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8 14:57:24吳思鋒

面向命存與死衰的內在性──劉曉蕙〈沼澤白鴿〉印象

大眾傳播系出身,原先玩攝影,十餘年前遷居花蓮後改拿畫筆的劉曉蕙,五月份在花蓮本地的心關係工坊(八月已改稱乙皮畫廊)舉辦首次個展《水域》。這次個 展還有一重意義,過去曉蕙多以裝置藝術示人,這次她拿出的卻是平面繪畫二十餘幅(多為炭筆素描),在未裱框的原本樣態下,充滿了對於自然的體察與記述。

這篇感想之成形,起源於展期中的某日,有位媽媽帶著小女孩來看畫,要離開時,小女孩的手上握著小紙條,上面寫著她心中前五幅的作品,第一名是〈沼澤白鴿〉,我隨即應和,這也是我的第一名。

因為這次偶然的機緣,使我重新審視〈沼澤白鴿〉何以給我最深的印象。先論其他,有別於在地畫家時常描繪花蓮自然的多澤、寬闊,曉蕙面對花草、生物,是以一 種對死亡的專注將其對象化;於是乎,花草脫離水面和土壤、昆蟲拋離靈魂僅存軀殼、風景被丟入陰冷深邃的氛圍、鳥巢失去鳥的棲居,在這些「對象」的身體裡, 活物的死亡與生命的衰頹是一個個具大的提示。這樣的神情難免哀傷,但這哀傷在此展絕大多數作品之中,因為視點路徑是從作者的「我」直接面視「對象」,使得 我們比較留意於畫作本身的細緻與幽微;唯〈沼澤白鴿〉迥異,一隻白鴿佇立於無人沼澤的浮木,稍微側身,稍微低盼地面向觀畫的人。這也許是一次不經意的作者 意識之展露,抑或愚鈍讀者如我的過度詮釋,但我的確從這幅畫作感受到了作者可能的姿態、眼神、位置、情緒。

我看著白鴿,久久不止,彷彿再次聽見那時曉蕙說著她在北部的那些年,是如何在一次次的環保運動參與中逐漸消失上街的鬥志;她笑說,寶珠姐(鍾寶珠,花蓮環 保聯盟負責人)應該來看才對。我彷彿看見曉蕙化身為白鴿,獨自記憶、思索著(因為頭部並非仰舉,而是低盼的姿勢,使我不認為那是凝視,而是出神思考著什麼 的神情)過去種種,而無人沼澤與浮木,不經意舖墊了冷調、寥落之感。

那是一種源自藝術家本質的「哀傷在那時便已造成」(借小說家駱以軍之語),摻雜幽微回憶及看盡塵俗的敏感體素。她不斷琢磨每幅畫作的細節,那過程或如一種對回憶、現實的抵抗,也許對抗這件事從未少過,差別僅在於上街或做畫。

源於內在的對抗,現實的歷練,將自然物事「死亡底對象化」成了她的獨特觀點,進而賦予作品得以超越環境議題的力道,面向命存與死衰的內在性。而展場部署的,充滿著昆蟲軀殼、獸骨、枯木等死亡物的裝置(櫥窗的低台上,有一具獸骨立於木質搖椅),看似靜謐,實則隱現一股浮游的情愫。

即便回到地方性的位置,花蓮有明朗開闊的大山大海(刻板印象的花蓮?),卻也不僅於此,曉蕙的展作,正為我們闢拓了另一個觀看的視點。

展覽名稱:劉曉蕙《水域》個展
地點:心關係畫廊(已更名為乙皮畫廊)
展期:5 / 15 ~ 6 / 30

※本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