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閱讀》Vol.47|編輯台:半透明社會
※※當期售價:166元(含郵資16元)
※※直購表單(內含年度訂閱方案):http://bit.ly/paf-order
唯一一次參加簽書會,是在許多年前,已逝的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抵台訪問,他的著作《政治再見》、《無權力者的權力》、《哈維爾戲劇選》中譯本接連出版之際。簽書會限時、限額、一人只能帶一本書簽,我忘了託哪份電子報公開提供少量名額的活動之福,還是找了誰幫忙向出版社打交道。當天,我緊張又期待地依序排隊,輪到我上前,遞上書,同時在哈維爾耳邊輕聲,說,我做劇場。他對著正在署名的書,微笑。我永遠不會知道他有沒有聽到,微笑的意思是什麼,但現在回想起來,那當下真有一種講出什麼共濟會黑話的bodybody感;「我做劇場」就像「讓我進去吧」、「大家互罩」(但我終究沒背對所以繼續留在台灣的慘綠文青時刻,而他的微笑其實只是暗示「小子你還早咧」,笑笑不置可否?)。
閱讀哈維爾,啟蒙我對「公共」的想像。現在再想,已經不是對這樣一位詩人、劇作家,經歷如此的革命、政治過程後當上總統感到佩服不已,而是他做為一個公共的政治文化象徵,如何盤桓於晚期社會主義世界與西方資本主義體制,或說,「兩種哈維爾」的政治公共實踐形象的緊張關係。而他的晚期政治公共實踐,不免也令人在閱讀他那些敏銳洞察政治、社會機制運作的劇作時,因此有了另一層,私閱讀的緊張關係。
本期「出劇院記」,策畫源起是近期中譯出版的《劇場公共領域》,其中「公共領域」的概念主要來自德國思想家哈伯瑪斯從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社會的考掘。關於此書的評介,已有三位來自澳門、香港、台灣的評論人各自提供紮實的觀點,我只簡單地說;就是劇院不單只成一個只是孕育戲劇美學的場所,也是孕育各種公共論辯的場所,劇院內的演出與劇院外的社會機制相互連結,我們從書中會讀到從劇場引發、延伸的公共論辯(遍含媒體、宗教等),及新型態的劇場美學認知機制的形構。
若暫離哈伯瑪斯,回到我們自身,《說文解字》曰「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有「背反」之意,「从八从厶」便有「背私為公」之意,簡單來說,即,要解開自己劃下的界線、不要利己,才能產生公平、與眾人連結的「共」。另一方面,公與私兩者的交涉一直處於變動,因此當我們討論公共,也是在討論公與私的交涉。「公」如果是一種透明狀態,更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始終處在如何探測、辨識,公與私不斷相互交涉的半透明狀態,顯影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切換。
「二○一九澳門劇場回顧」則捕捉二○一九年澳門劇場的真實動態,這是經由澳門劇場評論人們年初的一次討論會,進而發展出來的書寫。也很高興,在新的一年,仍由香港講古佬雄仔叔叔、澳門插畫家梁倩瑜、台灣的攝影者許斌及策展人周伶芝繼續定期撰稿。
《劇場.閱讀》自二○一八年復刊始,決定捨棄過往免費派發加贊助訂閱的模式,改採定價販售加年度訂閱的方式。此舉讓這份立足澳門,主要於澳、港、台流通的劇場刊物,負重了更大的壓力,在篇幅、內容及設計上,都做了很大的調整,目前每期印量只能很有限。而今,因疫情,這份澳、港、台三地互相對話的交誼,又增添了深遠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