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第1108期 -父母必修課 教出小達爾文的三學分
家長除了不該過分強調生存壓力,因此扼殺了小孩的達爾文基因外,還應該協助他找到自己的方向盤並保持不間斷的練習。
你也想養成一個小達爾文或小林肯嗎?別以為,只是放手讓孩子抓住自己的方向盤這麼簡單,你得循序修完三學分才行。
第一學分:多開窗 協助孩子發掘興趣與潛力
第一個學分,父母要協助孩子發掘出真正的興趣與潛力。切記,孩子是數理資優生,並不見得比他的音樂天賦更高,愛畫畫,也不見得將來不能做科學家;就算孩子果真在某個領域展現天分,也應該幫他再多開些窗,因為,他很可能在另一個領域有更超凡表現,可別急著定型,你,可能就在無意間扼殺了小達爾文。
二十二歲以前的達爾文,只是人們眼中的紈子弟,老師家長擔心他成天打鳥、遛狗、抓昆蟲或捕老鼠,卻不知,這些大人眼中的不務正業,竟是他科學探索航程的起點。
新竹建功國中一年級的胡質希,上幼稚園時,就表現出數學天分。大班時就自我摸索出乘法和分數的算法。到了國小,下課時同學會排隊請他教數學。這個數學小天才,父母卻捨棄數理資優班,反而選擇為他打開更多扇窗。
「父母是營造環境的人。」媽媽劉曼肅說,不要因為孩子資質好,就認定他只有這一扇窗。你要知道,當你把其他窗子給關起來的同時,也關上了很多人生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為了創造一個孩子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間,他們選擇開發孩子多元智能的幼稚園和小學,帶著孩子爬樹、光著腳在草地上行走、抓蟲、做木工、堆沙坑、蹲在馬路邊看車子、搭火車……,讓孩子動手操作。
開窗,讓孩子愛上探索。因為玩得很夠,什麼都能玩,什麼都好奇,胡質希從小就認為,求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愛主動探索、質疑、實踐,家長也不設限。玩的過程,也大量連結許多知識,漸漸開發出質希在組織、創造上的能力。「對人生、對世界的了解,這些是沒辦法去分科的!」劉曼肅相信。
一門研究課,胡質希提出的題目讓人嚇一跳,他要研究大便和身體健康的關係。他開始找資料、做文獻探討、自己設計實驗:吃素食、葷食各一週,觀察排便次數、形態、感覺的差異,並在他設計的「一週排便比較表」中詳細記錄和拍照,並對每天的排遺做分析。
這個「大便研究」,得到了新竹縣第四十八屆科展生活與應用科學科最佳創意獎。
但是他真的只是數理資優嗎?有一天,媽媽接姊姊小提琴課下課時,他挺挺的走到老師面前:「你都教我姊姊,不教我。」沒想到,這個頑皮的數理資優生,後來居然拿到新竹縣小提琴比賽第一名。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陳正乾說,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其實樂理和數學同源。簡譜的發明人是盧梭,十二音階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編按:畢氏定理發明人)用分數計算出來的,最早的音階理論。
如果胡質希的媽媽只看中他在數理的天賦,很可能就扼殺了一個音樂的小貝多芬。
第二學分:敢放手 焦慮的眼睛看不見孩子的真相
有人問,開這麼多扇窗,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爸爸胡一君認為,寧願把孩子養成大樹,不要養成盆景。小時就精雕細琢,一碰到病蟲害就夭折了。唯有讓孩子在大地上生長,伸展樹根、撐開樹蔭,吸收陽光、空氣、水,才能真正茁壯。
第二個必修學分,是父母的心態。想放手,但又怕失控,心情就像拉扯風箏線,這是每個想養成小達爾文父母的普遍心理。要如何調適?你得不怕失敗,再簡單點說,你得無所求,放下大人的焦慮與功利,因為,焦慮的眼睛是看不見孩子的真相。
兩百年前,達爾文的父親對他也是干涉,他先要他當醫生,後要他走神學,百年來不變的是,達爾文父親仍是現代大部分父母的翻版。
兩百年後,對競爭意識更強烈的父母,這一課,又更難了。高學歷父母常是高期待父母,他們走過成功,也是知識的領先者,把期望全投射在孩子身上。教育專家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分析,那種心情是「我要把小孩變成我自己」,甚至要求孩子完成大人的未竟之夢,卻忘了,孩子不是你,環境也不一樣了。
父親是電機博士,母親是政治碩士,但金華國中三年級的黃昱輝從小功課並不好。「他真的是我們的兒子嗎?我們覺得讀書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媽媽曾麗媛不解。
