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O’rip,開始認識花蓮
乾淨、可愛、大方,這是我對她初初的印象……請別誤會,我說的是花蓮那份每次一出刊就被拿光光的免費刊物《O’rip》,可不是說哪位我暗戀的百分百女孩喔。
每一物事,皆有其源。溯攀《O’rip》的源頭,我們窺見「家庭」的關鍵詞:2002年,經歷一番家庭變故之後,王玉萍跟著男友二度回抵花蓮(第一次是在1998年,彼時玉萍極不適應,很快便溜回台北),但身體待住了,心神卻不定,生活一大重心仍是台北,同時刻刻隱藏自己為璞石咖啡館老闆娘的身分,日日扮裝為客,實際上「非常不花蓮」。
2005年,或許真應驗了當初花蓮友人「三年後就會有所改變」的那句話,玉萍開始構思如何創造一種能夠結合自身專長、喜好的新工作。根植於她豐富的出版社編輯、活動企劃經驗,沒多久,玉萍生了第二個小朋友,還有,一份報導在地人事物、報導在地人事物、讓旅人認識花蓮的免費刊物,而她的乾爸乾媽便是一眾讀過《O’rip》,且深愛《O’rip》的灑散各地的閱讀者。
「因為辦O’rip才開始認識花蓮」似乎是玉萍常於訪問時說的一句話,這間接明示著這一個孩子帶給她的喜悅與衝擊,以及她在花蓮的心境轉折,而八、九成皆非本地住民的編輯們,亦逐漸投入刊物的企劃、製作,越走越進來,融為一組凝聚力十足的團隊。此外,若將開頭那句稍做修改,相信那群乾爸乾媽應該也會說出「因為看O’rip才開始認識花蓮」這樣的話吧。我說的乾爸乾媽可不只花蓮以外的那些喔,就連本地人也都因而發現花蓮的新角落,尤其每一期末頁的主題地圖,可愛又實用,《O’rip》的微笑可不比蒙娜麗莎遜色多少。
訪談的過程中,前一日趕著出刊的玉萍徹夜未眠,不過思路依然清晰,從「為什麼要做」到「怎麼做」,她都迅速回應,可她的堅持內裡是具有彈性的,並不屬於那種強勢、固執型的人物,這大部分得歸功於她「喜歡和一群人一起工作」的正面性格。玉萍也豁達地說,如果市場不需要這份刊物了,就會馬上停止(倘真如此,相信她會再找出另一條路徑的)。
最後,根據可靠線報,璞石咖啡館的二樓目前正在變裝,再見之時會是一間開放的資訊中心兼《O’rip》工作室。空間內除了放置與花蓮有關的音樂、書籍外,最重要的是提供民眾在地的藝文、觀光訊息,此外亦可迅速轉化,策辦各類活動,儼然是一個微型的、民間的文化觀光部。其中的運轉核心──讓「觀光地圖上有的這裡都有,地圖沒有的這裡還是有」,以及發揮「美好的接待」的精神,將是玉萍和伙伴們繼續延伸《O’rip》的力量的未來試煉。
這份小小的刊物,總帶給我們大大的驚喜哪!
※原刊於《文訊》275期(2008.9)
版型又換了...我好喜歡新聞台的版型哪!
瞇,
對啊,越來越好,
也可以針對字體作編輯、插入連結,
追趕上部落格功能了。