能和這局相比的就是康熙詔隆科多進窮廬啦,這回一開頭就是許多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詔諭,等到隆科多見到康熙更是讓我驚心,那兩份全然不同的詔書一拿出來時,我可是立刻瞪大眼睛,心裡偷偷罵康熙說你也太絕了吧,沒想到這樣還不夠,康熙在這兩份詔書的壓力之下居然還對隆科多動之以情,說得真切感人,實際上卻是真真假假難以分辨,表面上是讓隆科多自己選擇,實際上則是讓隆科多走投無路,Jesus,我只能說薑還是老的辣。
另外有個小小感想,看完全書我真的不免要抱怨一下,大家也太愛哭了吧,上上下下從康熙、阿哥們、大臣到小官全都超會哭,從紅了眼眶、泫然欲泣、潸然淚下到嚎啕大哭樣式齊全的不得了,管他真哭假哭的,我都忍不住要跟他們說:「夠了喔,再哭我都要翻臉了。」
九王為何奪嫡,緣起於康熙立太子。有人說過皇帝正常死亡可分兩種死法:病死和過勞死,康熙就屬於後者,由於康熙所追求的是「十全皇帝」的美名,一生都在工於天下,想要盡善盡美,他也的確有這個能耐,康熙選繼位人時,必須讓一切在掌控之內,沒有暴動、也沒有血光,希望所有皇子聽他的安排,他當然知道結黨營私之事,但他重名聲(要皇子們不能在漢人面前鬥爭)也重感情,否則就不會再次立、廢太子,表面上平和卻另有目的,他再次立太子就是為鎮壓其他阿哥野心,康熙知道哪些阿哥有心爭位,但都是自己孩子,也各有長處,除非有個特別突出的阿哥。我相信康熙一定清楚伴君如伴虎,就算他十分信任某人,仍舊會防備,畢竟人算不如天算,因此皇帝無法對任何人掏心掏肺,即使是自己親兒;皇子們對他而言,君臣關係更勝血親,後來體會到不能先立皇儲,這是防止皇子間鬥爭,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我想最後康熙會選胤禛,是因為他知道四阿哥會將所有事情處理完善,是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十全」的人,從選廟號就看的出來,如果是八阿哥就會自私而對康熙後事草草了事。某方面來說康熙和雍正有相同的地方:康熙拉攏隆科多,不想他為八爺做事,就是為下一繼任安棋;而胤禛警告年羹堯的方式,兩人皆是「掏心肺腑」,其實康熙才是真正的老奸巨猾,但是帝王是孤獨的,他在實行這些心中的想法時,有困難何嘗不想找人分擔,但臣子知道皇帝越多,君臣也都越危險,在胤禛上位之後,帝王的孤立感更加明顯,但相較於康熙,雍正顯得不厚道些。
本人看小說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對主角通常採取「尚可」的態度,同理套在《九王奪嫡》所有阿哥,相較於胤禛,胤祥是最先引起本人注意的。「拼命十三郎」的形象相當鮮明,才出場不到兩回,我就對這號人物倍加關愛,如此忠肝義膽,如此情真意摯,有這種兄弟,確實不枉此生。與十四爺同樣好武,卻沒有十四爺那樣的陰險之心(於此我完全同意胤禵和胤禛是親兄弟這件事實);與硬氣蠻橫的十爺相仿,卻又不似十爺無腦(請原諒本人再造口業),真誠的表象之下,自有一番心計。接連兩次的囚禁,讓胤祥更為深沉,甚至到了陰險、瘋狂的地步,不過這並沒有削減我對他的喜愛,還默默地說了一句:「孩子,幹得好啊!」雖然我也覺得就算他再好也不適合當皇帝。
詭異的是,當我把《九王奪嫡》上半部看完之後(就是張五哥說了一番話就讓康熙釋放胤祥的節骨眼),我竟然開始認同一個在大多數讀者眼中應該不太討好的角色——「八賢王」胤禩。的確,八阿哥的手段、心機之深,不由得讓人覺得這個八面玲瓏的「八佛爺」是個奸險之徒,不過說句老實話,如果要在江湖上打滾,選擇成為八賢王這種人,應該是相當好的選擇。不若四哥的公私分明、冷峻不容侵犯,他廣結「善緣」、佔盡人和,與九弟、十弟、十四弟所組成的「八爺黨」,足可與「太子黨」分庭抗禮(儘管這兩黨人心各異)。他並非全然沒有改革之心,畢竟本身心繫皇權,手段與風格的奠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他更維護自己的利益,完全實踐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至理名言。
但若我是康熙,豈容胤禩如願?想要落個「全名」,不僅生前功績,就連選則繼任者也會成為後世評價的標準。再者,身後所有事宜皆由新任皇帝料理,其中自然包括定廟號、靈位所載內容、傳世遺詔(就是那本書)等,在種種考量之下,我會選擇誰?身為皇帝,在世時恩澤已施,只要後世治平,嚴峻又有何妨?至於身後之事,也唯有不營於私、秉公處理、心思縝密的人才能處理妥當,在尚未駕崩之前就敢如此明目張膽結黨營私,盡現爭雄之心,更何況身死之後?單憑這點,要傳位予八阿哥根本就是作夢,最好的人選,當屬雍親王胤禛。
血緣至親,想不到父子之間竟也是機關算盡。康熙心機深沉,雍正亦不遑多讓,莫忘本書作者二月河的城府更是詭譎莫測。
講到此處,心血來潮,借「無情最是帝王家」一句擬成七絕一首:
深宮冷闕似牢枷,血砌丹墀玉染瑕。嫡庶爭權兄弟遠,無情最是帝王家。
再補充一下
九王奪嫡的結局的結局讓人不禁再次痛心。伴君如伴虎;沒有同享樂只有共甘苦!鄔思道他們對四爺業何大的功勞?四爺心裡也清楚,但一坐上皇位就像劉邦一樣清算總帳,想他前頭說的向佛也只是說說,權錢真的可以改變人心。但觀看鄔思道的反應又像是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下場,那最初何必幫忙呢?是感謝四爺的相知之情,抑或是為補償自己當初想創一番大事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