小一時,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把孩子安排就讀明星學校幸安國小。孩子上學那一天起,她也成了焦慮父母。為了不輸在起跑點上,她送孩子去安親班,逼他念書。還特選家教,一對一上課。她還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讀,但緊迫盯人仍無效,「一頁過了五、六個小時,沒翻過。」黃昱輝自招。
怕家裡沒有讀書的環境,寒暑假,他們又帶著孩子去宜蘭,想要營造一個沒有誘惑的環境,但苦心依舊報廢。她終於認清,孩子或許有他的路。
就像林肯的父母,他們或許無法給他優渥的生活條件,也無力供應他良好的教育環境,但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沒有過分的期待。一旦父母期待值降低,並不是放棄,反而開啟另一種可能。
黃昱輝從小就很愛動手做,組模型、玩撲克牌,他甚至把爸爸的手表都拆開,再組回去。媽媽曾麗媛觀察到孩子手很巧,有天看到烘焙展,她心想,蛋糕設計跟孩子兒時玩泥巴沒什麼兩樣。果然一碰,黃昱輝就栽進去了。
第一次上課,從蛋糕的粗胚、細胚、夾線、塗鮮奶油、擠花邊,做好一個蛋糕,讓他好有成就感。週間,他照常補習,但週末他能從早上九點,泡到晚上七、八點烘焙教室打烊,甚至自願幫師傅,「可以順便偷學!」他笑得很開心。他的努力和改變令烘焙老師林南西驚訝。
曾麗媛還有策略的建立孩子信心,她將黃昱輝做的蛋糕,送給親朋好友和老師。蛋糕連結了歡樂的記憶和祝福,收到的人多先是驚訝,接著就是讚美和掌聲,「你好棒!」
小小的蛋糕,漸漸改變了黃昱輝。「還有老師跟我下訂單,」他得意的說。他做的一個二十吋大蛋糕,結果,全班四十個孩子都吃不完,「這是我做過最多讚美的一件事!」
二○○七年三月底,黃昱輝赴美參加「聖地牙哥蛋糕裝飾比賽」,一舉拿下青少年組雙料冠軍。他帶著人生中第一座獎盃,回到學校給同學看,一下子成了風雲人物。
曾麗媛說,過去孩子沒自信、不愛念書,看到老師就躲,現在,他有自信,連帶在學校表現上也變好了,還會主動去跟老師請教。
第三學分:磨紀律 真正的專精要一萬小時的練習
其實達爾文的適者生存,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每一個物種在這世界上都有他的位子,每一個「屬」都可以在某個地方生存。關鍵是父母真的能為孩子找到屬於他的位子嗎?與其焦慮,「不如相信孩子在這裡跌倒,可以從那裡爬起,」曾志朗說。
如果你已修畢前兩個學分,那恭喜你,進入了最後一堂課。第三個學分是,父母要教孩子,有紀律才能走得更遠。
達爾文的成功絕對不是只靠天才,沒有父母逼著他,他卻能以單純的堅持和自我紀律,從不停止研究各種生物現象,才能發表出《物種原始論》。
誠如《異數》一書中所指,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個小時的錘鍊。
看看郝妮爾的例子。目前就讀東華中文系的郝妮爾,在宜蘭中道高中時,拿下全國演講比賽的冠軍。這項比賽的冠軍,向來是明星學校的專利,郝妮爾憑著即席演講的功力,讓宜蘭縣在全國演講比賽首度掄元。
她自小學二年級就展現演講天分,郝妮爾的高中國文老師胡德生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她在台上的表現後,給的評語是:「擁有與生俱來的演講才能。」但在她拿下全國演講比賽冠軍後,胡德生分析郝妮爾的成功則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準備,而非才能。」
維持每天寫兩篇文章,幾乎是郝妮爾高中時期的固定課外作業。哪裡來的題目?這成了郝妮爾父母的功課。為求言之有物,郝妮爾還必須大量閱讀書籍,她擁有十幾本筆記,上頭全密密麻麻寫著名人語錄、生活小故事與新聞事件等,「我每天都會想,哪個故事或新聞,可用在什麼題目上,」郝妮爾說。
即席演講,關鍵在構思大綱速度,一般人可能要花半小時,郝妮爾幾乎只需五分鐘,「這沒經過有紀律練習是辦不到的,」胡德生說。
只是,當興趣成了功課,一再重複的結果經常會成了無趣。熱情和紀律之間如何拿捏?郝妮爾指出,「由於我的學業成績並不出色,這會讓我有不那麼平凡的感覺。」不過也因為課業上的成就感不足,反而她從演講強項中,更自發性、有紀律的學習,希望得到肯定。
然而,要如何避免孩子因此得失心太重,喪失熱情?爸爸郝寶軍的心得是,要給孩子真正的自由,「自由才會讓孩子感到開心,而開心,往往會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礎。」自由,更是要讓孩子沒有壓力的做這件事情。
「我告訴郝妮爾,你應該是因為感到快樂而去比賽,而不是因為比賽得名感到快樂。」兩者差別在於,快樂產生應該在比賽前,不管有無得名,孩子都是快樂的,「就算她沒得名,也會因穿了件漂亮衣服上台而開心。」
發掘孩子潛力、調整家長心態、教給孩子紀律,三堂課修畢,最後還有一個小提醒:這個世界永遠在變化,沒有一定的定律或規則,我們得隨著環境調整變化,教育也是一樣,這,就是達爾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